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医简介
张海峰(1915〜1985),原江西中医学院教授肝痛。张氏认为肝炎之肝痛多属肝失条达,气机郁结,致肝络被阻,不通则痛或气滞日久,血行不畅,瘀血停积,或久病体虚,导致肝阴不足所致。肝气郁结引起的肝痛,多为胀痛或隐痛,选用四逆散合金铃子散加减:
瘀血停着引起的肝痛,痛如针刺,痛处不移,入夜痛甚,选用手拈散加味:
肝阴不足之肝痛,肝区隐痛,悠悠不休,伴有咽干心烦,选用一贯煎加减:
张氏认为在治疗时,要注意正确运用疏肝理气法(药),如果滥用,则不仅损伤肝肾之阴,也耗伤脾肾之阳,从而使肝痛加重。正如叶天士说:“肝为刚脏,非柔润不能调和,养肝之体,即可柔肝之用。”王旭高说:“疏之更甚者,当养阴柔肝。”可见古代医家对滥用疏肝行气法(药)所导致病情加重的经验教训也是深刻的。张氏认为活血化瘀药运用亦要注意,一般新瘀宜急散,久瘀宜缓攻,正邪兼顾。肝痛,适当选用活血化瘀药,可加速临床疗效。
食欲不振
中医认为胃的纳食反常,原因不外两类,一类是实证,一类是虚证。实证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,阻塞胃气,而发生食欲不振;虚证多属胃气不通或胃气衰败。肝炎病人的食欲不振,以上两种情况都可发生,早期病人的食欲不振,多属实证,如黄疸未退的食欲不振,多由湿热之邪阻塞胃气引起,因此,治疗当清其湿热,黄疸消退而食欲自开。如黄疸消退而食欲仍不开,则多属热去湿存,湿邪困脾,治疗应芳香化浊或理脾燥湿,必须使其食欲正常,否则饮食少进,或食入不化,致令脘腹胀满,逐渐导致脾气虚弱,而招致肝木来克。在肝炎后期的食欲不振,则多属胃气不足,或胃气衰败。胃气不足者可用助气益胃兼以芳香化浊之药物,胃气衰败的食欲不振,多发生在肝炎病人的晚期,已有腹大胀满(臌胀)的阶段,证属“土败木贼”,这种食欲全无,其预后多不良。
治疗食欲不振的方药很多,张氏在临床上对实证的湿浊阻塞胃气,常用芳香开胃法,以四逆散或平胃散加减:
方中谷麦芽不可炒焦,必须生用,才能起到开胃作用。如舌苔黄腻者,可于方中加入川黄连3〜6g;小便黄赤者,可再加入焦栀仁2〜6g。此二味药量不可重,待黄腻苔及小便黄等症消除,即当除去,以防苦寒伤胃。
若属虚证的食欲不振,神疲,脉弱,舌苔不腻或舌净无苔者,可选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:
舌苔微有白腻,口淡,焦白术改漂苍术10〜15g,加藿香6〜15g;大便溏者,砂仁必重用,再加猪苓10〜20g,炒泽泻10〜20g;脘闷者加川朴6〜10g,藿香梗10〜20g,枳壳6〜10g。另外,肝炎病人的食欲不振,亦可由胃阴不足引起,当运用养阴开胃法,方药如沙参麦冬汤、养胃汤等,药物如石斛、麦门冬、北沙参等。但这种类型,在临床上较为少见。
转氨酶高,辨证使用达药
关于用中草药降低肝炎患者的转氨酶升高,国内杂志曾报道过许多药物,如龙胆草、五味子、覆盆子、虎杖、鸡骨草等等。临床有的有效,有的见反复,疗效不稳定。某药降酶风行一时,日久又不时行,其原因何在?
