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金茵枳黄汤治疗胆道疾病

名医简介

张志雄(1916〜),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主任医师。

笔者从师张志雄教授十余年,体会到张老以二金茵枳黄汤治疗多种胆道疾病,一方面多用,灵活变通,确有独到之处。临床实践证实,凡右上腹、右胁疼痛,黄疸或B超提示胆囊炎胆石症,胆囊息肉,胆道蛔虫等等,中医辨证属肝郁气滞,湿热交阻者,用该方均能收到良好的效果,而且重复使用同样有效。

二金茵枳黄汤:

金钱草15g、郁金15g、茵陈15g、枳壳15g、生大黄9g。

随症加减:疼痛剧烈者加制香附6g,炙延胡9g;发热重者加丹皮6g,土茯苓15g;呕吐者加姜半夏9g,苏梗9g;湿重者加苍术9g,白术9g,厚朴6g;谷丙转氨酶升高者加白花蛇舌草15g。

张老认为,胆为中清之腑,喜疏泄,恶壅滞,故凡治胆道疾病必不离疏泄清利之品。同时还认为,山栀虽能清热利胆,但其性苦寒,易伤胃引起呕吐,而胆道疾病已有胃中空虚,客气动膈之象,故多不用。

方中茵陈清热利胆,治湿热黄疸。《本经》:“主风湿寒热邪气,热结黄疸。”《别录》:“治通身发黄,小便不利。”现代研究证实对消退黄疸和缩小肝脏有明显作用。金钱草辛凉,清热利尿,消肿退黄。郁金一味,《本草备要》谓有行气、解郁、泄热、破瘀、散肝郁之功,近代研究认为对止痛、退黄,使肝缩小有较好的效果,对降低转氨酶,提高血浆白蛋白亦有效。枳壳有破气消积之力,治胸痞,胁胀食积,恶心,呕逆。大黄下瘀血寒热,破癥瘕积聚,通利水谷,安和五脏。诸药合用,共起疏肝利胆,行气解郁,通腑退黄的作用。

一、胆道术后综合征

胆道术后综合征,又称胆道切除术后患者“痛苦的明天”症候群。张老认为,本病多因手术后气血未复,脾运失司而致湿热交阻,气机不畅,用二金茵枳黄汤,一则清利湿热,二则疏肝利胆,三则调畅气机。

例1刘某,男,60岁。住院号140608。患者右上腹阵发性绞痛伴发热黄疸,住院检査诊断:蛔虫性总胆管梗阻伴感染、肝右叶囊肿。于1983年3月25日行胆总管切开取石引流术。手术后10天,发热,体温38.8℃,黄疸不退,黄疸指数81u,总胆红素150.5pmol/L,血浆白蛋白27g/L,球蛋白38g/L,白、球蛋白明显倒置,谷丙转氨酶118单位,甲胎球蛋白试验1/10阳性。中医会诊:患者右胁胀痛,肝热,目黄,溲黄,一身尽黄,纳谷不馨,神疲懒言,脉来弦数,舌质红,舌苔黄腻。刀到之后气血两伤,脾运失司,胆失疏泄,胆热液泄,溢于肌肤发为黄疸。治拟清热利胆退黄。处方:

茵陈15g、金钱草15g、生大黄9g、炒枳壳15g、郁金15g、全当归9g、赤白芍(各)9g、车前子30g、茯苓15g、焦谷麦芽(各)15g、焦山楂9g、大枣7枚。

服药1周后疼痛消失,体温37.6℃,食欲始增。2周后复查肝功能,黄疸指数35u,总胆红素66.7μmol/L,血浆白蛋白32.5g/L,球蛋白22.5g/L,谷丙转氨酶40u。再行调理脾胃,以扶后天之本为主,治疗3周,症状全部消失,肝功能恢复正常,痊愈出院。

例2胡某,男,49岁,工人。住院号148562。患者因间歇性右上腹隐痛伴皮肤发黄2个月,于1984年1月6日入院。经多方检查,确认为原发性胆管结石、萎缩性胆囊炎。行胆道取石术,术后2周黄疸不退,谷丙转氨酶400u以上,用西药治疗效果不明显。中医会诊:患者切口已拆线,愈合良好,轻度胁痛,皮肤巩膜黄染,纳呆泛恶,精神疲惫,脉弦缓,舌质红,舌苔黄腻。诊为脾胃肝胆湿热交阻。治拟疏肝利胆,健脾助运。处方:

茵陈15g、金钱草15g、生大黄9g、炒枳壳15g、郁金15g、苍白术(各)9g、厚朴6g、焦米仁15g、姜半夏9g、虎杖15g、大枣7枚。

服药2周后复查肝功能,黄疸指数4u,总胆红素6.8μmol/L,谷丙转氨酶100单位。随证调治1个月,肝功能完全恢复正常,症状消失,治愈出院。门诊随访1年无复发。

2.慢性胆蠹炎胆石症急性发作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病人,往往因饮食不节或劳累过度引起急性发作。患者都有胁痛、恶心、不同程度的发热,部分病人出现黄疸、谷丙转氨酶升高。用二金茵枳黄汤加味治疗,同样取得较好的疗效。一般服药1周后疼痛减轻,症状缓解。

例3张某,女,50岁。患者因参加婚礼餐后突然发病,高热,体温39.7℃,右胁胀痛伴恶心呕吐,但无黄疸,白细胞12×109/L,B超证实胆囊炎、胆石症。右胁压痛明显,舌苔垢腻,脉弦数。经用抗生素、输液、解痉等治疗,效果不佳,因病人惧怕手术而来中医科就诊。初诊用二金茵枳黄汤加味,同时加西药抗生素治疗。1周后病情缓解,停用抗生素,继续中药治疗,巩固疗效。服药第1个月每日1剂,以后每周服药5天,半个月后逐渐改为1周2次或食过油腻后服药,饮食基本开放。门诊随访6年未复发。

三、胆道蛔虫症

胆道蛔虫症患者,以右上腹阵发性绞痛为主要特征,同时可伴恶心呕吐,个别病例出现黄疸。一旦明确诊断,张老在二金茵枳黄汤中加用乌梅、川椒目、贯众,每每奏效。

例4陈某,女,42岁,工人。住院号146244。患者在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急性发作,于1983年9月2日急诊入院。当日于硬膜外麻醉下行胆囊切除+胆总管探查“T”型管引流。术后患者持续发热,体温波动于38℃〜38.8℃,腹痛如绞,呕吐。“T”型管胆道造影提示,肝总管及胆总管各有1条蛔虫影,胆总管下端通畅。中医会诊:患者术后3周,发热不退,精神软弱,不思纳谷,泛泛欲恶,脉弦数,舌质红,苔薄腻。肝郁气滞,郁久化热,用二金茵枳黄汤加炙乌梅9g,川椒目3g,贯众9g。1周后疼痛减轻,体温降至正常。巩固服药1周后,病情稳定,于10月10日出院。1月后,病情又有类似发作,门诊用同样方剂治疗获效。随访3年,病情稳定。

(朱秋琴 整理)

条目信息
1
摘自《古今名医临证金鉴·黄疸胁痛臌胀卷》
2
本条ID:151694
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
    暂无讨论,说说你的看法吧
个人中心
购物车
优惠劵
今日签到
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
搜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