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医简介
秦家泰(1920〜),广西中医学院教授。慢性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,粪质稀薄,或排出脓血,病程在2个月以上者。病多由急性腹泻传变而来,其证属虚属寒,或寒热虚实错杂,每因饮食不慎,反复发作,病深难治。本人结合自己临床经验,对慢性腹泻分三证进行辨证论治,取得较满意的疗效,兹介绍如下。
虚实互见
主症:胃脘胀满,食后尤甚,肠鸣下利,便色黄而有粘液,便后有泡沫,甚则粪便带血,后重虚努,食少倦怠,苔黄厚腻,脉濡偏数。
本证多由饮食不节或六淫七情所伤,以致脾胃受伤,运化升降失常/产生内湿,湿郁化痰,痰郁化火,湿热交阻,大肠传导失职,发为湿热泄泻,失治误治,进一步发展而来。其病机为脾胃气虚,湿热不解,虚实互见,寒热错杂。
辨证要点:本证的特征,既有食少纳呆倦怠,食后胃胀等虚证,又有便色黄而有粘液,后重虚努,苔黄腻,脉濡数等实证。其中便色黄而有粘液,尤为诊断的依据。《金匮要略·五脏风寒积聚》篇说:“大肠有寒者多鹜溏;有热者多肠垢。”朱丹溪在《平治荟萃·泄泻·湿治有多少》中也说:“夫泄有五:飧泄者,水谷不化而出,湿兼风也;溏泄者,渐下浊积粘垢,湿兼热也;鹜泄者,所下澄彻清冷,湿兼寒也;濡泄者,体重软弱,泄下多水,湿自甚也;滑泄者,久下不能禁固,体重软弱,泄下多水,湿自甚多。”本证为五泄之中溏泄与濡泄的混合型,故“体重软弱,渐下污积粘垢”,两症为其诊断要点。
治疗:朱肱《活人书·伤寒下利门》说:“伤寒下利,寻常胃中不和,腹中雷鸣,生姜泻心汤最妙。”今仿《活人书》法,当健脾和胃,辛开苦降,以半夏泻心汤为主治之。
半夏泻心肠由半夏、黄连、黄芩、人参、干姜、炙甘草、大枣等7味药组成。半夏和胃降逆,温化痰湿,因本证属寒热错杂、虚实互见,故既用黄连、黄芩苦寒泄热,又用半夏、干姜辛温散寒,更佐人参、炙甘草、大枣补益脾胃,助其健运。为辛开苦降健脾和胃之法,从而恢复中焦升降,消除肠胃湿热。若湿盛泄多者,加苡仁以助脾去湿;若热盛伤络、腹痛便血者,去干姜之温燥,加炮姜、地榆,再取炮姜之温寒止血,地榆凉血止血而定痛;若湿热壅滞大肠,传导失职,里虽不急而后重者,则少加大黄以消积导滞;若脾虚较甚,泻下水多者,用连理汤。
例1吕某,男,40岁。1978年12月13日初诊。
1971年3月,因感冒未愈,吃了一餐狗肉,始起腹泻,以后每因饮食不慎,腹泻即反复发作。1971年11月,因病情加剧,在某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治疗。大便检查:红细胞(++),白细胞(++),脓细胞(+),粘液培养未见致病菌。钡剂灌肠检查:结肠纤维镜检见肠粘膜充血、水肿,未发现溃疡及恶变。病理检査报告:肠粘膜呈慢性炎症改变,粘膜有纤维化及炎症细胞浸润。诊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I期。症见胃脘痞满,打嗝,肠鸣泄泻,每日2〜3次,便色黄而带稀粘液泡沫,时有便血,未有后重感,左少腹压痛;伴有头痛、眼花、饮食减少(虚实互见证)。法当健脾和胃、辛开苦降,予半夏泻心汤加味:
每日1剂,水煎服,连服20剂,待大便成形后,改为每2〜3日1剂,以巩固疗效。
复诊(1979年1月31日):服上方约30剂后,诸症消失,胃纳增进,大便正常,体重增加,惟稍事操劳,尚觉神疲倦怠,苔薄白,脉缓弱。再以六君子汤加当归、黄芪调理而愈。随访至1980年11月未见复发。
