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医简介
王国三(1930〜),唐山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。中药汤剂口服加保留灌肠。口服基本方:
灌肠液基本方:
加减:大便稀溏、粘液多者,加苍术、薏苡仁、汉防己;出血多者,加地榆炭、白及粉(冲服);里急后重、肛门灼热者,加秦皮、黄连、黄芩、厚朴;面白肢冷、阳虚甚者,加炮附子、吴茱萸。
每15天为一个疗程。口服方每日1剂,水煎200ml,早晚各服100ml;灌肠液煎成80ml,每晚保留灌肠1次。用药期间忌服生冷油腻。
杨某,女,23岁,工人。住院日期:1990年3月20日。住院号:1870。
腹泻、粘液脓血便反复发作近3年,每因劳累、过食生冷油腻而复发。曾用中、西药多次治疗,均未完全控制。
近周来,因食生冷而复作,大便稀溏带血及粘液冻状物,日行4〜5次,腹胀,左下腹隐隐坠痛,喜温喜按,肛门灼热并有下坠感,面白体瘦,纳谷不馨。舌质淡红而瘦薄,边有齿,苔薄白,脉沉细无力。纤维结肠镜检查:乙状结肠粘膜充血水肿,局限性糜烂。病为泄泻,病机乃虚中夹实,病位在脾肾,证属脾肾气虚,湿热不净。治以温补脾肾,兼以清热燥湿。药用:
水煎服,每日1剂。
水煎60ml,每晚保留灌肠1次。
药后10天,大便无血,但仍多粘液冻状物,肛门坠,左下腹隐痛。灌肠方不变,口服方减地榆炭,加苍术10g,秦皮8g。续服20剂,诸症均失。纤维结肠镜检查:乙状结肠粘膜充血水肿及局限性糜烂消失。补中益气汤善其后,以临床治愈出院,追访1年无复发。
王国三老师谓:“本病总的规律是始为热中,末传寒中,最后导致脾肾虚寒。”盖邪之所凑,其气必虚,泄无不由湿,而脾主运化水湿,肾主蒸化水湿,脾虚不能制水,肾虚不能行水,则泄泻作矣。又感邪有寒热,病程有长短,病理阶段各不相同,故发展过程中多以寒热错杂为特点。从规律上说,致病之因多由外感暑热,或饮食不节,恣食不洁,嗜食肥甘,或饮食自倍伤脾胃,或郁怒忧思,情志不遂,气血逆乱,以致酿湿生热,壅滞肠间。病情如未能及时控制,则进一步发展,致中气受损,于是出现脾虚与湿热共存的证候。病久不愈,下及于肾,则出现脾肾两亏,最后导致脾肾虚寒。基此,王老师谓:“中间阶段的治疗很关键,一定要截断寒中之传,其手段为抓主要病机,从脾肾入手,立温补脾肾为大法,兼以燥湿清热。”经多年反复验证筛选,拟定了口服与灌肠基本方,随症加减出入。口服方中用党参、白术入脾培中气,强脾运,以燥中宫之湿,从根本上绝泄泻之源。辅以肉蔻、补骨脂温补脾肾以祛脏寒,脾暖、肾温而使气蒸湿化。师谓:“成泄无不由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或肾虚不能蒸化水湿两者,暖中宫而固肠,补相火而强土,火旺土强,则能制水而不妄行。”《内经》云:“清气在下,则生飧泄。”一味葛根升中止痢。阴湿之邪阻碍气机,用纯阳气味之木香,温燥除湿而行气坚肠胃。热在湿中如油入面,难解难分,病程之中兼夹不净,时起为患,用白头翁直入肠间驱逐残滞之湿热以净病邪。方中用黄芪更有妙意,一是补中气,再者取其托疮而愈肠中之病灶。总之,全方以温补为中心,兼用辛燥清解之品,恰与慢性结肠炎之脾肾虚寒为其本,湿热不净为其标的病机丝丝入扣。配以灌肠方的目的主要是从标入手,直捣病所,温清并用,愈合创面。方中炮姜善守中肠,温土摄血;石榴皮酸温,涩中肠而止痢;湿浊趋下,痢责下焦,故选性沉降之黄柏、地榆,苦寒可清解盘结于肠间之湿热,地榆又能止血;石榴皮温而涩,固肠止痢,黄柏苦寒而清湿热止痢,一寒一温,一涩一清,相反相成;炮姜辛温,温土摄血,地榆微寒,凉涩止血,一温一寒,一摄一涩,相得益彰。再用败酱草助黄柏清肠中瘀滞。
不论是口服方还是灌肠方,温补脾肾贯穿始终,寒温并用,清解温涩,相反相成,切其病机,是以临证中取得了较好疗效。
值得提出的是,我们在长期的临床观察中发现,有部分临床治愈的患者,在2〜3年后常不明原因而反复,这也是我们现今研究的课题。
(赵育才、任凤兰 整理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