宣痹疏滞 通补阴阳

名医简介

周鸣岐(1917〜1991),原大连第三人民医院主任医师,临床家。

周氏认为冠心病属本虚标实,其根源于肾。缘肾乃五脏之本,元气之根。罹冠心病者以中老年居多。此等患者,平素即有内伤积损,适逢肾气衰弱之年,脏腑功能益加疲惫,代谢紊乱,而生痰浊、瘀血。肾阳不足,脾失温煦,运化不健,痰浊内生。肾阴不足,不能滋养肝木,肝阳上亢,心液耗损,心血瘀阻。且心与肾为上下对峙之脏,水火既济,以维持人体阴阳之平衡。心之阴阳气血赖肾之阴阳之资助,今肾虚于下,心亏于上,心气、心阳不足,运血无力。心血心阳不充,血行易滞。心脏本虚,又易为外邪所乘。

周氏认为冠心病之治疗应针对病机通补兼施。通阻疏滞以开其痹,调补阴阳使脏气平和。痹开则痛减,脏气平和可减少复发之忧。

当冠心病人出现阵发性心胸刺痛,痛引肩背,或胸闷气短,心律失常,舌质紫暗,或舌尖边有瘀斑时是心血瘀阻的临床表现,用行气活血,化瘀通络以疏滞,改善心肌的营养,促进心脏功能的恢复,心绞痛就可得到缓解。常用药物如丹参、鸡血藤、红花、桃仁、生蒲黄、五灵脂、元胡、没药等。周氏体会以血府逐瘀汤为好。但有时用活血化瘀治疗后心绞痛虽得到缓解,往往时间不久又继续发作,而且病人表现心悸气短,自汗等症,宜在活血化瘀药中适当加扶正的药味,如人参、黄芪、山萸肉、当归等,通补兼施。

冠心病患者如表现胸闷痰多、心悸气短或畏寒肢冷,纳呆便溏,舌淡胖嫩,苔白腻者,是属于心阳不宣,脾阳不运,寒凝血脉,痰浊内生,阻遏胸阳。治宜宣痹通阳,以瓜蒌薤白半夏汤加桂枝、丹参、枳实、党参、干姜、甘草为宜。瓜蒌、半夏、枳实宣痹,薤白、桂枝通阳,丹参配桂枝温通血脉,干姜、甘草、党参温补中阳,可起到理气宽胸,开肺化痰,通阳散结的作用。

冠心病的根源在肾,因此还必须从整体出发,燮理阴阳,使阴阳保持相对平衡。如肾阳虚者则以补肾阳为主,肾阴虚则以补肾阴为主,阴阳两虚者阴阳双补,阴虚阳亢者平肝潜阳。补肾阳常用附子、补骨脂、杜仲、仙茅、仙灵脾等。补肾阴常用杞果、女贞子、旱莲草、地黄、龟板、首乌、桑椹子等。阴阳俱虚者常用地黄饮子。平肝潜阳用石决明、牡蛎、白芍、磁石、夏枯草、钩藤、桑寄生等。

周氏认为冠心病宣瘀疏滞应以瓜蒌薤白白酒汤为主,此方有痰浊者用之无疑,气滞血瘀之证,用之亦可大建其功。瓜蒌甘寒滑润,既能荡胸涤痰,又善利气散结,使肺气清肃,以行治节之令,助心行血。薤白辛滑而润,通阳最捷,兼有行气活血之能,二药合用,使以白酒,使痹结开,阳气宣,心血活。

周氏认为冠心病虽多表现心气不足,但阴阳互根,心气虚久未有不导致心阴亏耗者。生脉散气阴双补,无阴柔之腻,可安其未受邪之地。实验研究证明,此方有升压和强心作用,可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和改善冠脉循环。周氏每将生脉散与瓜蒌薤白白酒汤、益肾之品合用,宣心胸之阳,补心肾之虚,标本兼顾,屡起沉疴。

