咳血奇效方金匮柏叶汤

名医简介

李寿山(1922〜),大连市中医院主任医师。

柏叶汤方首载《金匮要略》,由柏叶、艾叶、干姜、马通汁组成。历来医家认为该方系“温阳和血,引血归经”之剂,适用于内伤久病,阳不维阴,气不摄血的吐血证,鲜有用于外感新病,或因火邪所致的咳血病。考原方之侧柏叶清热凉血,收敛止血;艾叶、干姜温经止血;马通汁(今已不用,或以童便代之)引火归原。该方药少而专,寒热并用,具有调和机体阴阳平衡,引血归经以达止血之效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引血归经具有治本之义。余学习仲师用药之法,以柏叶汤化裁,治疗各种咳血症,均获良效。现将方药介绍如下:

生侧柏叶15〜30g、炒艾叶6〜10g、炮姜炭6〜10g、粉丹皮10〜15g、黄芩10〜15g、阿胶7.5〜15g、每日1剂。病重者6小时1次,日进2剂。

原方干姜易炮姜,意在减干姜燥热之性,用炮姜收敛止血之功;加丹皮清热凉血而祛瘀,使血止而无留瘀之弊;增黄芩清肺热而止咳,有正本清源之效;益阿胶补血止血,且能润燥益肺。诸药合用,使原柏叶汤化裁成为寒热相济,润燥相伍,敛而不涩,寓消于补的治咳血良剂。

若外感伤肺,咳嗽痰中带血者,去艾叶,加桑叶、杏仁、沙参;痰黄稠者,加鱼腥草、川贝母。肝火犯肺,呛咳痰中带血,胁痛者,加桑白皮、地骨皮、炒栀子。阴虚火旺或久病咳血者,加地骨皮、山萸肉、生龙牡。气阴两虚明显者,加西洋参或太子参、生地。咳血量多者,加三七粉、白及粉(冲服);或加童便引火归原,则效更佳。

例1陈某,女,40岁。1978年11月12日诊。

外感风热,咳嗽20日余。始则痰中带有血丝,继则咳血量多不止,经X线摄片,诊为“支气管扩张咯血”。治予西药止血剂,咳血略有好转,但咳嗽未止,动则尤甚,血出量亦多,胸闷短气,午后潮热,黎明盗汗,口干舌燥。舌红欠津,脉弦细而数。此风热化燥,灼伤肺络之咳血证。药用:

侧柏叶30g、桑叶15g、杏仁15g、沙参20g、炮姜炭6g、粉丹皮15g、地骨皮15g、阿胶10g、生龙牡各25g、白梨1只(切)。

进药3剂,咳嗽减轻,咳血亦少,舌红而润,脉细不数。药已中病,原方继服6剂,潮热盗汗止,仅轻微咳嗽,痰中偶夹血丝。原方增减服十余剂,咳平血止,诸症消失。嘱其常服麦味地黄丸巩固疗效。随访1年,一切良好。

例2赵某,男,50岁。1976年6月30日诊。

患者有肺结核史,现已钙化。本月中旬,突发咳嗽,并咳血,盈口而出,血色鲜红,量约150ml。经急诊抢救,血未得止,于某院检查多次,诊为“支气管扩张咯血”,“肺结核瘤”。诊见体质瘦弱,面色苍白,神怯短气,烦热汗出,食纳不振,夜不安寐,动则咳嗽咯血。舌淡欠津、苔薄黄,脉弦大而数。此乃久病体弱,气阴两伤,积损日久,虚火妄动,灼伤肺络之咳血证。药用:

生侧柏叶30g、炒艾叶6g、炮姜6g、西洋参30g、生地30g、粉丹皮15g、藕节30g、阿胶10g、童便100ml(徐徐饮下)。

日进3次,共1剂半。

进药3剂,咳血减少。继进6剂,每剂加三七粉、白及粉各3g,药后仅痰中夹血丝色暗,脉细弱小滑。原方增减,继服20余剂,咳血全止,诸症消失,遂停药。嘱常食百合大枣粥,调养月余而恢复工作。随访1年,一切良好。

条目信息
1
摘自《古今名医临证金鉴·血证卷》
2
本条ID:151533
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
    暂无讨论,说说你的看法吧
个人中心
购物车
优惠劵
今日签到
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
搜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