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医简介
程亦成(1926〜),安徽省徽州地区医院主任医师。慢性胆囊炎为一常见疾病,大体属于中医胃脘痛范畴。主要表现胃脘部或偏右处胀痛、恶心、不喜荤腻等。
本病病机,余以为实乃胆降之用失常。肝为乙木,胆为甲木,两者一升一降,互为表里。肝升助脾之升清,胆降助胃之降浊。经云:“邪在胆,逆在胃”。若胆失其通降,则胃脘痛、恶心呕逆诸症作矣。
本病治疗,余着重通降之法。常以川郁金、川朴、枳实、陈皮、半夏、茯苓、麦芽为基本方。取郁金、枳、朴降气舒郁,助胆之用;二陈和胃;麦芽不仅有消导功能,且有疏利肝胆作用。古有以大麦苗或麦芽单方治疸者,余曾屡试之于小儿黄疸,多效。故肝胆病余每喜重用麦芽。若胸脘痞胀者,加广木香、佛手片,量不须重,3〜5g、即可;舌边略偏紫者,是气滞将成血瘀之征,须加香附;呕吐而苔白滑者,可用吴萸1g,黄连2g,呕逆自平;苔白腻而欲呕是有湿困之象,宜加白蔻,不用砂仁;苔黄口干有热象者,选用黄芩、制大黄;伴有结石,可加金钱草;如属泥沙样结石,加用白矾12g,甚效。如泥沙样结石女性患者程某,31岁,曾在本院外科住院治疗,经两月而黄不退,自动出院求余诊治,见其面色黄晦,目黄如金,右季肋隐隐作胀不痛,肤痒,苔白厚微腻,或恶心,大便不畅,脉细缓。余用:
半月后,黄渐退,肤痒减,大便淘洗出黑棕色泥沙样颗粒甚多。复诊守原法,连续服用二月后,目黄已退,面色红润,纳增神旺,胁胀平矣。
胆囊炎发作不剧者,余以上法治之;即发作剧者,如无逆象出现,治疗大法亦不外此。不因高热、血象高而投大量苦寒,徒伤胃气。如:患者孙某,女,35岁。于1983年5月4日因脘痛发热两日而来我科诊治。主要是脘右隐隐胀痛,拒按,背胀,发热微感恶寒,恶心,厌油,不思进食,神疲懒言,苔白,脉细数。体温39.8℃,白细胞总数18×109/L,中性90%。外科会诊为急性胆囊炎。收住观察病室,专用中药治疗。方用:
二剂,日夜各服一剂。入夜,体温上升至40.2℃,因其一般情况尚好,未加用西药,继续观察。次日凌晨三时许,汗微出而热度下降至38℃,8时体温已降至正常,精神亦见好转,复诊而去。
又本病痛剧者,余取阳陵泉或胆囊穴针刺,效果不甚满意,改取胆经丘墟穴,常见到有立竿见影之效。
慢性胆囊之诊治,余尚注意以下两点:
慢性胆囊炎有与胃病不易区别者,或造影检查无胆囊炎之征而胃镜检查胃部确有疾患者,但有脘右胀痛、恶心、不喜油腻之症,皆可以上述方法治之。余临床常胃脘痛患者多年从胃治不见效而以胆治收功。尝有一外县教师,素有胃脘痛之恙,初诊从胆治之,症减。返后遂往外地作造影检查,胆囊无明显变化,他医作胃治之,反复不愈。两年再来余处诊治,作“B超”检查,慢性胆囊炎之征始显,仍从胆治两月而愈。《临证指南》中辟有“木乘土”一门,华云岫解释说:“因呕吐不食,胁胀脘痞等患,恐医者但认为脾胃之病,不知实所肝邪所致。故特为提出,以醒后人之目耳。”寥寥数语,对临床确有指导意义。
本病常易复发,虽服药二三日可见效,但若求其巩固,还须坚持较长时间。余常以两月为期,并嘱须注意气候、饮食、情绪、劳倦诸方面的影响。又有春末至长夏,江南多雨,胆病尤易复发,即《内经》所谓“仲夏善病胸胁”。嘱患者倍加小心,预防复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