祛瘀乃静脉炎之大法

名医简介

顾伯华(1916〜?),上海已故外科名医。

静脉炎有深、浅之别,浅者既可发于四肢,又可见于胸腹壁,中医称之为“恶脉”、“青蛇毒”。

静脉炎总的病理表现是“瘀阻脉络”,因此不论发于何部,都要抓住一个“瘀”字,再从寒热虚实的各种病证进行施治,我对本病的临床辨证为:

一、寒凝血瘀

本型由于寒邪外侵,凝聚经络,血遇寒凝,瘀滞不通,阻于脉络,不通则痛,呈现条索状的肿块。患肢喜热恶寒,肢端不温,肌肤浮肿,按之不起,皮色苍白或紫绀,麻木疼痛,舌质淡,脉沉细或迟。治以温经活血,通络散结。方用加味当归四逆汤:当归、桂枝、赤芍、丹参、泽兰、川芎、红花、王不留行、鸡血藤、牛膝等。痛甚者加乳香、没药;条索肿块经久不消者,加水蛭粉0.6g,分2次吞服。

二、湿热瘀滞

由于湿热之邪外侵,以致气血瘀滞、脉络滞塞不通,不通则痛,湿热之邪蕴阻则皮肤呈红斑水肿。临床表现:局部静脉疼痛、肿胀,沿静脉走向可摸到一条硬索条状物,压痛明显,周围皮肤出现红斑,有时可伴有水肿。局部浅静脉炎、肿痛可持续二三星期,然后逐渐消退,但遗留条索状块物长期不退。如多次复发,静脉周围皮肤则有色素沉着。对湿热瘀滞型的治疗,我又分为早期和后期二类。早期治以清热利湿、活血通络,常用:当归、赤芍、川芎、丹参、虎杖、泽兰、蒲公英、金银花、黄柏、防己、赤小豆、薏苡仁、益母草等。后期重用活血化瘀、通络消肿。药用:当归、赤芍、川芎、红花、三棱、莪术、穿山甲、桂枝、白芥子、益母草、牡蛎等。益母草是一味活血调经药,补新血而不滞瘀血,具有攻补兼能的功效。虎杖和蒲公英二味既有清热又有活血作用,用于炎性血管疾患有卓效。

三、气虚疲滞

多见于术后、产后、外伤及长期卧床者。久卧伤气,气伤则气行不畅,气虚不能行血,以致瘀血阻于络道,脉络滞塞不通,营血回流受阻,水津外溢,聚而不湿,流注下肢则肿。可见于下肢血栓性深静脉炎后期,神疲乏力,舌质淡,舌体胖边有齿痕。治当益气和营,活血通络。常用:黄芪、党参、当归、赤芍、桃仁、红花、丹参、泽兰、三棱、莪术、广地龙等。静脉炎病情反复迁延者,我应用自拟方新消片(生雄黄、生乳香、丁香3味研粉轧片,每片含生药0.3g),每次5片,每日2次。适用于血栓深静脉炎及浅静脉炎,有明显的祛瘀消肿,解毒止痛之效。但白细胞过低、孕妇及肝肾功能不良者忌用。治疗静脉炎,我尚用单味地龙及当归,研粉轧片,每日3次,每次5片,每片含生药0.3g。对慢性迁延性的静脉炎,可以长期服用,无副作用,缓缓图治。浅静脉炎无论在红肿急性期,或是在条索肿硬迁延慢性期,均可采用贬様法外治,用刀锋沿静脉管壁,飞刀轻刺放血,刺其皮而不伤其肉,放瘀血而不伤其络,砭様后外敷金黄膏、红灵丹。砭様法对静脉炎的消肿止痛,有明显效果,见效迅速。静脉炎后期管壁肿硬,皮色紫暗,可用红灵酒外擦,有活血止痛消肿散结的功效。

条目信息
1
摘自《古今名医临证金鉴·外科卷》
2
本条ID:151209
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
    暂无讨论,说说你的看法吧
个人中心
购物车
优惠劵
今日签到
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
搜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