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地川乌,相得益彰

名医简介

姜春华(1908〜1992),原上海医科大学教授,著名中医学家。

先生临诊治疗痹证,以肾为本,善用大剂量生地黄于温散蠲痹、祛风通络药之中以凉血清营,养血补肾,滋阴润络,尤其是治疗反复发作之顽痹每获良效,现总结如下。

先生认为,痹者闭也,痹证初起多为风寒湿之邪乘虚入侵人体,气血为病邪闭阻,以邪实为主;如反复发作或渐进发展,络脉瘀阻,痰瘀互结,多为正虚邪实;病邪入深,气血亏耗,肝肾虚损,筋骨失养,遂为正虚邪恋之证,以正虚为主。但这只是一般情况而言,若患者先天不足,禀赋虚弱,素体亏虚,阴精暗耗,则不仅发病即为虚证,且缠绵日久,不易治愈,染病的机遇也会大大增加。痹证之病变部位在筋骨关节,筋骨有赖于肝肾中精血之充养,又赖肾中阳气之温煦,肾虚则先天之本不固,百病滋生。肾中元阳乃人身诸阳之本,风寒湿痹多表现为疼痛、酸楚、重着,得阳气之振奋始能化解。肾中元阴为人身诸阴之本,风湿热痹多化热伤阴,得阴精滋润、濡养始能缓解。古代治痹名方独活寄生汤就是以熟地、杜仲、牛膝、寄生补益肝肾,强筋壮骨为主药,益以当归、白芍、川芎和营养血,党参、茯苓、甘草扶脾益气,配以肉桂温通血脉,鼓舞气血运行,另独活、细辛入肾经搜风羯痹,驱邪外出,秦艽、防风祛风邪,行肌表,且能胜湿。共成补益肝肾,扶正祛邪之剂。因此在治疗反复发作之顽痹时,对症加入补肝肾之品,收效甚捷,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。

根据痹证的病因病机与临床表现,大体上包括了西医的风湿热、风湿性关节炎、类风湿性关节炎、痛风、坐骨神经痛、骨质增生性疾病等。这些病西医大多采用抗炎、止痛等对症疗法,或应用大剂量激素取效于一时,但病情多有反复,不易痊愈。先生积几十年治疗痹证的经验,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,主张扶正固本,强调以肾为本,运用补肾法为主治疗各种类型痹证,并结合中西医实验研究,将大量具有祛风除湿,散寒止痛,补益肝肾,强筋健骨功效的中药广泛地运用于临床,勤于实践,勇于探索,积累经验,进行筛选,组合新方。“地乌蠲痹汤”(见“经验方选要”)就是先生自拟的一张治疗风寒湿热痹的有效方。方中以大剂量生地黄为君药,生地黄具滋阴润络,凉血清营,补益肝肾之功,《本草经》有“逐血痹”、“除寒热积聚”、“除痹”的记载。先生用生地黄治疗顽痹一般用量在60〜90g、之间,最多可用至150g,其用意有三:

第一,生地甘寒,入肝肾经,可滋养阴血,补肝益肾,得酸平之怀牛膝,辛温之五加皮协助,共同发挥补益肝肾,扶助正气的作用;第二,风寒湿三痹中寒痹和湿痹均需辛温或燥烈之品方可消除,然辛温燥烈之品无不有伤阴耗血之弊,方中的川乌、蚕砂、威灵仙、独活便是此类药物,得大剂量之生地,可缓和它们的燥烈之性,双向调节,取利祛弊;第三,根据《本经》记载,地黄有除痹作用,生者尤良,风寒湿三痹中行痹需以散风为主,佐以祛寒理湿,但古有“治风先治血,血行风自灭”的理论,更须参以补血之剂,血不足者痹着不行,生地黄补血养血,补养充足,自然流通洋溢而痹行矣。另外,药理实验证实,生地黄有延长抗体存在时间的作用,是促进免疫功能的药物,而且又可调节抑制性T细胞的功能,从而阻抑自身抗体的形成,具有保护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双向调节作用。方中制川乌性味辛温有毒,《外台秘要》说川乌有六大作用:除寒一也:去心下坚痞二也;温养脏腑三也;治诸风四也;破积聚滞气五也;止感寒腹痛六也。在这六大作用中,尤以温经散寒、祛痹止痛之功为最著,所以张寿颐誉其“善入经络,确是妙药。”与生地相配,各具其功,相得益彰,共为方中主药。威灵仙窜走十二经络,祛风除湿,通络止痛,益以独活、乌梢蛇祛风湿止痛之力尤强。牛膝酸平,五加皮辛温,助正气之力;豨莶草强筋骨,祛风湿,蚕砂和胃化浊,秦艽祛风湿之痹阻。据现代药理研究证实,五加皮、秦艽、独活等药均有很好的消炎镇痛作用。该方组方严谨,配伍精当,用于临床,确有卓效,据《湖北中医杂志》1986年第1期报道,江西省波阳县中医院朱炳林医师曾偶得此方,系本县吴某因患坐骨神经痛赴沪就诊于先生处,先生予“地乌蠲痹汤”,服后6剂知,10剂已,12年未曾复发,遂应用于临床,曾治疗风寒湿之痹患者55例,取得了较好的疗效。

