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风六要

名医简介

汪履秋(1919〜),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。

中脏开窍为先

中风以突然昏仆,不省人事,口眼歪斜,半身不遂为主症。其中神志清者为中经络,神志不清者为中脏腑。中脏腑多表现为闭证,症见神志昏迷,牙关紧闭,两目直视,呼吸气粗,两手握固,二便不通,脉弦有力。闭而得开,可望生机;闭而不开,一闭到底,病情凶险;由闭转脱,目合口开,气息低微,手撒肢瘫,汗出肢冷,二便自遗,脉微欲绝,命在顷刻。故及早地使用开窍剂,促使神志转清,对本病的预后有极其重要的意义。开窍的方法除灌服汤药外,临床主要使用安宫牛黄丸、至宝丹、紫雪丹、牛黄清心丸、苏合香丸等。前四药属于凉开,主要用于痰火壅盛的阳闭,其中安宫牛黄丸、牛黄清心丸清热作用较强,至宝丹长于醒脑开窍,紫雪丹尚可熄风止痉;而苏合香丸属于温化,主要适用于痰浊偏盛的阴闭。还可用通关散(猪牙皂、细辛)搐鼻开窍。牙关紧闭者,可用冰片、南星研末擦牙,或用乌梅肉亦可,有利于闭开。在使用开窍剂时,一要注意及早使用;二要反复使用,直至窍开;三要辨证选用开窍剂。

火盛通贿为要

中风中脏腑闭证多为痰火炽盛,常有胃热积滞,腑气不通,大便秘结,舌苔厚腻。此时证情每多危重。清火化痰是所必须,然往往难取速效,唯攻下一法可迅速荡涤肠腑中积滞,大便一通,邪热下泄,痰火之势每亦随之转衰,窍闭渐开转危为安。即使大便不甚干结,只要痰火壅盛亦可使用通腑法,即“釜底抽薪”法。刘完素的三化汤(厚朴、大黄、枳实、羌活),就是治疗中风二便不通的方子。从现代医学研究来看,它不但能排出积于肠内的代谢废物,还能降低颅内压,对缓解症情具有较大的意义。

通腑泻热临床常用大承气汤,药如大黄、玄明粉、枳实等,或煎汤灌肠,或鼻饲,亦可使用保留灌肠法,不过使用攻下药要注意适度,否则泻下过频,正气受损。

例1魏某,55岁。1962年3月20日入院。住院号8027。

素有高血压病史,2小时前突然昏倒,口角歪斜,即来我院急诊入院。查患者神志昏迷,口角向左侧歪斜,右侧上下肢瘫痪,面赤气粗,舌苔黄腻,脉象弦滑。诊为中风中脏腑。一派痰火内闭,神窍被蒙之象,即予清火化痰剂每日1剂鼻饲,并加用牛黄清心丸每日2粒。连服11天,症情未见好转,昏迷仍然不醒。查患者大便三四日一行。腑气不通,痰火难清。除继服牛黄清心丸外,改用攻下通腑法,药用大黄、玄明粉等,连服5剂,终于神志转清,病情明显好转,后遗半身不遂,门诊继续调治。

化痰贯穿始终

中风病理虽有风、火、痰、瘀、气等,然痰是一个特别重要的病理因素,所谓“无痰不中风”。朱丹溪曾云:“中风大率主血虚有痰,治痰为先。”故此化痰之法贯穿在整个治疗过程中。曾有“痰一化,窍自开,络自通,风自灭”之说。中脏腑急性期,痰涎壅盛者,常用陈胆星、竹沥半夏、川贝、远志、竹茹、僵蚕、石菖蒲、矾水郁金等药煎汤灌服或鼻伺,同时还可加用竹沥水、猴枣散、雪羹汤(荸荠、海蜇)等以加强化痰之功。中经络和中脏腑后期遗有半身不遂,手足活动不利者,常用指迷茯苓丸化痰通络;语言謇涩者常用解语丹化痰通窍。

例2石某,女,63岁。住院号15773。

素有头昏头痛。两天前因恼怒,突然昏仆,不省人事。翌日神志稍清,但仍呆钝不能言语,右半身不遂,口角左歪,在某医院急诊为“高血压”、“脑溢血”。经用西药、针灸处理无明显好转,乃转我院治疗。

患者高龄肥胖之躯,痰湿素盛,复因暴怒伤肝,肝阳化风,挟痰上扰清空,蒙蔽心包,以致突然昏仆,神迷嗜睡。风痰入络,络脉痹阻,则见半身不遂,口眼喎斜,舌强不语。痰气闭阻,则胸膈闷塞,喉间痰多。舌苔白腻,脉象弦滑,均属痰浊偏盛之象。治拟平肝熄风,化痰开窍,方选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温胆汤加减。处方:

