诊治高血压必须知常达变

名医简介

孟景春(1922〜),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。

补气降压,重用黄芪

重用黄芪降压,必须具有典型的气虚症状和体征,如体型肥胖,面色少华,语言短气;或有多汗、易汗,或有易于腹胀便溏,或下肢浮肿等。其脉见细软,重按近无,舌质淡肿,齿印明显,即可重用黄芪,适当加活血通络药。若有兼证则随证加味,可取得良好的降压效果。

笔者重用黄芪降压,实得自《医林改错》补阳还五汤的启示。补阳还五汤现常以之治中风后遗症。王清任指出该方适应症为:半身不遂,口眼歪斜,语言謇涩,口角流涎,大便干燥,小便频数,遗尿不禁等。而现有人提出凡中风后遗症而血压仍高者必须降压。因此推想中风后遗症时可重用黄芪,则未见中风之前用之岂不更好。后又见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有“中风不可轻用补阳还五汤”之说。言其不可轻用,不可轻用者是告诫用之宜慎,非不能用也。关键在于辨证的正确与否,因而重用黄芪降压时,必须细微观察有无气虚的症状和体征。在处方配伍时,必须遵循补阳还五汤之原义,在重用黄芪的同时,必参少量的活血通络药。重用黄芪的量,常为30〜50g,重者80g。

韩某,男,46岁,干部。1997年8月10日初诊。

主诉:高血压有二十年病史,常觉头晕、头胀,兼有哮喘,发则喘息痰鸣。血压高时,收缩压23.94kPa,舒张压15.96kPa。观其形体颇丰,但面色少华,平时易汗,动则气喘,入夜经常失眠,入寐则梦境纷纭,大便常干结如栗,便时艰涩。舌质淡胖,边齿印明显,脉细滑。脉证合参,显系肺、脾气虚,肺失宣肃,腑气失下行之顺(肺与大肠相合),治宜补气理脾,通调腑气,佐以养心安神。

生黄芪50g、广地龙12g、炒赤白芍各10g、陈皮10g、丹参15g、郁李仁10g、炙草6g、柏子仁10g、明天麻10g、茯神12g、夜交藤、炙紫菀各15g。

二诊:8月18日。药后大便通畅,睡眠转佳,梦境亦少,头晕、气喘均减,唯汗出颇多,汗后并不恶风。续予原方加桑叶15g。续服15剂。

三诊:二周后复诊,血压已基本正常,收缩压19.29kPa,舒张压12.24kPa。不仅血压下降,哮喘亦未发作。药病中肯,续予原方加生山楂15g,泽泻12g,继服半月。并嘱平时饮食宜清淡,加强运动锻炼。

此例以上方为基础,稍事加减,调治半年,血压一直保持在正常范围,哮喘亦未发作。

气虚证兼见阴虚者则宜兼养其阴,兼有血虚者则宜兼养其血。但黄芪的用量,不宜减轻。

活血降压,必伍降脂活血降压法,适用于瘀血阻滞型。其症状和体征为:头晕较为突出,血压安静时升高,活动后降低;舌质有紫气,舌底静脉怒张,脉象细涩。凡此证型,常以活血通络为主,稍佐理气之品,以气为血之帅也,附治验例。

蒋某,女,58岁,干部。1997年5月6日初诊。

血压升高有15年,曾服多种降压药及中药,均乏效,也有服降压药头晕更甚(血压下降太多),停药后,又得反跳升高。平时不易入睡,寐则梦多惊险。其每日测试记录,最高者是晨起来活动时,中午稍低,晚上将卧时血压又复上升。夜寐差,常烦躁不宁,舌质两边红赤,苔薄黄,舌下静脉怒张,脉弦涩。证脉合参,系瘀阻络脉,心肝火旺以致心神不安。治宜活血通络,清心泄肝,佐以安神。

川牛膝20g、丹参15g、益母草20g、法夏10g、夏枯草10g、丹皮10g、柏子仁10g、炒枣仁20g、淡竹叶10g、青龙齿20g、制香附10g、夜交藤20g。

二诊:5月13日药后睡眠改善,梦境少且无惊险,血压明显下降。自服至三剂后,其每日3次测试已持续稳定在19.29〜19.95kPa,头晕亦除。原方去青龙齿,加炒谷麦芽各15克。嘱其续服半月。