脾虚证
主症:大便时溏时泻,完谷不化,不思饮食,食后脘闷不舒,面色萎黄,神疲倦怠,头昏眼花。舌淡苔白,脉象缓弱。
本证多由慢性腹泻虚实互见证失治误治而来,也有寒湿直中太阴而得者。其病机为脾虚不运,寒湿不化。
辨证要点:本证的特点是既有头昏眼花,神疲倦怠,面色萎黄芩脾虚血弱证,又有湿浊不化的大便溏泄,水谷不化等寒湿之证。大便稀薄频多,尤为本证的确据。本证与湿热泄泻大便粘稠、色黄恶臭截然不同,一般不难鉴别。
治疗:温中散寒,健脾燥湿,以理中汤为主。方中人参、炙甘草补益脾气,干姜温中散寒,白术健脾燥湿。脾阳健运,寒湿得化,则诸症自愈。若胃中有寒饮,呕吐清涎者,合吴茱萸;若见中气下陷,下焦不固,滑泄不止者,合赤石脂禹余粮汤。
例2梁某,女,22岁。1979年1月6日初诊。
1997年在农村插队,经常饥饱失常,以后渐见胃脘胀闷,打嗝,继而肠鸣腹泻。经服土霉素等药,病情可暂时缓解,饮食稍不注意,泄泻又复发,经常大便溏泻,且有粘液泡沫,时有后重感。醒后口干口苦,食不知味,曾经中西医多方治疗,未能根治,病情日趋严重。现在症见胃脘痞满,打嗝,呕吐清水,饮食减少,每餐只食1两米饭左右,肠鸣腹泻,日2〜3次,大便稀薄,每食有菜豆芽等物,即见食物不化,头昏眼花,四肢倦怠。舌质淡,苔白腻,脉缓弱。诊为脾虚泄泻。法当健脾和胃,温散寒湿。先予理中汤合吴茱萸汤加味以治本。
处方:
再诊(1月14日):服上方6剂后,胃脘不胀,呕吐止,食欲增加,大便仍溏。前天因进食少许水果,又腹泻加剧,每日三四次,肠鸣则泻,其势甚急,苔白腻,脉弱。给予理中汤合赤石脂禹余粮汤:
三诊(1月31日):服第二方十多剂后,诸症大减,大便已正常,食欲增加,苔白脉弱。给予六君子汤加干姜、吴茱萸、大枣,作善后调理。随访至1983年3月未见复发。
肾虚证
主症:黎明之前,脐下作痛,肠鸣即泻,泻后则安,腹部畏寒,有时作胀,下肢觉冷,头昏耳鸣,腰膝酸软。舌淡苔白,脉沉微细。
本证多由脾虚泄泻进一步发展而来。
辨证要点:既有头晕耳鸣腰酸等肾虚证,又有肠鸣下利,滑脱不禁,尤以五更泄泻为本证的特征。而脾虚泄泻大便虽稀薄,但无滑脱不禁,与本证迥异。总的辨证方法,应遵张三锡在《医学六要·论泄泻》中所说:“河间辨寒热,黑白分明,可谓确论矣,大都以脉之迟数,口之渴否定寒热,日之新久,腹中痛否定虚实,犹为切当。”治疗:温补命门兼益脾阳,以附桂理中汤合赤石脂禹余粮汤为主。
理中汤温中散寒,健脾燥湿以止利,附子、肉桂壮肾阳以益命门之火,赤石脂、禹余汤温涩固本,以助肾之封藏。脾肾之阳得复,生化有权,而寒湿以化;封藏之职守,则洞泄自止。此证世医多主四神丸,方中肉蔻需去油,否则反而增泻。
例3秦某,女,56岁。1976年2月20日初诊。
素有胃病,去年春节期间因食油腻粘滑之物过多,即见脘腹胀痛,继而腹泻,大便粘稠,里急后重,泻后痛减,口苦,饮食无味。以为伤食所致,减食可愈,未予治疗。嗣后腹泻时作时止,经年不愈。近二三启来,每于黎明肠鸣腹痛,即欲作泻,其势甚急,若不及时登厕,则不禁自遗,少则每日一次,多则三五次,伴有食少倦怠,头晕耳鸣,腰酸腿软,畏寒肢冷,夜尿频多等症。舌质淡而胖大,边缘有齿印,脉沉而微。诊为肾虚泄泻。法当温肾健脾,予附桂理中汤合赤石脂禹余粮汤加味:
再诊(3月4日):服上方十多剂,大便已成形,诸症大减,食欲大增。仍头晕眼花,倦怠乏力,时或胃脘不适,打嗝,舌淡,苔薄白,脉缓弱。予六君子汤加当归、黄芪作善后调理。随访5年,未见复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