术芍连脂巧配伍,口服灌肠两结合

名医简介

徐景藩(1927〜),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。

久泻者脾必虚肝易郁阳易衰

泄泻迁延未愈,历3月以上,反复发作,时轻时重,便下1日数次,水谷运化不健,脾气必虚。在脾气虚的基础上,还会导致脾阴虚、脾阳虚。

久泻常见腹痛,腹痛必有气滞。或因肝气失于条达,腹痛而兼胀;或湿热内留肠腑,侵及粘膜,其痛较甚且常见赤白冻;或脾胃虚寒,寒凝气滞,则腹痛绵绵,遇寒尤甚。脾气既虚则肝气易郁,肝愈郁则脾愈虚,土木两脏之病理相互影响,此为临床最常见者。此外,久泻脾虚,肾火不足,因火衰而脾气尤虚,温养无权,水谷腐熟运化受影响。故久泻病位以脾为主,以脾为先,继及肝、肾,以致治疗用药既应重在辨证,又需妥为兼顾。

术芍连脂巧为配伍

据数十年临证实践,总结用药经验,常以白术、白芍、黄连、补骨脂4味为方中之骨干药,随证而巧为配伍,治久泻每获良效。

健脾益气药甚多,治久泻以白术为最好,因其健脾燥湿,又补又运,补而不滞,配加茯苓、甘草、炒山药以增其效,山药又兼补养脾阴。白芍酸柔肝木,又兼和营,缓急止痛,痛久血瘀者,与赤芍同用。腹鸣且痛,白芍配伍防风敛阴疏肝而驱风,白芍用量10〜30g,据情掌握其量,凡舌上少苔,便前辄见腹痛者,白芍宜重用。以上术芍二药均宜炒用。

补骨脂温肾涩肠,为治久泻之良药。配以黄连,一则清除肠腑“潜在”之热,久泻脾虚,必有湿浊,湿蕴于中而化热,尽管无明显之热象,也应考虑“潜在”之热;二则辛中有苦,温中寓清,使涩肠而不致敛邪,坚阴而不致过温。补骨脂与黄连之比为7〜8:1,如补骨脂10g,配黄连1.5g,补骨脂15g,黄连用2g。久泻粪质甚稀,补骨脂配益智仁,以增温脾之功。

高良姜一般用治胃中寒,脾胃相合,脾寒胃寒,常兼有之,故脾胃虚寒,久泻脘腹隐痛绵绵,均可用高良姜,亦可与炮姜(或炮姜炭)合用。

此外,仙鹤草亦有治泻痢之功用,久泻常可用之。其他治久泻药当有不少,随证选用,不一一列述,总以术芍连脂为主,配伍得当,可提高疗效。

汤散结合,上服下灌

关于治疗久泻之剂型与给药途径,一般习用汤剂口服,但据久泻脾虚生湿的病机,历来不少医家早就重视散剂口服。《圣济总录》曾谓:“散者,渐渍而散解,其治在中。”“中”主要是指脾胃。散剂利于在小肠逐渐吸收而发挥药效,并可粘附肠壁,减少肠腔内渗液。余在临床上对一般脾虚久泻患者,常用散剂配服,用炒白术、炒苍术、怀山药、茯苓、炙甘草等药研极细末,过筛,加入2倍米粉,酌加糖少许,根据病情而定剂量,一般每次用药粉20g,米粉40g,淡水调,边煮边搅,煮熟呈糊状服,既有治疗功用,亦有营养价值,尤为儿童病员所喜服。

对久泻顽疾采用煎剂浓缩,经直肠给药的方法,利于直达病所,提高治效,现已广泛运用。个人经验方用:地榆30g、石菖蒲15〜20g、白及10g、三味药浓煎成150〜200ml,每晚大便后取右侧卧,药液保持40℃,以每分钟60滴速度徐徐滴灌,灌肠后臀部垫高约20cm,右侧卧、平卧、右侧卧,各5分钟,然后平卧,能保留8小时以上。每晚1次,连续用5日,停2日再灌5日,持续1〜2月,效果甚好,加服汤剂(以术芍连脂等药)则其效尤增。治疗百余人,有效率达90%以上。最近系统观察甲组口服兼保留灌肠30例,乙组单纯内服药41例,丙组为西药对照组26例,治疗50天左右,按症状、体征,理化检测统计,近期治愈率甲组47%,乙组24%,丙组8%;显效率甲组30%,乙组29%,丙组8%;好转率甲组20%,乙组39%,丙组42%;总有效率甲、乙组与丙组P<0.01,效果以甲组为优。说明“上服下灌”治疗久泻(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)效果良好。

条目信息
1
摘自《古今名医临证金鉴·腹泻痢疾卷》
2
本条ID:152204
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
    暂无讨论,说说你的看法吧
个人中心
购物车
优惠劵
今日签到
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
搜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