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医简介
王士相(1926〜1992),原天津医科大学教授。根据临证所见,典型的风湿热患者,以热痹为多。其中包括湿热痹和阴虚热痹两类。寒湿痹较少见。
湿热痹
典型风湿热多表现为热痹。发病多急骤,高热,多汗,大关节红肿热痛,皮肤环形红斑,脉多见滑数。实验室检查:白细胞计数增高,中性粒细胞稍有增高,尿常规可示少量蛋白、红细胞、白细胞,咽拭子培养在风湿热活动期,溶血性链球菌培养可呈阳性,血沉增快,抗链球菌溶血素“0”滴定增高。
常用吴氏加减木防己汤治疗热痹。药用:
桂枝本为辛温之品,原非湿热所宜。用桂之意有二:湿为阴邪,非温不解,此其一;桂枝有通血脉,调营卫之功,以化血脉中阴浊之气,此其二。生石膏、桂枝合用以辛散;防己苦寒通经络之湿邪;黄柏、木通苦寒清利湿热;海桐皮苦平,入血分;薏米甘淡,主湿热挛痹。
方中以木通为治疗风湿热的主要药物,这不仅仅是临床经验,历代文献中亦有记载。如朱丹溪潜行散即用木通一味。《古今医鉴》的神通饮即用木通二两,水煎服。《景岳全书》中的“抽薪饮”亦用木通为主药治热盛挛痹。加减法:无汗者加独活3g,汗出热退后去之。
木通、黄柏苦寒伤胃,尤以木通易引起呕吐,可加生甘草、橘皮各3〜6g解之。
关节红肿热痛,高热,尤其有环形红斑、结节红斑者,可酌加清热凉血,去血中毒热之品,如广角、丹皮、赤芍、大黄(后下)。
关节红肿痛极重,伴发热者,可酌用羚羊角、山栀、胆草等。羚羊角治热痹掣痛极效。(观叶天士医案自知)发热渐退,关节红肿渐消时,将生石膏、木通、黄柏逐渐减量,最后停用生石膏。方剂变化为:桂枝、防己、海桐皮、黄柏、木通、生薏米,酌加桑枝、寄生、秦艽、赤白芍、当归、甘草。如诸症消失,血沉、抗“O”正常时可将上方配成丸药,每丸重9g,每次1丸,日服两次。服用时间最短不少于3个月,最好服至半年以上。
阴虚热痹
临床确诊为风湿热,有关节痛,或红肿,或不甚红肿者(极个别患者关节有恶寒感),低热、心率快,血沉、抗“O”可正常亦可不正常,咽部经常干痛。舌质红绛,或光绛无苔,脉数或沉细数,此属阴虚热痹。忌用辛温表散及温养营卫之品,如桂枝、独活、当归、黄芪等,若误用之,非但不效,反使咽痛增剧。
《本事方》中牛蒡子散(羌活、生地、牛蒡子、豆豉、黄芪)、防风丸(防风、羌活、桂心、麦冬、元参、生地)均治疗热痹。从以上二方看,古人已经注意到咽痛,但囿于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之说,仍然用辛温之品,实为不妥。根据多年临床经验,自拟治疗阴虚热痹方如下。
不用木通、黄柏,恐其苦寒化燥伤阴。同时每日含服六神丸1〜2次,每次10粒,并用锡类散吹喉,疗效甚捷。
以三倍量为一料,炼蜜为丸,每丸9g,每次1丸,日2次,以善其后。
风湿热急性发作后,常出现心肌损害,其表现如下:心率快,心前区不适,心悸气短,此时仍以桂枝、木通、黄柏、防己、甘草为主药,加用渗湿清营之品,如生薏米、赤小豆、赤芍、丹皮、广角。同时含服六神丸。待湿热渐退,于上方酌加白人参、生地、麦冬、赤白芍。
风湿热反复发作,逐渐出现心肌损害者,治同上法。如兼见营卫气血不足,脉细数无力、面白、短气等症,当调和营卫,清补气血,以古方人参丸(白人参、黄芪、生熟地、麦冬、茯神、远志)加减化裁成下方:桂枝、防己、木通、黄柏、白人参、黄芪、生熟地、麦冬、茯神、远志、菖蒲、白芍、甘草。
寒湿痹
周身痹痛,不发热或偶有发热,不肿,或肿而不红,或遇寒而重,表现为寒湿之象。目前通用“宣痹汤”或《医学心悟》之“蠲痹汤”。而我于临证中以仲景当归四逆汤为主,常用桂枝、白芍、甘草、当归、细辛、木通、牛膝、桑枝、寄生、狗脊等,每每奏效。此方治外感寒湿坐骨神经痛多有良效。
产后感受风寒之邪,营卫不足之寒湿痹,一般多用独活寄生汤治之。亦用当归四逆汤加党参、白术、陈皮、狗脊、寄生、秦艽,每获良效。若自汗出者,加黄芪以益气止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