络破血溢,亟宜凉血活血;血菀于上,勿需涤痰开窍

名医简介

钟一棠(1914〜),宁波市中医院主任医师。

络破血溢,宜用活血凉血

出血性中风,一般多用止血药。但此病之出血常无凝血功能障碍,若过用止血之品反使离经之血凝固而积滞于脑内,甚则昏迷,偏废难复。所以临床对于中风闭证而见阳亢现象者,可采用平肝潜阳或育阴敛阳之剂,佐以凉血活血之品,虽不止血亦可收止血之功。盖平肝潜阳,育阴敛阳能协调阴阳,阴阳和则血随气降而血宁。当然对蛛网膜下腔出血,因其病势急骤,则需用止血之品,如槐花、地榆、丹皮、酒炒大黄等,以免出血不止而危及生命。活血药的应用目的在于勿使血瘀为患,初期不宜用过于峻猛的活血药,如川芎、生蒲黄等,因老年患者血管硬而脆,易引起血管破裂,且活血之品多能破坏凝血机制而造成出血不止,可选用凉血活血止血药,如赤芍、丹皮、当归等,加入平肝潜阳或养阴剂中。待病情稳定后,再重用活血之品,以利肢体的恢复。

血菀于上 勿需涤痰开窍

本病昏迷是血菀于上而使神明之府失司之故,非风痰湿浊蒙蔽所致,故勿需化痰开窍,对中风闭证可区别阳闭与阴闭而用药不同。阳闭者,可见猝然昏仆,不省人事,牙关紧闭,两手握固,呼吸气粗,颜面潮红,躁动不安,大便干燥或秘结,唇舌红,苔黄燥,脉弦滑而数。治宜熄风降逆,凉血止血。药用:

羚羊角、鲜生地、丹皮、生白芍、决明子、黄芩、炒山栀、生军、槐花、生地榆。

若痰多加竹沥1支冲入;便秘加元明粉20g,昏迷难以口服者可用鼻饲,也可用灌肠。

阴闭者,可见猝然昏迷不省人事,牙关紧闭,唇青面白,两手握固,四肢不温,静而不烦,或痰涎壅盛,舌苔白腻,脉沆弦。治宜熄风通阳,温经止血。药用:

天麻、决明子、桂枝、白芍、夏枯草、益母草、黄芪、丹参、槐花、鹿衔草。若痰多加僵蚕、半夏、石菖蒲。

钟氏认为,痰不是形成本病的根本原因,而是中风的一个兼症,故不必拘泥于治痰。但如果痰过多而阻滞气道,有引起窒息之虞时,亦须重视祛痰。热痰用竹沥、天竺黄;湿痰用姜半夏、制南星、石菖蒲。必要时可作气管切开,以免窒息,若并发肺热咳喘者,则应及时清肺化痰。

通腑可降浊热

出血性中风患者保持大便通畅非常重要,即使没有便秘现象,亦可常加通腑之品。因为本病之起,多为肝阳上亢,血随气涌所致,苦寒清化通腑之品能使上亢之邪随大便下行,并能起到降低血压和颅内压的作用,一般可在常用方中加入生大黄、元明粉或枳实导滞丸。如便秘重或不易口服及鼻伺者,可灌肠。常用下方:

生大黄30g、黄芩30g、知母20g、加水煎成300ml,待温保留灌肠,每日1〜2次。

王某,男,市府干部。

病中风数日,住某医院。今欲脑部手术取出血块,或转沪治疗未决,而邀余诊视。患者素体尚健,但血压偏高。病前工作繁忙,深夜写作。于10天前晨起即感头晕而痛,突然右侧肢软欲倒,口眼歪斜,急送医院,诊断为脑溢血。经治头痛、头晕及恶心稍减,面尚泛红,语言不利,口眼歪斜,右侧肢体完全瘫痪,溲赤便难,舌红苔薄黄,脉弦滑。此肝阳升动内风,兼挟湿热蕴于肠胃之证。处方:

桑寄生15g、钩藤15g、黄芩15g、菊花15g、白芍20g、决明子15g、珍珠母30g、丹皮15g、槐花20g、泽泻15g、枳实导滞丸4g。

二诊:服2剂后诉大便已通,自觉神爽胸宽,头已清快,苔去舌尚红。前方去泽泻、枳实导滞丸,加桃仁15g,瓜蒌皮20g,3剂。

三诊:诉能寐而多梦,头不痛晕,亦不泛恶,而感两手心及胸部灼热,大便干,眉宇间时有泛红,舌红未减,脉稍弦。治宜育阴潜阳,兼为活血化瘀。处方:

生地15g、赤芍15g、白芍15g、瓜蒌皮15g、瓜蒌仁15g、黄芩15g、丹皮20g、桃仁15g、菊花15g、地龙10g、槐花20g、珍珠母30g、陈皮4g、甘草2g。

四诊:服上药5剂,前症减轻,患肢肩部能动,腿能曲伸。治守原方,去槐花,加丹参20g。5剂。

五诊:诸症均好转,方药少更动,连服10余剂,扶杖稍能行走,出院返家休养。又诊5次,方药中增加参芪及杜仲、牛膝之类。入夏自己能行走并锻炼患肢,至秋继服10剂中药,终于免去手术而告愈。

(王邦才 整理)

条目信息
1
摘自《古今名医临证金鉴·中风卷》
2
本条ID:151363
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
    暂无讨论,说说你的看法吧
个人中心
购物车
优惠劵
今日签到
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
搜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