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虚邪实每夹杂,持重应机方收功

名医简介

张沛虬(1916〜),宁波市中医院主任医师。

大多数人认为急性肾炎以实证居多,慢性肾炎则多属虚证,其实本病乃内外合因,虚实夹杂,正虚邪实。

在机体卫外不固时,风邪常兼夹其他邪气侵入人体,成为本病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之潜伏因素。脾虚失运,精微不得输布,则湿从内生。湿浊中阻,脾运失健,水湿停滞,发为水肿或小便不利等。湿郁日久则可化热。若湿邪久蕴,小便不利,尿毒潴留,则成为湿毒。若素体肾虚之人,难以制邪,湿热下注,蕴于下焦,致气机不利,升降失司,不能制约精气,则精溺同下,尿中出现白糜样物。

气化失司则水停,水停则气阻,气阻则血瘀。瘀血内滞,营血不荣脏腑经络,则脏腑受损,正气虚损,精微难以自贮。更由于血水同源,“血不利则为水”,故气滞血瘀,也是招致水肿的原因之一。然此三者亦非单独存在,常常相互影响,相互转化。因此,临床上应当全面分析掌握病情变化发展的规律,深刻了解疾病的本质,便于辨证和治疗。

本病既是虚实夹杂,虚中夹实,实中有虚,故临床应分清虚实,辨别错综复杂的证候,结合现代医学的小便常规检查,综合分析,全面兼顾。一般而言,如见恶寒发热,咳嗽,头痛或口渴烦闷,腹胀便溏,尿黄赤,苔腻等,皆属邪实之证;若有面㿠形寒,神疲腰疼,面浮肢肿,舌淡,脉弱等,则为正虚之象。

对本病进行恰当的分型亦很重要,因为分型和辨证是密切相关的。疾病的分型常标志着病情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,故应根据病情的各个发展阶段结合全身和局部症状做出具体的、切合实际的分型。

风热外袭

慢性肾炎因感受外邪如上感、扁桃腺炎或其他原因引起复发。症见:恶寒发热、头痛、咽喉肿痛,或有面目浮肿,苔薄白或薄黄,脉数。治以疏风宣肺,清热解毒,方拟银花连翘赤小豆汤加味。银花、连翘清热疏风解表,赤小豆清热利水,另加蝉衣、苏叶宣肺疏风,酌情配以板蓝根、蒲公英、白花蛇舌草等以增强清热解毒之力。共奏宣肺疏风、清热利水之功。可使肺气宣降,上焦开发,水液下行,邪从外达,又令水谷精微归其正道。

例1金某,女,15岁,学生。

7个月前因四肢疖疮引起面浮肢肿,经某医院诊治,确诊为急性局灶性肾小球肾炎。其后反复出现面目浮肿和血尿,多方治疗未获显效,特请求诊治。近来恶寒发热,头痛,咽喉肿痛,纳差,乏力,苔薄白,脉细数。尿常规检査:蛋白+++,红细胞+++,白细胞少许。证属风热外袭,肺失宣降,热盛迫血。治以疏风清热,佐以凉血宁络。方拟:

银花30g、连翘15g、赤小豆30g、蝉衣6g、蒲公英30g、白花蛇舌草30g、生地10g、藕节炭30g、大小蓟各15g、车前子15g。

连服5剂。复诊时热退,咽痛已减,续进当归连翘赤小豆汤加黄芩、知母、车前草、白茅根等以清除余邪。此方服15剂后,尿检已转阴,自觉症状良好。再以异功散合六味地黄汤为主调补脾肾,一年多来随访未复发。

湿热蕴结

症见口渴烦闷,胸满腹胀,头身困倦,面浮肢肿,纳呆便溏,尿血鲜红或混浊,苔黄腻,脉濡数。治以清热化湿、泻火凉血,方以清热凉血汤加减。本方系经验方。方中荠菜花、马蹄金清热化湿,凉血利尿;车前草、萹蓄草清热行水;地锦草、乌敛莓、生地、白茅根凉血止血。本方适用于湿浊蕴结,热毒内盛之证,可使湿浊清解,热毒祛除,气机通畅,升降之机如常。方虽不专于治水,然可达消肿之目的。虽无固涩之品,却可使精微内藏而不致下注。张景岳尝谓:“湿热所乘,不便于温补者,此当逐去湿热,亦有速效。”例2:袁某,男,15岁,学生。

一年前因全身浮肿,小便不利,畏寒发热,曾在某院儿科病房住院,诊断为急性肾小球肾炎。此后每在疲劳后出现面目浮肿,头晕,腰酸等,缠绵不愈。就诊时面色萎黄,精神不振,面目轻度浮肿。自觉神疲腰酸,胃纳不振,大便不畅。舌质偏红,苔黄腻。尿常规检查:蛋白+++,红细胞+++,白细胞少许,证属水湿内滞,脾肾已虚。先宜清热化湿,佐以滋肾,方拟清热凉血汤加减。

荠菜花30g、马蹄金15g、萹蓄15g、车前草15g、茜草根15g、藕节炭30g、知母6g、生地15g、熟军5g。

以此方加减共服25剂,复诊时肿退,大便通畅。尿检:蛋白微量,红细胞+,白细胞少许。但仍感神疲乏力,胃纳不振。此湿热已净,续用健脾补肾法,以六味地黄汤合六君子汤加减,调理匝月,诸症悉退,遂告痊愈。

