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医简介
毕福高(1923〜),河南省中医研究院研究员。痹证中以寒痹发病率最高。其治总以温通为用。
寒痹的临床表现,除具有剧烈疼痛外,在初起多以寒邪实为主,病延日久,必伐阳损气,临床大都表现为虚实夹杂之证。毕氏认为在辨治寒痹时,应注意邪正虚实的关系,抓住寒痹“由虚转实,虚实夹杂”之病机特点。寒邪所闭,大都由于肾阳先衰,然后邪气乘之,侵袭经脉而痛。所以寒痹之证,本责于肾。常以温肝肾类药物如乌头、附子、木瓜、牛膝、川断、红花、血竭等。木瓜、牛膝与红花合用,有酸甘生津之能,养肝疏筋之妙。病位在上,可用桂枝引药上行,兼以温经散寒;遣川芎适量,可引药下行。
由于药物在体内的吸收运化较慢,不能立解在标之剧烈疼痛,复有经脉寒滞不通之候,常以针或缪刺或巨刺,推动脉气健运周身,通凝滞,缓解在标之疼痛。这种以温经散寒,以通为顺的治疗方法,应用于临床,每臻显效。
重开合宜,先补后泻
严用和论痹:“皆因体虚,腠理空疏,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。”宗其说,施治常先补后泻。置杨继洲烧山火大法于治病之先。一则补正气之不足,激发经脉之气,与寒邪奋争;二则引大自然正清之气入营。二正合一。与寒相搏,必有热量产生,则腠理开启,正气入营,行于经脉,寒邪之气趋外欲出。复转而采用阴中隐阳之法,合营卫驱邪外出之力,泻邪气于体外,则邪出正安经自通,营卫相合,病自向愈。
应四时慎防复发
临床治愈的患者,常常在节气当令,气候变化之时,寒痹复作。故临床治疗要遵从依病论治,又要根据四时当令,防病治病。对已愈之病,除注重日常劳作外,又要在次年同期或服药或针灸,给予一定处理。其具体措施,参照《素问·诊要经终论》《素问·四时刺逆总论》《灵枢·本输》《灵枢·终始》《灵枢·四时气》《灵枢·顺一日分为四时》等有关针刺应四时的记载进行针灸。同时依据五运六气的有关理论,遣药以养先天,补后天,调和营卫,固表益气为主要治则。要求病家顺从二十四节令的阴阳消长,春夏养阳、秋冬养阴,节饮食,和寒温,保养正气,做到防患于未然。
钟某,男,44岁,汉族,干部。
患者5年前,因劳累汗出,用冷水冲洗后,渐觉下肢疼痛,逐渐加重。先到某医院诊断为“风湿性软组织炎”。用封闭、贴膏药、内服小活络丹及舒筋活血片等药物,症状时轻时重,不能控制。于1978年3月26日来我科就诊。患者不能独立行走,卧床呻吟,自述疼痛难忍,夜不能寐,疼痛固定不移,得热则减,遇寒加重。患肢不温,腰痛,大便不成形。舌质暗,苔白,脉沉迟。寒邪乘虚而入主表之膀胱经,因腠理闭塞,寒凝脉滞,经气不通,始发疼痛。膀胱与肾相表里,则肾虚之象必存。治则:温肾壮阳,通滞化瘀。取穴:环中上(右)先补后泻。方拟:
针灸3次,用药3剂,患者疼痛减轻,可入睡,仅右下肢发紧发胀,继针6次,用药6剂,临床症状消失,病告全愈。
为防复发,次年二月,针灸足三里、三阴交、太溪,并自灸10次。随访至今未见复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