久病湿疹,扶土以调升降;血中燥热,养血而慎辛温

名医简介

朱进忠(1933〜),山西省中医研究院主任医师。

湿疹有急、慢之分。急性者,糜烂渗出明显的,称浸淫疮或黄水疮;丘疹播发于全身称粟疮;婴儿湿疹称奶癣。慢性者,称为湿毒疮或湿气疮。又因发生的部位而有不同:发于耳部的称旋耳疮,发于手部的称瘸疮,发于乳头的称乳头风,发于脐部的称脐疮,发于阴囊部的称肾囊风,发于下肢弯曲部的称四弯风。因其多与湿、风有关,故医家多以除湿清热散风治之而取效。然而此法用于急性者尚可,至若慢性,顽固性湿疹,多因脾虚清阳失升浊阴失降,或由气入血,血中燥热所致。若徒予祛邪则正气愈虚,血燥更甚,风湿更盛,而病证反加,因此补气助脾,升阳益胃,养血活血才是正治之法。

例1张某,男,50岁。

头面、颈项反复发作性湿疹14年,经用西药与中药祛风除湿清热,健脾利湿清热等法,萆薢渗湿、加味二妙、防风通圣等加减治疗,非但不效,而且更加严重,并经常胃脘疼痛,泄泻,纳呆食减,心烦心悸,汗多,反复感冒。细审其状,头、额、颈、项散在性湿疹,有的数个融合成片,外罩黄色脓痂,掀掉后有少许黄水流出,痒而不痛,舌苔黄腻,脉弦稍大。细辨其证,脉弦而大,此气血俱虚或虚寒相搏,胃痛、泄泻、纳呆食减脾虚所为,心烦心悸脉象见弦乃肝木失达。综其脉证,乃脾肺俱虚,肝木失达,清阳失升,浊阴失降之故耳。因忆升阳益胃汤,内有四君子汤助阳补脾除痰,重用黄芪益气固胃,羌活、独活、柴胡除湿升阳,泽泻、茯苓泻热降浊,加芍药和胃敛阴,少佐黄连以退阴火,使发中有收,补中有散,甚称合拍。乃处方:

黄芪15g、党参9g、白术9g、黄连9g、半夏9g、甘草9g、陈皮9g、茯苓9g、泽泻9g、防风9g、羌活9g、独活9g、生姜3g、大枣3枚。

服药26剂,皮疹竟全部消失,它证亦除。

例2耿某,女,成年。

全身散在丘疹,小如针尖,大如高粱10余年,曾在某院皮科反复住院治疗,效果不显,或者药后反见瘙痒更甚。细审其证,瘙痒甚于前半夜,有时奇痒难忍,非抓破出血不得稍事减轻,舌苔白,脉沉细。综合脉证,夜者阴时也,血者阴类也,此必血燥生风所致。治拟养血活血,凉血散风。

丹参15g、当归10g、川芎10g、生地10g、白芍10g、银花12g、连翘12g、薄荷3g。

服药4剂,奇痒大减,继服6剂,愈。

某医询云:此方立法为养血活血,凉血散风,何仅用薄荷3g而前用防风等味何其痒更甚?答曰:本病乃血中燥热而生风,即血虚燥热为病之本,风乃血虚所生,即风为标,《内经》云:治病求本,故仅用少许薄荷以佐之,至于加防风辛温之反甚,因防风虽为辛温诸药中之润者,然其毕竟为辛温之品,辛温之品用于血中燥热之证,必动其血燥之风,使燥热更甚而痒加剧,故不可用之,亦本方用辛味之薄荷甚慎重之故耳。

条目信息
1
摘自《古今名医临证金鉴·外科卷》
2
本条ID:151190
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
    暂无讨论,说说你的看法吧
个人中心
购物车
优惠劵
今日签到
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
搜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