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医简介
刘渡舟(1917〜),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,著名中医学家。肝炎证候复杂,当以气、血为纲
肝藏血,主疏泄。古人认为在天为风,在地为木,在人为肝。故肝有风木特性。肝旺于春,禀春气而有生发、向上之功能,故与少阳胆而为表里,中藏相火,阴中有阳。肝之体阴为血,肝之阳用为气,气血阴阳,相互资助,而保持相对的平衡。肝之为义,而有干犯它脏之能,诸如肝气上侮肺金,横犯脾胃,下竭肾阴,可以说一脏有病,五脏株连。然肝属木,脾属土,其中肝病传脾更为多见。由于肝病病机复杂,病证多变,因而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困难。清代肝病大师王旭高就说过:“肝病最杂而治法最难。”为此,综合归纳肝炎的病理机制与其症状表现,透过现象看清其本质,找出它的客观规律,以起到执简驭繁而有效地指导临床,实为研究肝炎的当务之急。有鉴于此,提出肝病之辨治当以气、血为纲,是符合肝病发病规律的。
一、肝炎在于气分阶段
肝主疏泄,气机以舒畅条达为顺。如果肝被邪伤,无论为何种因素,首先则使肝气不得疏泄,郁勃不畅,因而出现胸胁苦满,噫气,呃忒,不欲饮食,脉弦舌苔薄白等症。如果肝气郁甚,亦可出现小腹胀满,心下痞闷等症。若肝气郁久,则可以生火热,可见口苦咽干,心烦易怒,小便短赤,夜难入寐。若肝病气郁化火而又火动湿生,则见胸胁满闷,或时时作痛,小便黄赤,口苦心烦,甚厌荤腥,周身疲倦,四肢无力,面色不泽,脉弦苔白而厚。肝功化验,转氨酶增高则是其特点。若肝病动湿生痰,则出现呕逆,头晕,失眠心烦,胆小善惊,脉则弦滑而舌苔白厚。
二、肝炎在血分阶段
叶天士说:新病在经,久病入络。故气分之邪不解,便可转入血分,而使肝的血脉瘀滞,因而出现气滞血瘀之症状。其证轻者,则胁痛如刺,日轻夜重,逢寒则重,得热则减。脉则弦涩,舌边紫暗。若瘀血势重,则见肝脾肿大,胁下痞硬,疼痛不舒。其人面色黧黑,脘腹胀满,小便不利,脉弦而涩,舌呈瘀血斑点。血分之肝病,不但发生血脉瘀阻,而且还可动血出现吐衄等失血之证。有时血分肝炎可以无明显的自觉症状,这是因为毒邪深伏于血分,而不明显地表现于外的缘故。
在传统辨证标准以外,现代医学微观指标亦对气分肝炎和血分肝炎的鉴别有重要价值:一般而言,谷丙转氨酶(GPT)升高以及球蛋白升高是肝炎病在气分的标志,而乙型或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(HBV-M或HCV-M)阳性以及血清蛋白降低是肝炎病在血分的标志,临床辨证时要善于利用这样的指标。不过要特别注意的是,这样的指标对气分肝炎和血分肝炎虽然有极重要的鉴别诊断意义,但在临床辨证时又不可拘泥,还应当与中医传统指标很好地结合起来。例如,有时GPT异常而在中医传统辨证时没有见到明显的气分脉证,这时也要从血分去认识;反之,有时GPT正常,但其病在气分的表现突出,这时即使肝炎病毒标识物阳性,也要从气分去认识。凡此又需要医生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、灵活掌握。
治气治血,解毒解郁
