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克隆氏病

名医简介

赵金铎(1916〜1991),原中国中医研究院主任医师,临床家。

克隆氏病是以慢性腹痛、腹泻、发热、贫血等为主要表现的疾病,似属中医“腹痛”、“肠痈”、“泄泻”等病范畴。其病因病机多为寒温不适,饮食不调,情志过极,湿热蕴结肠道,气血壅滞。病延日久,致正气不足,脾土虚衰,肝木乘虚克伐中州,形成正虚邪实,本虚标实之证。对本病之治疗,西医尚无满意疗法,中医治疗亦颇棘手。余遇此病常选用薏苡附子败酱散为主治疗,并视其具体情况,酌情变化,酌予化裁。脾虚者则先健中运,可用香砂六君子汤;胃肠寒热不调者则辛开苦降,可用半夏泻心汤、交泰丸;肝脾不调者则调和肝脾,用痛泻要方加味。应用时尚应注意以下几点。

1.应谨守病机,辨证准确:本病总的病机是湿热蕴结大肠,气血壅滞,这是属邪实的一面。但是,大肠主传导有赖于脾胃的健运,大肠有病必延及中焦。少腹属肝,肝病必传之于脾,加之患者久病必虚多郁,往往易于形成肝脾不和,升降失司,寒热不调,正虚邪实的局面。这就必须加以全面地分析,准确地辨证。

2.证变法亦应变,论治要周密:本病的病机多属湿热蕴结下焦,气血壅滞,正气虚衰。在施治时除紧紧抓住这个病机外,还要具体分析正邪力量的对比,或用祛邪为主,补虚为辅,或以补虚为主,兼以祛邪,或补消并用,做到证变法亦变。然药既中的又要有方有守,不要轻率改变,而犯庸人自扰之弊。

3.要扶助胃气,饮食有节:胃为水谷之海,胃气一虚,则五脏六腑化源匮乏。本病属胃肠病变,扶助胃气是自始至终应重视的关键环节,务必做到饮食有节,这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必备条件,否则会前功尽弃。

例1史某,女,19岁,未婚,学生。住院号14144。1982年6月28日住院。

患者右少腹间歇性疼痛,痛剧时局部有物隆起,掣及胁腰,伴发热(T39℃),痛时即便,便后痛减。腹泻日3〜4次,夹脓血粘液,胃脘胀满欲呕,喜温喜按,不思饮食,头昏心悸,自汗气短,肢倦乏力,日渐消瘦,病已5年余。有反复不愈的“口疮”,病史10年余。患者于1978年4月在某医院经剖腹探査,取病理组织活检(病理号344048),确诊为“克隆氏病”,行外科手术后,症状缓解。1980年10月1日复发。10月25日在该医院作钡剂灌肠(X线号31189)示:右半结肠切除术后残留之结肠、回肠及回肠末端充盈缺损。10月28日作全消化道造影示:盲肠卵石样充盈缺损及右半结肠短缩,考虑为克隆氏病复发。1982年初上症又复发,该医院建议再行手术治疗,患者因体质极差而未同意,遂来我院要求服中药治疗。

诊见大骨枯槁,大肉陷下(体重34kg),面黄无泽,语音低微,屈膝抱腹,行动艰难,一派极度衰弱、痛苦难言之象。舌质淡,苔白腻,前半部剥脱,脉弦细数无力。初辨为脏腑湿热,升降失调,中气不足。先予温中补虚,调和升降,缓急理气止痛之法,方宗黄芪建中汤合半夏泻心汤加减。

处方:

半夏9g、干姜6g、人参6g、炙甘草10g、赤白芍9g、川连4.5g、炙黄芪15g、元胡粉3g、当归9g、川楝子9g、木香3g。

药进6剂,欲思饮食,疼痛间断时间延长,仍感右少腹胀痛,夜间较著,且胀甚于痛,掣及胁腰,干呕无物,大便泻而不畅。左关脉弦细数,右关脉柔软而弱。证属肝强脾弱,改用扶土抑木法,痛泻要方加减。

处方:

当归12g、川楝子9g、元胡6g、木香3g、陈皮6g、白芍12g、防风3g、马尾连6g、茯苓15g、党参12g、黄柏6g。

药进6剂,右少腹胀痛减轻,大便次数减少,精神渐佳,纳食增进,夜能安寐。但每于就餐前后右少腹拘急胀痛,局部灼热并觉有物骤起,按之濡软,重压痛甚,脉弦细数。此乃湿热蕴结,气滞血瘀。遂拟化湿清热,兼行瘀滞,辅以扶正理气止痛。用《金匮要略》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。

处方:

制附子6g、生薏米30g、败酱草15g、党参12g、炒白术9g、川楝子6g、元胡6g、丹皮9g、赤芍9g、白芍9g、砂仁5g、生甘草6g。

药进6剂(配合中心静脉高营养疗法),腹痛大减,纳食增加,精神转佳,渐能自理生活,唯大便日行2次,伴有少许粘液。守方调治3月余,诸症基本消失(出院时体重增至40kg)。后因夏季痢疾而诱发,仍用上法调治而安,至今未见复发。

