炎变阶段重清解,慢性缺血主化瘀

名医简介

李廷来(1919〜),济南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。

笔者根据临床实践,将脉管炎的临床辨证分为5型:

一、虚寒型

患肢麻木、疼痛,皮肤苍白或暗红,触之冰凉,喜暖怕冷,遇冷则甚,舌苔薄白,舌质淡,脉沉细或迟。治宜温经散寒,通阳活络。内服阳和汤加减,药用:

熟地黄30g、白芥子6g、鹿角胶9g、肉桂3g、麻黄1.5g、炮姜炭1.5g、甘草3g。

病变在上肢者加桂枝、川芎;下肢者加牛膝;血虚者加当归;气虚者加党参、生黄芪。

二、瘀滞型

患肢发凉怕冷,持续性疼痛,皮色紫红或潮红,或有瘀斑,行动后患肢苍白或苍黄,跛行步态,苔薄白,舌质紫暗有瘀斑,脉沉细涩。治宜活血化瘀,通脉活络,内服血府逐瘀汤:桃仁、红花、当归、生地、川芎、赤芍、牛膝、生甘草。原方去枳壳、桔梗加延胡索、五灵脂破瘀止痛;去柴胡加地龙、鸡血藤、土鳖虫等活血通脉之品。或用活血通脉汤:

当归30g、赤芍90g、桃仁9g、藏红花3g、丹参30g、牛膝9g、制乳香9g、制没药9g、穿山甲(土炒)9g、金银花30g、延胡索9g、甘草3g、蜈蚣2〜3条。

三、湿热型

患肢喜凉怕热、酸胀、肿痛,肢体沉重乏力,面色灰滞或萎黄,胸闷食少,口渴不欲饮,小便短黄,舌苔白腻或黄腻,脉象滑数或细数。若有局部红肿疼痛、溃疡,多为湿性坏疽。治宜清热利湿,芳香化浊,佐以通络。内服茵陈赤小豆汤(自拟方),药用:

茵陈24g、赤小豆12g、薏苡仁18g、炒苍术9g、黄柏9g、苦参12g、防己9g、泽泻9g、佩兰9g、白蔻仁9g、木通9g、栀子9g、生甘草3g。

若患肢红肿热甚者加黄芩、金银花、地丁,重用栀子、黄柏以助清热解毒之力;瘀阻者加赤芍、泽兰、地龙等活血通脉、祛瘀之品;湿重者酌加赤茯苓、滑石、车前子、猪苓等分利淡渗之品。

四、热毒型

患肢溃烂,坏疽,红肿热痛,脓液较多,有恶臭,发热,喜凉怕热,口渴引饮,小便灼热色黄,舌苔黄燥或见黑苔,脉洪数或弦数,此乃热毒炽盛。治宜清热解毒,凉血清营,佐以活血养阴。内服四红汤(自拟方),药用:

紫草9g、丹参30g、紫参24g、茜草30g、金银花30g、蒲公英30g、炒山栀子12g、黄芩9g、板蓝根24g。

兼服紫雪丹3g,日服3次;牛黄解毒丸1粒,日服3次,白开水送服。壮热口渴、心烦者,加生石膏60g,知母12g,佐以大剂量的清热解毒之品。如热入营血,高热不退,神昏谵语,宜内服清营汤:犀角、生地黄、玄参、竹叶心、麦门冬、丹参、黄连、金银花、连翘。加栀子、黄芩清营解毒,透热养阴。心烦不宁者加莲子心、板蓝根,兼服安宫牛黄丸、紫雪丹;如阴虚有热者,内服四妙勇安汤:当归、金银花、玄参、生甘草,以滋阴降火,清除虚热。

五、气血两虚型

患者身体虚弱,消瘦乏力,面色憔悴,精神疲惫,疮口久不愈合,苔薄白,舌质淡红,脉象沉细或濡弱无力。治宜补养气血,扶正固本,内服八珍汤,药用:高丽参、茯苓、炒白术、熟地黄、杭白芍、当归、川芎、生甘草;或人参养荣汤:人参、黄芪、当归、白芍、白术,云苓、肉桂、陈皮、远志、熟地黄、五味子、甘草、生姜、大枣。若肾阴虚者加山萸肉、菟丝子、女贞子疼滋补肾肾阳虚者加何首乌、甘枸杞、淡附子等以助背旧;口干欲饮者加麦门冬、霍石斛等以生津。若面黄肌瘦,肌肉生迟或仍有脓液者,用顾步汤:高丽参、黄芪、当归、金银花、石斛、牛膝,大补气血,以解其毒。

此外,须要注意本病的两个阶段:

1.急性炎症期(炎变阶段)为热毒型或湿热型(iff期一级以上的患者多为炎症期),患者高热,恶寒,溃烂,坏疽继发感染。此时应以大剂量的清热解毒药,适当配合抗炎药物治疗,才能清除血管的炎变因素,以控制血栓的发生。如采用大量的活血化瘀药或扩张血管的药物,可能适得其反,不但不能控制炎症的发展,势必加重病情的进展,促进局部坏疽的恶化。

2.慢性缺血期(稳定阶段)病情逐渐得到缓解,且趋于稳定,使用活血化瘀法,使其祛瘀生新,疏通血脉,加强血液循环,就能缩短疗程。如久病体虚,可采取补虚扶正的方法,用顾步汤、人参养荣汤等,佐以活血化瘀,此为攻补兼施之法。如是,方能加速病人的康复。

条目信息
1
摘自《古今名医临证金鉴·外科卷》
2
本条ID:151205
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
    暂无讨论,说说你的看法吧
个人中心
购物车
优惠劵
今日签到
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
搜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