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医简介
刘茂甫(1930〜),西安医科大学教授。痹证有缓急之分,但二者又可互相转化。缓者每因气候变化或衣着寒暖失宜而复发,亦可变为急者;急者失治则可陷于脏,内舍于心,缠绵难愈,亦可变为缓者。因此,临床辨证,掌握病机变化,遣方用药,即不致误。
可将风寒湿痹命之曰痹证缓型;热痹命之曰痹证急型。
痹证缓型多以风寒湿三种邪气,同时受之,为致痹之因。据临证所见,凡两种病因同时受之即可得病。如受风湿、寒湿或风寒即行得病者,屡见不鲜。
风、寒、湿邪,侵犯人体之后,急型入于血脉;缓型入于经络。缓者之候,表现为肌肉、筋骨、关节等处之疼痛、酸楚、重着、麻木,甚之关节肿大,屈伸不利,脉象沉涩。其风气胜者为行痹;寒气胜者为痛痹;湿气胜者为着痹。此三者均为经络之病也。大凡痹证缓型者,入于经络,经气强弱,决定受病与不病,故经气胜者则病轻或不病,经气弱者则得病或病重。然而,经气的强弱则取决于脏腑的盛衰。一般来说,肝、肾、脾最为重要。痹证缓型者,病入于经络,入于经络者,一般病变多不陷于脏。
至于痹证急型——热痹的产生,常因肺经素有郁热,多表现为口干舌燥,喉咽干痛或皮肤红斑等。如遇风邪入侵,常易陷于肺之孙络,入于血中,风血交争则高热弛张,汗出而热不撤,如血虚者则表现为低热,汗出溱溱。由于风入血中,风与血合,流注全身,因而血为风所燥,筋骨失血所养,故周身筋骨、关节疼痛、强直,脉象浮数或浮滑。由于风盛热炽,迫血妄行,胸背及两臂内侧常易出现环形红斑,此为脉痹。脉痹者,最易内舍于心,舍于心则心悸,气短,动则乏力。青少年为纯阳之体,风入血中,病变尤速,应更慎之。
有急型转化为缓型者,亦有缓型转化为急型者,究其转化机理,风寒湿痹为病邪入侵经络,郁久化热,入于血中,热势则作。反之,热痹治疗得当,可以痊愈,如治疗不彻底,虽热势已退,肌肉、关节疼痛大减,常可由急型转为缓型。此种情况,乃急型痹证经用清热、除风等治疗,将血中之风趋入经络而成缓型,少有风、寒、湿外因,表现为肌肉关节缓慢疼痛、沉重、麻木反复出现。缓型常有数年或十数年而不能根除者,故急型的治疗尤为重要。
治风寒湿痹应补气养血,疗热痹应注意活血通脉。
风寒湿痹证(缓型)虽病在经络,实为肝、肾、脾虚,而肝肾不足则是由脾气不充所致。因此,补气以培脾虚,养血以滋肝肾,乃治本之法。除风、燥湿、通络、止痛乃因症而设。家传秘方——刘氏黄芪赤风汤即按此意创制而成,经三代应用疗效颇为满意。其组成为黄芪、当归、赤芍、防己、防风、威灵仙、桂枝、牛膝、木瓜、伸筋草、透骨草。
如为行痹者加羌活、独活;痛痹者加干姜、乳香;着痹者重用防己并加薏仁。此方黄芪以补脾气;当归、赤芍以养血活血;防风、威灵仙以祛风;防己、木瓜以除湿;桂枝、牛膝、伸筋草、透骨草以通络止痛。
至于热痹(急型),乃肺热入脉,风入于血,常易成为脉痹,最易内舍于心,应急以甘寒清热,苦寒解毒、佐以解肌宣肺,更应治以活血通脉。一般常用甘寒清热兼以解肌之剂,如《金匮要略》中之白虎加桂枝汤。此方用于热痹尚不属丝丝人扣之方。欲求速效,应在此方基础上加上述诸品,诸如苦寒之大青叶、黄芩;宣肺之杏仁、桔梗;周身强直困痛,可重用防己并加木瓜,更宜加入红花、丹皮、赤芍。服上方后,热势消退,身痛大减,还须再进10余剂,巩固疗效,以防生变,内陷舍于心。
总之,风寒湿痹(缓型)的治疗除祛风、燥湿、通络、止痛之外,必须兼以补气养血;热痹(急型)的治疗,除甘寒清热解肌佐以苦寒解毒、宣肺之外,更须注意活血通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