至于治疗,气分肝炎即治气,血分肝炎即治血;气分入于血分者治其血,血分出于气分者治其气;气血同病者先治其气乃治其血。这是一般大法。气分肝炎以清热利湿解毒、调理气机为主,兼以疏通血络;血分肝炎既要清热解毒、调畅气机,同时也要活络祛瘀、养血和血。这是因为肝脏既主疏泄,喜条达,其气机的畅达能促进血脉的运行,而且肝脏又能藏血,故肝病恒多气郁滞之病。因此其治疗也要兼顾气血,只是视具体情况而各有侧重。
治疗气分肝炎的基本方是柴胡解毒汤,治疗血分肝炎的基本方是柴胡活络汤。
柴胡解毒汤由柴胡、黄芩、茵陈、炙甘草、土茯苓、草河车、凤尾草、土元、茜草组成。此方能疏肝理气、清热利湿、凉血解毒、活血通络。
柴胡活络汤在柴胡解毒汤的基础上再加活血通络、养血和血的当归、白芍、泽兰、红花、海螵蛸而组成,因而其作用的重点在于血分。
此二方的加减化裁很重要。湿热毒邪甚或肝胆火甚者,用柴胡解毒汤如垂盆草、大金钱草、龙胆草清热解毒,名为三草柴胡解毒汤。肝区疼痛明显者,合用金铃子散(川楝子、延胡索)以疏肝活血止痛;大便不实而属于脾气虚者,加白术、茯苓健脾益气;若兼有中寒者,加炮干姜温中;尿黄明显者,加大金钱草、虎杖;SGPT居高不下者,加用垂盆草;絮浊试验异常、球蛋白升高、白蛋白降低,A/G比值倒置,重用土元、茜草;乙肝标识物阳性者可加叶下珠。伴有黄疸者,合用茵陈蒿汤或栀子柏皮汤。茵陈清热退黄,为治疗诸黄的专药,无论阴黄、还是阳黄,皆可使用。如果是阳黄,亦可单用一味茵陈水煎频服,其用量可达30g以上。凡湿热发黄,用茵陈蒿汤后,黄仍不退,但正气业已渐耗,脾胃之气受损,阴分尚有伏热,如见手足心热,五心烦热等症,则转方用栀子柏皮汤治疗,其中用甘草扶助正气,利于邪实正虚者。总之,对于湿热之黄,用茵陈、栀子等清利湿热而退黄,治疗要有耐心。因为湿热缠绵,难以一时尽去,要缓缓图之,不可操之过急。务使湿热邪气尽去才可罢手,若留有余邪,有可能出现反复,更加难治。
又有一种湿热较重的病证,口渴喜饮、舌苔黄厚而腻,需用三石柴胡解毒汤,即柴胡解毒汤加生石膏、滑石、寒水石。有些慢性活动性肝炎病例ALT居高不下,用柴胡解毒汤往往效果不显,这时应该使用本方治疗,一般能够取得好效果。也有暂时不宜此二方而转用它方的情况,如出现新病(新感外邪),即治其新病;又如某种合并症突出,则暂治其合并症。慢性肝炎如果失眠可用黄连阿胶汤治疗。如果肝炎腹满,用《伤寒论》厚姜半甘汤治疗。一患者腹胀难忍,午后犹甚,自觉有气壅滞于腹中,上下不通,投一剂而其病若失。此方的使用一定要注意剂量比例,厚、姜、半用量大而参、草用量相对较小。凡此完全遵循《伤寒论》“随证治之”原则。
若疾病出现阴证机转,湿甚伤阳,以致脾气虚寒,而成为肝热脾寒证者,转方用《伤寒论》柴胡姜桂汤。方用柴胡、黄芩疏肝理气、清泻肝热,用桂枝、干姜、炙甘草温中散寒,用牡蛎、瓜蒌根散肝脏邪结。脾气虚者可再加党参,有水饮者可另加茯苓。
若以肝区疼痛为主诉,或肝炎病痊愈后唯见肝区疼痛者(可谓之“肝炎后遗症”),予柴胡止痛汤,此方亦为刘氏自制。其方组成:柴胡、延胡、川楝、当归、白芍、刘寄奴、土元、茜草、皂角刺、片姜黄、海螵蛸、枳壳、紫菀。此方在养血活血、化瘀通络的同时,注意调畅气机,这是考虑到气血运行相互促进的关系,气行则血行,血行则痛止。如果胁下拘急疼痛,食少乏力,脉弦而缓,用柴胡剂不效,此为土衰木乘,治之宜用小建中汤扶脾培土而伐肝缓肝。待其痛止之后,如果病情需要,再用疏肝之剂。根据刘氏的经验,慢性迁延性肝炎,右胁放射性疼痛,上达肩胛,下至腰部,或见右臂与手指麻木,下午腹胀,脉弦而缓,用本方有效。
