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腑祛瘀善用桃仁承气,清化痰热首推温胆一方

名医简介

周筱斋(1899〜1990),原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。

中风的昏厥,是因血与气并,冲逆上至巅顶,而致充血、溢血,神明失用所致,轻者因血气不和,血流瘀滞,引起肢体偏枯不遂。它的病理过程,先为气郁、气逆,继则血菀血瘀,进而生痰、化火、动风,由此相互因果为病。因此,从疲、热、疲等治疗中风病,确是针对中风脑血管意外病理变化所提出的正确治法。

瘀热在上,闭阻清窍,当下其瘀热由于中风的基本病理,是血之与气,并走于上,瘀热上冲巅顶,神明失用所致。因此在卒中昏迷的闭证阶段,如表现面色深红郁滞如赭色、目赤、颈静脉搏动明显、脉象弦硬者,除按一般常规进行开闭外,有时还当从“瘀热”考虑,用下瘀热的桃仁承气汤,或主或次地与清火、化痰、熄风等法配合应用。通过引血下行,以解除上部瘀热所致的窍闭症状。从临床看,这一疗法颇适用于中风病的某些类型,如缺血性的脑血栓形成以及出血性的脑溢血之类,接其机理,可能是通过活血行瘀,使脑部瘀阻的血脉通畅,则出血自止,溢出络外的瘀血也相应地逐渐得到消散吸收。从桃仁承气汤全方药性分析,大黄本为凉血、止血之品,如能与丹皮、赤芍、槐花、水牛角等配伍合用,则更可达到行瘀凉血止血的目的,而无破血之弊。至于对桂枝一药,因其性温通,故以应用于缺血性中风为宜,可加强通络行瘀的作用。

痰火蜜结阳明,内闭神机,当泻其痰火中风闭证,邪入于腑,痰火壅结阳明,上蒙神机,神志昏糊,而腹部胀满,按之皱眉,似有所苦,大便不行,或泻下臭秽粘垢焦黄粪便,口噤、口臭、喉中痰鸣有声,舌苔厚腻,脉息沉实滑数者,往往开之不应,必须通利腑道,泻其痰火,兼以涤化。用硝、黄、枳实、半夏、竹沥等品,既能使痰火从下而泄,不致上蒙神机,又可引导气血下降而使神志复苏。

在临床上凡遇痰火、瘀滞为患的中风证,应用桃仁承气汤合温胆汤,活血化瘀,清热通腑,涤痰泄浊,每获佳效。临床并用此二方以治中风病,主要是取桃仁承气汤下其瘀热,用温胆汤清其痰热。药用桃仁、大黄破血通瘀;芒硝、大黄、枳实下其痰火;辅以半夏、陈皮、茯苓、竹茹等清化痰热;甘草、大枣安中并缓调诸药;桂枝通行血脉。瘀行络通则不致郁而生热,热清火平则不致蒸液成痰。既能阻断产生内风的病理环节,又能使上逆之瘀热痰浊从下而泄,神机遂得复苏。

例1赵某,男,40岁。

卒然昏仆,不省人事,肢痉,遗尿,痰声辘辘,大便秘结不行,血压高至26.7/17.3kPa,脉息滑数。撬齿视苔黄腻。询知平素嗜酒、吸烟。其证显系痰热肝火随气上逆,激犯清空,血络阻滞、瘀塞而蒙闭清窍所致,为中风闭实之重症。乃亟投桃仁承气合温胆汤以通腑下瘀,涤化痰浊。药用:

大黄10g、芒硝10g、桃仁10g、竹沥半夏10g、陈皮16g、茯苓12g、甘草3g、枳实10g、石菖蒲10g、钩藤12g、炙远志6g、竹浙水20ml(冲服)。

药后大便排出多量粪块,神志转清,痉定。唯右侧肢体偏瘫,续予涤痰化浊之剂,用指迷茯苓丸及和营通络之品,调治半月,逐渐恢复,能行步自如。

例2梅某,男,50岁。

因脑血管意外,住某总院神经科病房,而邀中医会诊。会诊时患者酣睡神糊,手足均已瘫痪失用。大便秘结5日未行,语言不清,舌謇不灵。苔腻,脉见滑数。血压高至26.7/18.7kPa。此乃属中风痰瘀交阻之证。凡属瘀浊凝阻,总以通涤为务。治予通腑化浊,涤痰清热,平降气血,用桃仁承气合温胆汤。药用:

大黄10g、桃仁10g、芒硝10g、桂枝3g、炒枳实10g、僵蚕10g、炒全瓜蒌15g、炙南星5g、茯苓10g、炙半夏10g、甘草3g、钩藤12g、竹茹10g。

服1剂后,大便未通,但见肠鸣矢气。根据“下之不通,是下证也”的观点,续以原方加怀牛膝10g,药后排出结粪而神清语楚,血压下降,胃纳渐馨,肢体渐能活动。续经调治,能自己步行入厕,取得近期疗效出院。

例3丁某,男,52岁。

患者50岁时曾中风,骤然昏仆,不省人事,口眼歪斜,肢体不用,口角流涎。经用开闭通络,活血祛瘀之品而逐渐苏醒。卧床数月,右手足不遂,渐趋好转,初尚持杖活动,嗣能弃杖行走,一如常人。2年后再次中风,卒然昏仆,不省人事,大便秘结不行,鼾息痰鸣,肢体不用。桃仁承气合涤痰汤增损,以清热下瘀,涤化痰浊,药用:

桃仁10g、大黄10g、芒硝10g、竹沥半夏10g、茯苓10g、陈皮6g、胆星6g、鲜石菖蒲10g、并予琥珀抱龙丸1粒,鲜蒲草汤化服。

用乌梅擦牙后,撬开口腔,以湿毛巾口角咬定,徐徐灌服。翌日神志转清,便通痰降,渐能张口言语,叠进活血化瘀、涤痰通络之剂,仅后遗半身不遂。此后继服补阳还五汤及大小活络丹,语言行动再次恢复正常。至七旬余方殁,先后越20年之久。

条目信息
1
摘自《古今名医临证金鉴·中风卷》
2
本条ID:151374
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
    暂无讨论,说说你的看法吧
个人中心
购物车
优惠劵
今日签到
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
搜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