患者痛在少腹,胀及腰胁,呕而无物,泻而不畅,显系上下阴阳逆乱,左右升降错行,有形之滞不去,无形之气壅滞肠道,是以诸症蜂起。又因幼时久患“口疮”,素体心脾积热,下移肠道,湿热蕴结,气血失和。加之病程迁延日久,脾土虚衰,肝木以乘,从而致正虚邪实,寒热错杂之症。治疗需把握邪正,权衡标本,分清缓急。先用黄芪建中汤合半夏泻心汤扶助正气,温中补虚,降阳和阴,平调寒热。如尤在泾云:中者,四运之轴而阴阳之机也。求中气之立者,必以建中也。药后中气已有回复之机,但肝脾尚未调和。《医方考》云:“泻责之脾,痛责之肝,肝责之实,脾责之虚,脾虚肝实,故令痛泻。”故以扶土抑木法,方用痛泻要方以补中寓疏,泻肝补脾,调和气机,兼清湿热。药后肝木条畅,脾土健运,然湿热蕴结,气血壅滞之主要矛盾未得以解决,遂用《金匮》之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投治,以奏清热利湿、理气活血排脓之功。由于药证相符,诸症平息。后因痢疾诱发,又如法调治而安。

例2张某,男,32岁,文艺工作者。病历号04406。1983年8月1日初诊。

右少腹反复疼痛,大便不调4年。患者于1980年9月不明原因发烧(体温39℃)。腹泻,日行5〜6次,便中夹有粘液,右下腹疼痛,大便常规检查发现白细胞。虽治疗后热退,但仍大便不调,腹痛。1981年5月住北京某医院,曾3次钡餐,2次钡灌肠检査,检查结果示肠末段稍有扩张,粘膜不规整,较粗大,盲肠充盈欠佳,回盲部移动尚好(X线号80〜778)。诊断:回肠末段改变,考虑为克隆氏病;小肠功能紊乱。某医院内科亦诊为克隆氏病。经用激素、中药治疗效果不显,患者不同意手术治疗,遂来我院门诊。

现右少腹疼痛而胀,稍劳累则痛胀甚重,并牵扯肩背亦疼。大便稀溏,色深如酱,夹有粘液,日行2〜3次,每次排便均有下坠之感。纳谷呆滞,易饥而少食,食后泛恶。易疲劳,汗出腰酸,小便数。视其面色苍白,嘴唇干燥,舌体胖大,质暗尖红,苔黄微垢,脉弦而细数。此为湿热蕴结,气血壅滞。治拟化湿热,调气血。予《金匮》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。

处方:

附片6g、生薏米30g、败酱草30g、当归9g、赤芍12g、白芍12g、粉丹皮9g、川黄连3g、黄芩9g、炒枳壳9g、竹茹9g、广陈皮9g、甘草6g。

二诊(8月8日):药进6剂,少腹疼痛已止,便软成形,颜色变浅,日行1次,偶尔2次。纳食增加,精神渐佳。但时有头昏头胀,睡眠较差,腹微胀满。舌胖苔白腻,脉细沉而小数。药见效机原方出入:

生薏米50g、败酱草30g、当归9g、赤芍12g、白芍12g、丹皮9g、川楝子(打)9g、川黄连3g、黄芩9g、枳壳9g、陈皮9g、竹药12g、生甘草6g。

三诊(8月18日):上方又服10剂。自觉体力增加,精神又振,纳食增加,每餐可食150〜200g,便软成形,颜色更浅,日行1〜2次。头晕、头胀、心悸好转,腹部仍胀满,睡眠不实,口干喜饮。舌尖红,苔白稍腻,脉细小数,左稍沉。续服8月8日方。

四诊(8月29日):精神、体力、纳食均佳。大便成形,颜色转正,日行1次。惟食后脘腹微有胀满,时有心悸,夜寐不实,口干而不欲饮。舌质暗尖红,苔薄黄少津,中有裂纹,脉沉细而数。

处方:

生薏米30g、败酱草30g、茵陈15g、黄柏9g、川楝子9g、枳壳9g、粉丹皮9g、赤芍12g、白芍12g、当归9g、麦冬9g、莲子心9g、甘草6g。

恒守此方,继续服用,至今未复发。

患者表现为右少腹疼痛而胀,大便稀溏,色深如酱而夹粘液,便下不畅,苔黄垢腻等一派湿热蕴结、气滞血瘀之象。因未见脾土虚衰,故不用扶助中气之黄芪建中汤。未见肝脾不调,故不用扶土抑木之痛泻要方。而迳施薏苡附子败酱散,加当归、赤白芍、丹皮以活血;枳壳、陈皮以理气;芩、连、竹茹以清化湿热;甘草调和诸药。药进6剂而腹痛即止,说明郁滞渐通,但湿热尚未尽化。二诊即于上方去附片加川楝子,加大薏米、竹茹用量。其后略有增损,均不离清化湿热、活血行气以疏通郁滞。

条目信息
1
摘自《古今名医临证金鉴·腹泻痢疾卷》
2
本条ID:152221
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
    暂无讨论,说说你的看法吧
个人中心
购物车
优惠劵
今日签到
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
搜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