名医简介
孔伯华(1885〜1955),京华名医,著名中医学家。孔师认为:五脏六腑皆令人咳,非独为肺。咳为之一症,喘又为之一症也。临证咳喘兼见者有之。咳必经于肺,咳作必有声,声出又有清浊之不同。喘亦发声,然与咳声迥异。声出以鼻之呼,以口之喝而知是喘。一呼心肺皆应,一吸肝肾同俦。呼吸之间脾动焉。喘之为病更非独在肺一脏。是故同一咳喘证,而外感内伤虚实寒热,理应细分以治之。如秋燥咳之初,桑菊饮去桔梗为宜,老人幼婴更当轻清之剂。夹痰者咳必重浊,其标在于肺者,青黛海蛤以使痰得外吐,须少佐石斛;其本在于胃者,又须竹茹、半夏。至若咳声高亢无痰,或痰出不过星点,而又当别之舌苔有无,是薄是厚,属滑腻,属干糙,脉之滑数与细数?右寸是浮或是沉?声高亢无痰,舌无苔,脉多见数而兼细,右寸为沉,是欲见血证也,喻氏清燥救肺汤可用。反之者,则须清络饮加杏仁、苡仁、滑石、竺黄、海浮石、羚羊粉急防肺痈为害。喘之气粗,呼呼出自于鼻孔,当治其热,当察其痰,此虽在冬月,麻黄亦不可轻用,直须生石膏、黄芩、胆草佐薄荷以通透其内壅之热。痰实者,用瓜蒌、葶苈、竹沥、胆星、礞石滚痰丸之类。其所谓喘喝者,除经言“因于暑,汗烦则喘喝”一则外,此须辨肾不纳气。汗出如油、目瞪圆圆,语言难张,绝非白虎之剂所能施。求诸于苓、桂、参、附之辈与三甲之属,从其异同,按肝肾乙癸同源之论治。咳喘久病将愈之际,往往气馁不足,难抵外邪相侵,微受之则小咳,小有劳即欲喘,投之以紫菀、款冬,佐群药为治颇验;愈后调摄于用膳之时可辅以百合粥,而于罂粟、五味子、洋金花,用则宜慎之又慎。孔师常言:“二阳之病发脾,有不得隐曲者,其传为风消,往往不传于息贲以不死,独一咳一喘之候常因医治不当而传为息贲至死者,能不憾叹乎!”章男九月二十七日脾胃湿热,肺为邪袭,遂致伤风咳嗽,痰涎上犯,清肃之令不能下行,右关脉较大,治以清疏凉化之。
关男,六月二十七日。湿热上犯,津液被阻,咳嗽稀涎上犯,口干气逆,脉弦数兼滑,右寸关较盛,亟宜清疏豁痰兼育津液。
韩女,六月二十五日。湿热相郁,肺令失肃而成久咳,经为之阻,脉滑大而数,舌苔垢腻,亟宜清疏凉化豁痰兼达经络。
吴女,六月二十七日。肝肺并热,湿痰过重,心跳,头部痛楚,呛咳不剧而痰涎壅盛,脉取弦大而数,宜以清柔疏化。
二诊:六月二十九日。头痛、心跳、咳嗽、痰多,加冬瓜皮30g,磁石6g,辰砂3g,桑寄生18g。
张妇,七月十九日。旧有肺虚咳喘,近以热气郁阻,又有复发之象,口干舌苔垢糙,气逆窜痛,脉滑大而实,先予清化和肝。
郭男,七月二十日。暑邪郁阻未得解,遂致久咳,经月不止,痰不易出,脉大而数,右寸关尤盛,亟宜清疏豁痰。
牛妇,六月二十二日。肝肺气郁,湿痰亦盛,咳嗽四月之久,胸胁阻痛,脉弦滑而数大,亟宜清通抑化。
周女,闰月初八日。咳嗽较久,经闭三月,阴分虚燥,脾湿滑泻。然六脉洪大,按之力差,尚非细数,热象极盛,清化之品尚能纳,姑予清化。
王妇,九月十二日。前方兼用甘温,又觉不适,盖湿痰过盛,补药难入,然久服辛温,肺气不能敛,每为风寒所袭即喘促,只能以镇摄佐之,再进。
黄男,二月二十七日。脾胃失和已久,痰热相并,肝肺气郁,咳嗽喘息,夜间痰盛,脘中痞满,呕逆,胃不安纳,舌苔白腻,脉弦大而数,宜宣肺化痰。
二诊:二月二十九日。脉象渐平,喘息较正,但痰涎尚盛,脘痞未除,气机遂不得畅,肺令失宣,咳嗽即不能平,再以前方略为增减。
三诊:三月初三日。喘咳皆安,脘痞亦减,然呕逆懊憹,胃纳仍少,唇舌均干,肺气渐舒而脾胃仍困,脉滑数,舌苔黄垢,再清胃和中。
(《孔伯华医集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