先生临诊治疗痹证,注重辨证论治,强调肝肾为本,以扶正为先,又善用专病专方,且根据不同病情,通权达变,灵活化裁,故每获良效。兹举验案三则以窥其运用经验。

例1吴某,女,39岁,工人。周身骨节酸痛已历5载,反复发作,尤苦于两膝疼痛肿胀,屈伸不利,坐立行艰,两足踝也肿痛不已,关节疼痛处伴有灼热之感,眩晕口干,怕冷,苔白质红,脉细弦。西医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,用消炎痛、阿斯匹林、地塞米松等药对症治疗始有效,现无效。证属风寒痹阻,有化热伤阴之势。治当温散通痹,护阴清营。处方:

生地90g、麻黄9g、桂枝9g、制川乌9g、独活9g、羌活9g、防己15g。

此方服7剂,膝部踝部关节疼痛肿胀大减,周身关节尚有酸痛,后用当归、乳香、葛根、姜黄、雷公藤加减治疗半月,关节肿痛基本平复,身痛亦除。偶逢气候变化,关节不利,服初诊方即解。

此例类风湿性关节炎反复发作,属中医顽痹范畴,是一种具有慢性过程和多处关节呈对称性发炎的全身性疾病,西医认为与免疫机能失调和内分泌功能紊乱有关,用激素能缓解症状,但长期使用有副反应或失效。先生将大剂量生地加入温经通络复方中,温痹清营,扶正祛邪,刚柔相济,能使寒痹从温而通,瘀热得清而化,营阴内复,气血煦濡,经络疏畅,顽痹可解。疗效较西药激素加抗风湿药为胜,而且无副作用。从中西医结合角度看,类似复方能调节免疫和激素的正常功能,同时增强血液循环,清除关节间软组织的变态炎性反应,因此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有显效。

例2杨某,男,46岁。3年多来腰痛如折,右腿冷痛,肿胀麻木,屈伸不利,艰于行走,得温则减,遇寒则甚,气候变化时尤易发作。化验:抗“O”750单位,血沉15mm/小时,诊断为风湿性关节炎。平素恶寒怯冷,口淡不渴,舌苔白而厚腻,脉象按之沉细。证属寒湿入络,凝滞经脉,闭阻营卫。治拟温经散寒,活血镇痛。药用:

制附子9g、桂枝9g、生地黄50g、威灵仙15g、晚蚕砂30g、秦艽9g、蕲蛇9g、当归9g、赤芍9g。

7剂药后,关节疼痛、麻木、发冷好转。按上方加黄芪30g,乳香、没药各6g,再进14剂,病人下肢活动自如,后用上法调治月余而愈,随访一年未发。

本案为“痛痹”,系由寒湿之邪外袭,凝滞经脉,不通则痛。痛痹之成因于寒胜,治疗应以辛温镇痛为主。附于配桂枝振奋机体阳气以祛寒邪,佐以乳香、没药、赤芍活血止痛,生地、当归养血活血,秦艽、蕲蛇、蚕砂、威灵仙祛风除湿,通络止痛,共奏温经散寒止痛之效。综观此方配伍,妙在重用生地一味,生地味甘性寒,滋阴养血而补益肝肾,临床多用于热痹之热灼营阴,或阴虚内热,耗血伤津之症。今先生通权达变用以治疗寒湿痹证,是取其滋阴补肾,鼓舞正气之用也。正气乃固卫御邪之动力,但必以阴精为之粮资,地黄滋补肾阴,则一身之活力由之振奋,祛邪乃能得力,此其一也。且地黄能通利血脉,《别录》云“生地为散血之专药。”《本草正义》谓:“地黄散瘀是其特长。”盖通脉之品大都具有破瘀攻伐之性,而生地散血通脉,既无燥烈伤正之害,又有滋柔润脉之用,并具通中寓补之功效,乃寓通于养血之中,尽其祛邪之能,所以《本草逢源》曰:“统领他药,共襄破宿生新之功。”此其二也。又据现代药理研究,地黄大剂量应用有激素样作用而无激素的副作用。方中威灵仙与当归、桂心配伍为《证治准绳》神应丸,与蕲蛇相须用治风湿腰痛尤佳。

例3季某,女,28岁。产后引起关节酸痛,两肩痛甚,腰酸膝软,肢端麻木,雨天痛更剧,口干,舌苔剥,脉沉细,血沉17mm/小时,抗“O”990单位。治宜养阴益肾,祛风除湿。处方:

生地黄90g、玉竹15g、当归9g、白芍9g、制川乌9g、白花蛇9g、羌独活各9g、细辛3g、苍术9g。

7剂后关节痛大减,仍腰酸膝软,舌脉同前。续方加入牛膝9g,巴戟天12g,菟丝子12g,服14剂后,基本痊愈,血沉下降到9mm/小时,抗“O”下降到400单位,随访3年未发。

本案西医诊断为产后风湿痛,中医谓之痛风。病由于产后气血已虚,肝肾不足,风寒湿三气乘虚而入,留着不去,以致周身关节疼痛,腰酸膝软,肢端麻木。证属本虚标实,治宜补益肝肾,养阴除痹,以扶正为主佐以祛邪。方中大剂量生地为主药,补肝肾,养阴血,佐以当归、白芍、玉竹,养阴和营,即使用川乌、细辛、羌活、独活等热药及祛风湿药也不虑伤阴。二诊根据脉证,有肾虚之象,故方中加入巴戟、菟丝子、牛膝补肝肾,强筋骨之品,意在增强补肾扶正之功,实为先生重视运用补益肝肾、治病求本法治疗痹证的又一实例。

条目信息
1
摘自《古今名医临证金鉴·痹症卷》
2
本条ID:151881
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
    暂无讨论,说说你的看法吧
个人中心
购物车
优惠劵
今日签到
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
搜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