若阴虚血热转甚,症见五心烦热、衄血,或遗精,舌红绛、脉细数者,用刘氏自制柴胡鳖甲汤。方用鳖甲、牡蛎、玉竹、生地黄、麦门冬、沙参、白芍滋阴养血柔肝,用土元、茜草活血通络,配合鳖甲、牡蛎软坚,少用柴胡疏肝理气,并引诸药入于肝。有湿热者加用茵陈清利湿热。
根据刘氏的经验,病毒性肝炎要慎用补法,尤其在疾病初期更是如此。此病湿热挟毒、邪气较甚,气滞血郁,往往因其湿重和气滞而见有身倦疲乏、不耐劳作的症状,似乎气虚,断不可早用补气。而由于热及血分,血郁血热,往往有五心烦热,似乎阴虚,断不可早用滋阴。只是到了疾病的中后期,正虚突出,始可补虚。不过即使此时,也不可单纯用补,还是要兼顾其病邪实的一面。
在饮食护理方面也要严加注意。其中较重要的有三条:一者注意饮食清淡,忌食荤腥油腻。不少患者错误地以为得病以后要加强营养,大量进食高蛋白食物,或囿于肝炎需要高蛋白以利用肝细胞修复的理论而大量摄取,殊不知其结果适得其反。临床因此种原因而致肝病加重。
肝病大症也。其至晚期,则见腹胀如鼓,小便涓滴不流,上则吐衄,饮食不思,四肢如柴,面黑如土,此时医竭全力,而仅能延其性命。然未几则败,终致死亡,此乃多因不知摄养,病中犯房之所致也。
肝病阴伤,其死也在于亡阴,而不在于亡阳也。然伤精之最,则莫过于房事。医治有效,病证见效,而使人忘乎所以,蹈此弊者,往往毁于一旦,此医所必须指教而勿使犯也。然人欲难遏,明知而故犯者,不惜其命,徒唤奈何。曾记治一李姓患者,肝硬化腹水,服药至百帖,而症状改善,乃有欣欣向荣之感,其妻自乡里来探视,乃与之合,阴精大伤,则病症陡然恶化,头目眩晕,牙血如注,口咽发干,小便则癃闭不下。视其面则黑气罩于天庭,辞不能治,而李亦旋亡。由此可见,此人不死于病,而死于淫欲,其例甚多,必须重视,而为前车之鉴。
例1李某,男,13岁,于1987年3月2日来诊。
自述1月前,出现两胁胀痛,恶心呕吐,且厌食油腻,大便干燥,小便短赤。舌质红,脉数,苔黄腻。2月16日查肝功,谷丙转氨酶:250u,余项(一)。此证为肝胆湿热,肝不疏泄之证,方疏:
此方共服20余剂,胸胁胀痛减,食欲增加。于4月16日化验肝功:谷丙转氨酶正常,诸症皆除。
例2吴某,男,42岁,患病3〜4年,于1986年9月10日来诊。
主要症状为肝区痛如锥刺,周身无力,精神不振,午后发低烧(37.6℃左右),五心烦热,入夜尤甚,舌红苔薄。肝功化验:谷丙转氨酶600u,γTT+++,TFT9u,乙型肝炎表面抗原1:256。辨为血分肝病,治疗以养阴为主,兼平肝解郁:
于1986年10月4日复诊,自述服上药约20余剂,肝区疼痛减轻,午后低烧已退,体温为36.5℃,精神转佳,尚有口咽干燥,五心烦热,舌红、脉细,仍属阴虚之象,上方又服80剂。1987年3月9日,复査肝功:谷丙转氨酶40u,γTT正常,TFT阴性,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阴性。
通过临床观察,肝病由气分到血分,是个逐渐发展和加剧的过程。由于气分之邪日久不解,邪热伤阴而入血分。血为肝之体,故可见肝肿大等症。然而也有个别肝病患者,气分之邪未衰,而血分症已见,为气血同病之证,临床表现在气分症基础上,兼见心烦不安,小便黄赤,牙龈流血等血分之症。治疗之法在于清除郁热而佐以凉血,可于李案方中加生石膏、寒水石、滑石、竹叶、双花,以清其毒热,既能清气血之热,又能透出里热,而有“透热转气”之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