三诊:6月1日血压一直稳定在正常范围,舌边红赤转淡,舌下静脉怒张近于消失,舌苔黄腻已化。肝心之火渐平,瘀血渐化。

再以原方加减。

川牛膝20g、丹皮10g、丹参15g、甘菊12g、柏子仁10g、炒枣仁15g、法半夏10g、陈皮6g、益母草15g、生山楂15g、泽泻12g。

嘱此方间日服一剂,以巩固疗效。嘱其平日忌食酸冷、辛辣肥腻食物。

按血瘀易于阻络,络阻则血行失畅,导致血压升高,故活血通络,实为此种证型高血压的治本之计。然瘀阻之因非一,有气虚血瘀者则宜补气活血;有气滞血瘀者宜理气活血;也有血寒致瘀者则宜温运祛瘀;亦有血热致瘀者则宜清热活血。本证之瘀,应属血热,其热来自心肝火旺,故用丹皮、甘菊、夏枯草、淡竹叶以清心、肝之火。

临床上高血压之属血瘀者,常伴有血脂升高,或胆固醇偏高者,中医学称为痰瘀交阻,因此二者增高,易使血行迟滞而致瘀,故在化瘀药方中配以生山楂、泽泻、半夏、陈皮、决明子等,现代医学研究表明,这些药物有降脂降胆固醇的功效,从而有利于活血化瘀药功效的发挥。

燮调阴阳,二仙加减

燮调阴阳,在此专指调燮肾阴肾阳。这种阴阳失调的高血压,多见于妇女更年期。其阴阳失调之特征,常有夏季怕热,冬季畏寒。冬季畏寒,以两足更甚,熨之稍温,亦有上热下寒者,即面部常觉烘热颊赤,而下肢寒冷殊甚;此外,头晕耳鸣亦多。上热下寒者舌质偏红少苔,无上热者,舌质多较淡,两尺脉沉细,或见细数。凡见此高血压升高持续不降者,常以二仙汤加减取效。

二仙汤:仙茅、仙灵脾各12g、巴戟天10g、川柏片10g、知母10g、当归10g。

若兼见肝阳上亢头痛者,常加白蒺黎12g,双钩藤15g,甘菊花12g;若上热下寒明显者,加大熟地12g,怀牛膝15g,上肉桂6g,或加灵磁石20g,以加强其引火归原。若阴虚较明显者,则减轻温阳药,加制首乌、大生地、怀山药、萸肉各10g。一旦血压下降,稳定在正常范围内,其上热下寒,或寒热失调症状消失后,则用杞菊地黄丸(早服),金匮肾气丸(晚服),二者配合常服半年至一年,或更长时间,以巩固疗效。

降血压须重视兼证

患高血压病的患者,除表现头痛、头胀或头晕外,常有不少兼证,如失眠多梦、大便干燥数日一行、或下肢浮肿、小便不利;这些兼证常与高血压相互为患。兼证不解,虽降压药(包括中西药)对症,其效亦不显。所以提出对其兼证,切勿忽视。如兼失眠多梦者,宜加柏子仁、炒枣仁、朱茯神,生龙牡等;但失眠的形成,亦有多种原因,若用安神镇静不效者,更当究其因而治之。如大便干结数日一行,如属热结者可用生大黄、瓜蒌仁、玄明粉等;一般可用润肠通便,如郁李仁、大麻仁、桃仁等;如阳虚便秘者可用肉苁蓉、核桃仁等。总之治便秘亦应辨证施治。如见下肢浮肿,小便检查无异常者,有朝轻暮重多属气虚不能化湿,宜用仲景防己黄芪汤加减,常用汉防己、生黄芪、陈皮、生苡仁、生白术、扁豆衣等,并适当加活血药,如益母草、红花等。若有其他兼证较为突出者,亦当究其因而治之。如此方能提高降压效果。

条目信息
1
摘自《古今名医临证金鉴·头痛眩晕卷》
2
本条ID:151449
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
    暂无讨论,说说你的看法吧
个人中心
购物车
优惠劵
今日签到
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
搜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