脾肾两虚

症见面色㿠白,面浮肢肿,神疲纳呆,腰酸肢软,形寒畏冷,小便混浊。舌质偏淡或淡胖,脉细弱。治以温肾健脾,方拟经验四号方加减。本方亦系经验方,方中党参、黄芪补脾益气;菟丝子、补骨脂温肾助阳;山药、泽泻健脾利湿;当归、茜草、益母草行血祛瘀。本方助阳益肾、健脾益气、行水通瘀,实为脾肾双补,补通并用之剂。

例3鲍某,男,14岁,学生。

罹患肾炎,历时7年,反复发作。就诊时外感3天,有恶寒发热等症。以银花连翘赤小豆汤加味服5剂后,表证已解,但面色㿠白,畏寒身倦,面目轻度浮肿,腰酸肢软,纳谷不香等症出现。舌质偏淡,苔薄白。尿检:蛋白+++,红细胞少许,白细胞少许。肾功能检查:非蛋白氮39.3mmol/L(55mg/dl),肌酐207.7mmol/L(2.35mg/dl)。此为邪衰正虚,脾肾两亏。法当补脾益肾,拟经验四号方主之。

黄芪15g、党参10g、菟丝子10g、补骨脂15g、山药10g、泽泻10g、当归10g、益母草30g。

以此方加减连服44剂,面目浮肿消退,尿检基本转阴。但感神疲腰酸,纳差乏力。再以上方合异功散,调治2月而痊愈。

脾虚湿困

症见面色萎黄,神疲乏力,面浮肢肿,纳呆便溏,舌淡胖,苔薄白或薄腻,脉缓。治以温阳健脾行水,方以实脾饮合四苓散加减。方中淡附子、肉豆蔻温中健脾;白术、茯苓渗湿健脾;制川朴、广木香行气除湿;大腹皮、泽泻导水行气。本方能温中、补虚、祛湿、调气,而复中焦之健运。方用附子等品,旨在温阳化气,古人尝有“脾湿有余,无阳不能施行”之谓。清·叶天士谓:“通阳不在温,而在利小便。”利尿渗湿有助于阳气通达,脏腑功能恢复,则水湿祛而气血旺。故凡见面目浮肿等症时,应加用猪苓、车前子、胡芦巴等利尿渗湿之品,使湿有去路而正自安。

例4王某,女,35岁,工人。

反复出现浮肿历时4年,曾二次住院。近2月来面部浮肿加剧,伴脘腹作胀,纳呆便稀。尿常规:蛋白+++,红细胞少许,颗粒管型少许。非蛋白氮39.9mmol/L(56mg/dl),肌野265fzmol/L(3mg/dl)。舌苔白厚腻,脉沉缓。此属脾虚不运,水湿内聚。治以温阳健脾,佐以利水渗湿,方拟实脾饮合四苓散加减。

制附子10g、生白术10g、大腹皮15g、肉豆蔻10g、茯苓皮30g、猪苓10g、泽泻10g、益母草30g、菟丝子10g、覆盆子30g。

嘱低盐饮食。服药后尿量增多,浮肿大减,纳呆腹胀好转,续以前方加减连服50余剂,面部浮肿消退,尿复査转阴,非蛋白氮21.4mmol/L(30mg/dl),肌酐177/imol/L(2mg/dl)。后以参苓白术散加减,调理半年而愈。

阴虚阳亢

症见头昏耳鸣,视物模糊,腰酸耳鸣,夜寐不安,舌质偏红,脉弦细。治以养阴滋肾,平肝潜阳,方以杞菊地黄汤加味。方中杞子、菊花平肝明目,六味丸滋肾养阴,另加珍珠母、灵磁石、生牡蛎等重镇之品以平肝潜阳。

例5陈某,男,42岁,工人。

10年前因疲劳出现面浮肢肿,某医院诊为肾小球肾炎,然未经系统治疗。半年后感头晕,心慌,虚烦失眠,腰酸肢软。就诊时测得血压为25.9/15.3kPa。尿常规:蛋白+++,红细胞少许。舌质偏红,苔薄,脉弦细。此为肝肾阴虚,肝阳上亢,治拟养阴滋肾,平肝潜阳。药用:

干地黄30g、杞子10g、山萸肉10g、丹皮10g、石斛10g、炒杜仲15g、龟板15g、桑寄生10g、汉防己10g、菊花10g、生牡蛎30g、珍珠母30g。

药后头晕改善,但感心慌,伴失眠。其后以地黄饮子、杞菊地黄汤、首乌延寿丹等方加减出入,着重于调补肝肾。

调补1年余,诸症逐渐改善。

以上5证在临床上均属常见,然本病复杂多变,有时二型并见,或在病情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,故当仔细辨别,全面考虑。另外,本病发展过程中常出现顽固性血尿和蛋白尿,多方治疗均无显效,此当责之于瘀血内阻。若血液瘀滞,阻于经脉,则血溢脉外,脏腑功能减退,精微难以自贮,而见血尿长期不消和尿蛋白持续存在。故顽固性血尿者,应该选用茜草根、生蒲黄、琥珀末、参三七等活血止血之品。顽固性蛋白尿则选用益母草、苡仁根、小叶石韦、白花蛇舌草等活血凉血之品,以疏通血脉,祛除瘀滞,以使脏腑安和,精微内藏。

(方洁、张子言 整理)

条目信息
1
摘自《古今名医临证金鉴·水肿关格卷》
2
本条ID:151086
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
    暂无讨论,说说你的看法吧
个人中心
购物车
优惠劵
今日签到
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
搜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