例1赵某,45岁,干部,1977年6月初诊。

患者五年前因阵发性心前区疼痛,经某医院诊为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,室性早搏。服硝酸甘油类可缓解。近半年来,阵发性心前区痛加重,胸闷憋气,心悸气短,头晕耳聋,胃纳不佳,倦怠乏力,腰膝酸软,严重时可见面色苍白,四肢厥冷,甚至昏厥,形体消瘦,面色少华,舌质红有瘀斑,苔淡白,脉沉细短结代。血压12.5/7.47kPa,胆固醇9.0mmol/L(350mg/dl),甘油三酯4.2mmol/L(375mg/dl),心电图示:T:Ⅱ、Ⅲ、aVF、V3〜V5呈先负后正双相,窦性心律,频发性室早多呈间断性,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。证属心阳不振,心脉闭阻。治宜温助心阳,宣通脉络。方拟:

瓜蒌25g、薤白15g、桂枝10g、人参10g、寸冬15g、元胡10g、丹参25g、五味子10g、制附子10g、炙甘草10g。

心绞痛重时配服冠心苏合丸,芳香温通以止痛。连服12剂后,胸闷心前区痛改善,心悸气短好转,仍头晕耳聋耳鸣,腰酸腿软,纳呆乏力,脉沉细结代,舌质红,苔白腻,属气阴两虚,再以补肾益气,健脾养心,活血通络为治。方拟:

巴戟200g、炒杜仲150g、杞果400g、党参200g、女贞子200g、黄芪200g、山萸肉200g、五味子150g、寸冬200g、白术200g、仙灵脾200g、丹参850g、当归500g、茜草300g、红花150g、川芎50g、三七250g、丁香50g。

上方杞果、杜仲、巴戟、山萸肉、党参、五味子、三七、红花、当归、丹参用酒浸泡,余药水煎浓缩与浸泡液混合,每服30ml,1日2次(因病人外出学习,服汤剂不便,故改此法)。服药后月余病情显著好转。于1978年6月9日复诊,近年来心前区痛未再发作,心悸气短消失,且体力大增,食欲增进,每日步行上下班,脉沉缓,舌苔正常,血压升至18.62/10.64kpa,胆固醇5.4mmol/L(210mg/dl),甘油三酯为2.6mmol/L(228mg/dl),心电图示:T:Ⅱ、Ⅲ、aVF、V3〜V5仍呈先负后正双相,但较前两次负相变浅,频发性室早消失。

例2杨某,女,64岁,1982年11月初诊。

患者罹高血压病已10余年。近几年来,头晕头痛加重,心悸气短,胸闷,阵发性心前区痛,每于劳累和情绪紧张后发作,疼痛放射至右肩,每次发作时间约5分钟。1月前又觉右半身麻木。曾经某医院诊为高血压、冠心病心绞痛。初诊时,心前区阵发性疼痛,向右肩放射,胸闷憋气,头晕心悸,腰酸耳鸣,右半身麻木,形体肥胖,面色红润,舌质暗红,苔白腻,脉弦滑。血压25.3/17.3kPa,心电图示:T:Ⅱ、Ⅲ、aVF低平,Ⅲ、aVL、V5倒置。心肌受累,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。证属阴虚阳亢,胸阳不宣,痰浊内生,血瘀痹阻。治宜育阴潜阳,宣痹化痰,活血化瘀。首乌20g、杞果20g、瓜蒌25g、薤白15g、寄生25g、钩藤20g、半夏10g、丹参25g、牛膝15g、夏枯草25g、上方连服9剂,胸闷憋气、头晕心悸、肢麻诸症均轻,血压22.7/14.7kPa。仍按上方加减,共服20余剂,诸症基本消失,血压21.3/10.7kPa,能从事一般家务劳动,追访两年未再复发。

(周惠君、郑连成 整理)

条目信息
1
摘自《古今名医临证金鉴·胸痹心痛卷》
2
本条ID:152045
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
    暂无讨论,说说你的看法吧
个人中心
购物车
优惠劵
今日签到
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
搜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