明天麻10g、钩藤12g、炙远志6g、炒竹茹6g、苍术10g、橘红5g、炒枳实6g、竹沥半夏10g、矾水郁金10g、川朴5g、石菖蒲5g、指迷茯苓丸15g。

药进2剂,神志已清,语言渐利,喉间痰少,惟右手足仍然不用。原方略减开窍涤痰之品,配合针灸宣通经络。第5天右腿渐能活动,嘴歪逐渐复正;第十二天右臂渐渐有力,稍能抬举,但不能持重。继以原方参人归、芍养血和络,共服药30剂,口能言,手能握,足能履,遂拟调摄方出院。

治风首当治血

中风的发病与瘀血有很大的关系,早在《内经》中就有“血菀于上,使人薄厥”的记载。缺血性脑血管病为血液粘滞阻塞致病,出血性脑血管疾病为血溢脉道,出血致瘀,二者均有“瘀”的因素存在,故活血化瘀为现在临床常用之法,此即“治风先治血,血行风自灭”之意。余认为在中风急性发作期,使用活血化瘀法,要区分缺血性与出血性脑血管疾病而分别处理。缺血性脑血管疾病(脑血栓形成、脑栓塞)宜活血化瘀通络之法,选用丹参、川芎、赤芍、桃仁、红花、地龙、牛膝等加入辨证方中,现临床还常用丹参注射液、川芎嗪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,效果较好;出血性脑血管疾病(脑溢血、蛛网膜下腔出血)宜用化瘀止血的方法,药如参三七、花蕊石、蒲黄、茜草、藕节等加入辨证方中,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。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在急性发作期,用活血化瘀药并不会导致再次出血而加重病情,相反,因瘀血祛除,血流通畅而有利于出血停止。中风恢复期后遗半身不遂,多为气滞血瘀,络脉痹阻,风痰流窜经络,气血不能营养肢体所致,治疗此证,宜活血化瘀与补气通络之品同用。

中气尤须调气

所谓中气,是指气机逆乱导致中风而言。许叔微云:“中风往往因气而中,中风多挟中气。”治疗中风必须注意调气,尤其是以恼怒为诱因者。且气有余,便是火,气滞则痰凝,气滞则血瘀,调气(理气、降气)有利于清火、降火、化瘀、祛痰。余临床常用《苏沈良方》之顺风匀气汤(白术、乌药、沉香、白芷、紫苏、木瓜、炙甘草、青皮、天麻、人参)治疗因气血不和所致的中风。

例3王某,男性,58岁,住院号32950。

患者1972年10月患蛛网膜下腔出血,经治疗病情基本稳定,惟后遗瘫痪,言语不利。1973年4月8日病情复发,突然吞咽困难,饮食不进,不能言语,瘫痪加甚,呈强直性,因而收住入院。査病人面赤形瘦,舌质光红,脉象细数,血压18.62/12.77kPa。以肝肾阴虚,痰火上扰论治,痰火渐清,肝肾阴虚未复,即转拟地黄饮子加减治疗,连服40余剂,舌光红转淡红,但仍不能言语,饮食靠鼻饲。追问病史,患者平素易生气,每遇情绪不佳则病情加重,此次发病,亦因生气而作,转用顺风匀气汤加减:

乌药10g、沉香3g、木瓜10g、青皮5g、苏梗10g、天麻10g、橘红6g、胆星10g、熟枣仁10g、太子参12g。

煎汤鼻饲,每日1剂。另竹沥水20ml,羚羊角粉1g冲服,每日2次。

前药进30余剂,病情大为好转,吞咽顺利能进饮食,会简单语言,活动亦较前好转,出院继续调冶。

中风后注意扶正

中风乃本虚标实为患,病初风阳痰火,气滞血瘀等实邪较盛,治以祛邪为主;后期往往虚象较著,或正虚邪实并见,治以扶正为要。通过扶正可增强机体抵抗力。虚者多见气血不足,肝肾亏虚,故益气养血,滋养肝肾为治虚之大法。气血亏虚者,多见肢软无力,面色萎黄,舌质淡,脉细弱,气虚不能推动血液运行,血郁或瘀,脉络痹阻,还每有肢体瘫废不用,舌有瘀斑、瘀点。治拟益气养血,化瘀通络。补阳还五汤为首选方,药用黄芪、当归、川芎、桃仁、红花、枸杞、首乌等,其中黄芪必须重用。若腰膝酸软,加川断、桑寄生、杜仲、牛膝等以壮骨,强腰膝。肝肾不足者,因阴血不能濡养筋脉,每见患侧肢体拘挛变形,肌肉萎缩,肾虚精气不能上承,还可见舌喑不语。治拟滋养肝肾,地黄饮子为常用方,药如干地黄、首乌、枸杞、山萸肉、麦冬、石斛、当归、鸡血藤、杜仲、桑寄生等。肾阳虚腰膝酸冷者,加巴戟天、苁蓉、附子、肉桂等。总之,中风恢复期必须注重扶正补虚,但化痰、祛痰之法也不可偏废。

(江悦 整理)

条目信息
1
摘自《古今名医临证金鉴·中风卷》
2
本条ID:151343
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
    暂无讨论,说说你的看法吧
个人中心
购物车
优惠劵
今日签到
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
搜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