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医简介
朱仁康(1908〜),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。荨麻疹中医称风㾦㿔。其成因有外因引起者,有内因产生者,也有内、外因相合者。
急性期,多见风热、风湿两型,投以疏风清热或祛风胜湿之法,易于收效。
慢性荨麻疹,多顽固难愈,必须仔细审证求因,方能得治。如风邪久郁未经发泄,可重用搜风药驱风外出。又如卫气失固,遇风着冷即起,则宜固卫御风。又有既有内因,复感风邪触发者,如饮食失宜,脾虚失运,复感外风,而致胃疼、呕吐、腹痛、泄泻,应予温中健脾,理气止痛。此外也有内因血热、血瘀致病者,血热生风,亦不少见。常见皮肤灼热刺痒,搔后立即掀起条痕,所谓外风引动内风,必须着重凉血清热以熄内风。血瘀之证,由于瘀血阻于经络肌腠之间,营卫不和,发为风疹块,应重活血祛风,即“治风先治血,血行风自灭”。更有寒热错杂之证,又当寒热兼治。总之,病情比较复杂,当审证求因,庶能得治。
一、风热
一般见于急性荨麻疹,亦见于慢性者。由于风热外袭,客于肌腠,伤及营血。证见风疹发红,成片,瘙痒不止,重则面唇俱肿。汗出受热易起,或有咽干心烦。舌红苔薄白或薄黄,脉弦滑带数。治宜疏风清热,佐以凉血。方用消风清热饮或疏风清热饮加减治之。
消风清热饮药用:
疏风清热饮药用:
又有风热之邪久郁,未经发泄,以致风㾦㿔、风疹发作一二年不愈,证见疹发大片焮红,舌质红苔黄。治宜搜风清热,用乌蛇驱风汤,药用:
二、风寒
相当于冷激性荨麻疹。由于卫外失固,风寒外袭,营卫不和。受风着凉后,即于露出部位发病。证见风疹块色淡红或苍白,舌淡苔薄白,脉紧或缓。治宜固卫和营,御风散寒。以固卫御风汤加熟附子治之。药用:
三、风湿
用于丘疹性荨麻疹一类,小儿患者较多见。由于脾运失健,外受风湿之邪,周身散发丘疹水疱或大疱,晚上痒重。治宜祛风胜湿汤。药用:
脾虚失运,加枳壳、白术。
四、脾胃失健
相当于肠胃型荨麻疹。由脾胃失健,外受风寒所致。证见身发风块,胃纳不振,腹痛腹胀或恶心呕吐,大便溏泄,苔白或腻,脉弦缓。治宜健脾理气,祛风散寒。以健脾祛风汤或搜风流气饮加减治之。
健脾祛风汤药用:
搜风流气饮药用:
五、血热
多见于人工荨麻疹(皮肤划痕),中医称为风瘾疹。由于心经有火,血热生风。一般起风块较少,每到晚间皮肤先感灼热刺痒,搔后随手起红紫条块,越搔越多,发时心中烦躁不安。舌红苔薄黄,脉弦滑带数。治宜凉血清热,消风止痒。方用凉血消风散:
六、血瘀
由于瘀阻经隧,营卫之气不宣,风热或风寒相搏,证见:风疹块暗红,面色晦暗,口唇色紫,或风疹块见于腰围、表带压迫等处,舌质紫黯,脉细涩。治宜活血祛风为主,方用活血祛风汤或通经逐瘀汤加减。风热加银花、连翘;风寒加麻黄、桂枝。
活血祛风汤药用:
例1董某,男,32岁。1970年9月10日初诊。
皮肤瘙痒,搔后起条痕,已半年有余。半年来皮肤发热瘙痒,搔后立即呈条状隆起,尤以晚间为甚,稍有碰触,亦立即发红隆起。检査:背部作皮肤划痕试验(+)。舌质红紫,苔净,脉弦滑带数。诊为风瘾疹(血瘀型)。证属瘀滞阻络,血瘀生风。治以活血祛风。处方:
3剂,水煎服。
二诊(9月14日):药后皮肤瘙痒已轻,搔痕已不明显。嘱继服前方加茜草9g、白蒺藜9g。3剂后治愈。
例2张某,女,17岁。1975年8月23日初诊。
皮肤瘙痒,搔后条索状隆起已1年多。1年多来,全身皮肤瘙痒,搔后即成片风团或隆起成条索状,尤以晚间受热时为甚,曾服抗过敏药及中药多剂,未见效果。检查:遍体搔痕累累,皮肤划痕试验(+)。舌质红,苔薄黄,脉沉细弦。诊为风瘾疹(风热型)。证属风邪久郁,未经发泄。治以搜风清热。方用乌蛇驱风汤。药用:
3剂,水煎服。
二诊(8月30日):服药后皮肤痒已减轻,搔后风团亦少起。嘱继服原方6剂。
三诊(9月9日):共服药9剂,皮肤已不痒,风团、划痕亦完全不起。
例3郭某,男,29岁。1969年5月15日初诊。
反复起风㾦㿔4月余。去冬开始,每逢寒冷刺激,即于颜面、四肢裸露部位起风疹块,近4个月来几乎每日发作,伴有关节酸楚不适。曾服抗过敏药物、注射钙剂、内服中药浮萍丸、紫云风丸、防风通圣丸及凉血消风等中药,均未奏效。苔薄白,脉弦细。诊为风痞癩(风寒型)。证属营卫不和,风寒外袭。治以调营固卫,祛风散寒,处方:
水煎,每日1剂,2煎分服。
二诊(5月19日):服前方4剂后,风㾦㿔已少起,关节疼轻,脉舌同前。前方加生姜3片,水煎服。
三诊(6月1日):服前方8剂,于手臂、头面露出部位,稍有冷热不调,仍起风团,前方赤芍改用白芍9g。服药4剂后,有明显好转,风团已基本不发。
四诊(7月1日):于阴湿天气,两手腕处,尚起少数小片风团,原方去黄芪加荆芥9g,赤芍9g。服药5剂后,痊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