张氏认为:主要原因是没有把握好辨证论治,故不能正确地使用中草药。必须在辨证相符,掌握药物性味、功能特性的前提下才可使用。反之,不区别证候的虚实、药性的温凉,一味滥用某种药物,是取不到理想疗效的。
实证:肝胆湿热偏重者,治疗以清泄湿热为主,选用龙胆泻肝汤加减:
热偏重证:龙胆草、茵陈、黄芩用重剂量,其余用轻剂量。如大便干结者,再加生大黄3〜10g,泡水冲服,得泻即去;湿偏重证:木通、车前子、泽泻用重剂量,其他则用轻剂量,再加虎杖15〜24g。若湿热症状并不明显,而且有一系列肝郁症状者,治疗以疏肝解郁为主,选用四逆散合金铃子散加减:
转氨酶升高,同时有口苦者,加龙胆草10〜18g,口不苦者加虎杖12〜24g;腹胀者,加川朴5〜10g,陈皮5〜10g,胀而且满者,再加青皮5〜10g,炒莱菔子6〜18g;食欲不振者,加鸡内金5〜10g,白寇仁5〜10g,藿香3〜6g。
虚证:湿热久羁,则必伤正;热邪伤阴,湿邪伤阳,多见于“慢肝”、“迁肝”的病程中,治疗阳虚者(多属脾阳不足),选用柴芍六君子汤加减:
腹胀者,不用党参、白术,重用陈皮,再加川朴5〜10g;食欲不振者,加白蔻仁5〜10g,藿香3〜6g,鸡内金5〜10g,麦芽15〜30g;肝痛者加元胡索6〜12g,郁金5〜10g,煅代赭石5〜10g;治疗阴虚者,选用一贯煎加减:北沙参15〜24g、麦门冬10〜18g、当归3〜10g、生地黄10〜18g、枸杞子12〜24g、川楝子5〜10g。食欲不振,口干者,加钗石斛12〜24g,鸡内金6〜12g,麦芽15〜30g;肝痛不愈者,再加煅代赭石15〜30g、先煎,郁金6〜12g;肝肿大者,加酥鳖甲15〜30g、先煎,京三棱5〜10g。
张氏对肝炎转氨酶升高从辨别虚、实两大类入手,选用了两个基本方(龙胆泻肝汤、一贯煎)和四味基本药(五味子、枸杞、龙胆草、虎杖),作为治疗的主要方剂和药物。五味子、枸杞具有补益作用,用于肝炎转氨酶升高属虚证者。虚有阳虚、阴虚之别。五味子酸温,适用于阳气偏虚证;枸杞甘平,适用于阴血偏虚证。龙胆草与虎杖,均能清湿热之邪,用于肝炎转氨酶升高属实证者。湿热实证中有偏胜之异。龙胆草苦寒泻火,适用于热偏重证;虎杖味苦性平,有利湿退黄、活血通络之功,适用于湿偏重证。肝炎转氨酶升高属湿热郁蒸之实证,以龙胆泻肝汤治之,重用龙胆草,或用龙胆草、虎杖两药煎水服,用量各10〜30g;肝炎转氨酶升高属肝肾亏虚之证,以一贯煎治之,重用枸杞达30〜60g,气虚者加五味子15〜30g;肝炎转氨酶升高属阴虚而挟湿热者,则于一贯煎中加入虎杖和龙胆草。这样治疗,有些肝炎转氨酶升高持续数月,甚至数年经多种治疗不下降者,也获得降低,并且疗效巩固。至于和单味中草药降低转氨酶,也根据药物性味的差异的功效主治不同,针对性地选择符合其治疗适应证型的肝炎转氨酶升高患者。如五味子具有温补的作用,对于临床表现为气虚不足的肝炎转氨酶升高患者疗效较理想。而属湿热郁结者,使用五味子则非但无效,多服、久服还会助其湿热而贻误病情。再如垂盆草,药性甘淡微酸而偏凉,有清热解毒的作用,为江南民间治疗疮痈及毒蛇咬伤的常用药物,对肝炎转氨酶升高属湿热,尤其是热偏者有效。
如是,对于肝炎转氨酶升高,临床见到的虽是同一客观指标,但运用中医理论和中医辨证方法,就能区别其寒、热、虚、实的属性和阴阳盛衰的程度不同,然后视其不同证型,针对性地使用龙胆泻肝汤、一贯煎、五味子、垂盆子、枸杞、虎杖、龙胆草等,或复方,或单味,丝丝入扣于现代医学辨病的结果。
(徐复霖等 整理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