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医简介
赵棻(1910〜),福建中医学院教授。治疗慢性肾炎,应温补肺肾,以冶其本;扶正驱邪,以治其标;固肾敛精,以复其元。此为治疗慢性肾炎三大要法。“外邪侵袭,内伤脾肾”为本病发生的根本病机。因此在治疗本病演变的各个阶段,以扶正为主,兼顾祛邪,或以祛邪为主,不忘扶正。两者不可偏废。所创慢肾汤治疗慢性肾炎,疗效比较满意。
慢肾汤方剂组成
方中以淫羊藿、鹿衔草温补肾阳,配合川续断、金狗脊补背强腰;党参、稻香陈、麦谷芽温土暖肺,取后夭以助先天,有化源不乏之意;金丝草、益母草、土茯苓均利水消肿而不伤正;苏叶、蝉衣,既能驱逐风邪,又能宣刃肺气,发汗消肿以利水之上源,能增强消肿利尿之力。甘草调和诸药。全方共奏温脾补肾,祛风散邪,利尿消肿之功。
一要温补脾肾
治疗急性肾炎,或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期间,当从肺论治;治疗慢性肾炎则应从脾肾入手。温补脾肾,应作为治疗慢性肾炎大法,并在整个治疗过程中、贯彻始终,然后兼顾利水消肿,疏散风邪。但用药须避刚燥呆腻,以温而不燥,补而不腻,利不伤正,消不损元为原则。
二要扶正祛邪
慢性肾炎,因病程迁延日久,正气多虚,如因保养不慎,或骤受六淫外侵,形成本虚标实之格局,不宜全力攻邪,应扶正祛邪,标本兼顾。
如遇淋雨涉湿,寒湿束表,症见头重头痛,周身酸楚,胸脘痞满,倦怠无力,脉濡,苔白腻者,在慢肾汤的基础上,酌加制香附、苍术、川朴、藿香之类;如遇风邪犯肺,咽痒咳嗽1痰白质稀,脉虚浮,苔薄白者,酌加蜜炙麻黄、苦杏仁、桔梗、前胡;如遇湿热交蒸,症见浮肿溲赤,n干不欲饮,低烧不退,神倦纳呆,脉濡数,舌红苔黄厚浊者,酌加连翘、赤小豆、蚕砂、炒薏米之类;如遇热毒内聚,症见高烧咽痛,溲赤便干,口渴喜饮,脉数,舌红苔黄厚者,酌减温补脾肾药物,可去淫羊藿、川断、狗脊、党参、苏叶,加银花、板蓝根、蒲公英、六神丸、碧玉散之类。在治疗慢性肾炎的整个过程中,无论出现任何症状与兼症,应慎用苦寒直折,峻攻妄下,宜暖宜温。如非用苦寒泻下药不可,亦须中病则止,再转温补脾肾为治。
三要固肾敛精
慢性肾炎因肾气久耗,肾失封藏固摄之权,以至精微下注,形成长期、反复性顽固性蛋白尿,为临床棘手难题之一。对此可在“慢肾汤”基础上加强补益肾气,固肾敛精之品,对降尿蛋白有良效,酌加枸杞子、菟丝子、山萸、芡实、鸡内金之类,如气虚下陷,精微不摄者,可加用生黄芪30〜60g,以益气摄精。
慢性肾炎久治不愈者,亦可试用民间单方治疗,如冬虫夏草15g、炖水鸭母,玉米须大量(250〜500g)浓缩并服,或用猫须草单味炖冰糖长期服用,均有一定效果。
例陈某,男,36岁。1981年6月4日初诊,患者于1969年患急性肾炎,经住院治疗,临床症状痊愈。近10余年来,浮肿反复发作,尿蛋白+〜++++,屡经中西药治疗,顽固性蛋白尿不能消除。近因劳累过度,复感风邪,症见咽痒咽痛,咳嗽痰稠,畏风怕怜,面目浮肿,腰膝酸楚,形神倦怠,纳呆便溏,小溲短赤,眼花头晕,舌淡红苔薄腻,脉濡。血压20./14.7kPa。尿检:蛋白+++,红细胞+,脓细胞+,上皮细胞少许,颗粒管型0〜3/HP.诊为:凤邪犯肺,湿热交蒸,脾肾两虚,水液不行。治宜疏风宣肺,清热利湿,健脾补肾,佐以消肿。
处方:
2剂。
药后诸症均减,上方续服2剂,外感诸症消失,小溲转清长,浮肿亦清,纳食增进,大便成形,仍见轻度腰酸,倦怠,脉细弦,舌淡红苔薄。血压17.3/12kPa。尿检蛋白++,红细胞-,脓细胞-,上皮细胞少许。外邪已去,宜从根本治疗,用慢肾汤加味。
以上方出入,服药120余剂,并以水鸭母炖冬虫夏草佐餐,蛋白尿消失,随访至1986年底,未见复发。
(蒋远征 整理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