急肾用表别虚实郁闭,慢肾决流重养阴活血

名医简介

柴浩然(1923〜1993),原山西运城地区医院主任医师。
急性肾炎经方案绎

一、表虚阳弱,桂枝汤加苓术附解肌和卫,温阳利水

王某,男,24岁,1969年7月25日初诊。素体较差,复因盛夏炎热,贪凉露宿,夜寒外袭,次晨即感恶风畏寒,渐至全身浮肿,肚腹胀大,小便不畅。当地某医投用甘遂、二丑、槟榔、茯苓、泽泻、车前等攻逐利水之品6剂。药后呕吐不止,肿势益增,旋即住某医院。尿检:蛋白(+++)、颗粒管型(+++)、脓细胞(+++)、红细胞(++)。诊为:“急性肾小球肾炎”,而邀会诊。症见面目、四肢浮肿,两足尤甚,扪之不温,肚腹胀大,唇淡口和,食欲较差,小便不畅。虽值盛夏,非但不发热,且恶寒较甚。舌质淡,苔薄白,脉沉滑,右寸浮弱,两尺细迟。此属风水虚证。乃风寒束表,肾阳不振,脾失健运,水气泛滥。治宜解肌和卫,温肾健脾,以化水气。方用桂枝汤加苓、术、附。

桂枝10g、炒白芍10g、炙甘草6g、茯苓30g、白术30g、熟附子15g、鲜生姜10g、大芽8枚(去核)、3剂。

每日1剂,水煎服。

二诊:药后小便通畅,肿胀见消,食欲增加,而微恶寒,继服原方,3剂。

三诊:头面上肢浮肿尽退,仅两足轻度浮肿,恶寒尽除,纳食知馨,二便正常,原方去熟附子,3剂。

四诊:浮肿尽退,四肢转温,余症皆平,尿检正常,告愈。

患者素体较差,卫阳不固;复因贪凉露宿,感受风寒,肺气被束,不能通调水道,以致阳虚水抟。加之病初误投逐水之品,脾肾阳气受戕,水气再度泛滥,形成风水重证。故方用桂枝汤发汗解肌,调和营卫,再加熟附子温肾化气;白术、茯苓健脾利水,使营卫调和,风寒外解,脾肾阳气复振,水气得化,则其病渐愈。

二、表实阳郁,越婢加术汤化裁发越阳气,清热散水

王某,女,24岁,1969年7月25日初诊。平素月经不调,半年来又兼脾虚带下。患者4天前因气候炎热,贪凉露宿,次日晨起即恶寒发热,头痛,目窠微肿,身体困重,至23日又增嗽微喘,小便不畅,面目浮肿,24日浮肿渐及全身,即住院治疗。尿检:蛋白(+++),红细胞(+++),颗粒管型(++)。查体温38.6℃,血压18/12kPa。诊为急性肾小球肾炎,特邀中医诊治。诊见全身浮肿,以面目及上肢浮肿较甚,按之凹陷不起,下肢浮肿较微,脘腹胀闷,身热不甚,恶寒较重,头痛身重,微汗不透,口渴,小便短黄,舌红苔白,脉浮紧,两寸兼滑数。此为风水实证,乃风邪束表,肺气不宣,风水相搏,泛滥横溢。治宜发越阳气,解表清热,宣肺散水。方用越婢加术汤加味。

麻黄10g、生石膏30g、甘草6g、鲜生姜10g、大枣6枚(去核)、生白术30g、炒杏仁10g、冬瓜仁30g、鲜白茅根60g。

2剂,每日1剂,水煎服。

喘渐平,肿势消退大半,脘腹渐畅,小便增多,舌如故,脉渐和,继以原方3剂。

三诊:浮肿尽退,小便清利,诸症悉除。因尚有白带,续以《金匮》当归芍药散改汤,以养血调肝,健脾除湿。

本案乃盛夏露宿,感受风邪。肺合皮毛,为水之上源,故风邪犯表,肺气不宣,肃降失司,不能通调水道,下输膀胱,以致风水相搏,形成水肿。本病虽有微汗,但恶寒不罢,表邪不解;虽身热不甚,但发热不除,郁热仍在。故方用越婢加术汤,发越阳气,解表清热,宣肺散水。加杏仁合麻、膏,寓麻杏石甘汤之意,清宣肺热,止咳平喘;加冬瓜皮、鲜白茅根,意在加强清热利水消肿之功。此表邪得除,郁热得散,肺气宣降,水道通调,则水肿自愈。

三、表闭阳虚,麻黄附子汤温经助阳,发汗解表

薛某,女,56岁,1967年7月6日会诊。1年前患急性肾炎,因治疗不当,迁延为慢性肾炎,经常下肢浮肿,时轻时重。近因感冒加重,面目、下肢浮肿并渐及全身,诊为慢性肾炎急性发作,住某医院治疗半月余,未见好转,而遨会诊。症见全身高度浮肿,皮色光亮,按之没指,肚腹膨胀,兼见恶寒无汗,食少神疲,大便溏薄,小便不利。舌质淡,体胖,苔白,脉沉弱。尿检:蛋白(++++),上皮细胞(++),红细胞(+),白细胞0〜3,颗粒管型2〜4。辨证为脾肾阳虚,水气不化;复感风寒,表气闭塞,发为风水重证。治当温经助阳,发汗解表。方用《金匮》麻黄附子汤:附子10g,甘草6g,麻黄15g。2剂,每日1剂,水煎服。治以取汗为度,并配合葱浴疗法:用红皮葱根茎(带须)500g,水煎两次置浴盆中,令患者坐其上,用被单围至齐颈,借热气蒸浴以助药力。

二诊:服药及浴后,身汗徐徐透出,恶寒尽除,水肿明显消退,小便渐畅,皮肤已现皱纹,脉转沉弦有力。改用麻桂五皮饮加白术,通阳宣肺,健脾利水。方用:

麻黄10g、桂枝10g、茯苓皮30g、大腹皮30g、桑白皮15g、陈皮10g、生姜皮10g、炒白术30g。5剂。

服药期间,因增咳嗽微喘,于第4剂中加入厚朴10g,炒杏仁12g,咳喘即平。

三诊:肚腹膨胀已除,唯面、足轻度浮肿,再拟五苓五皮饮加味。方用:

炒白术30g、桂枝10g、猪茯苓各12g、茯苓皮18g、泽泻10g、大腹皮15g、桑白皮12g、陈皮10g、生姜皮10g、鸡内金10g。

5剂,水煎服。

四诊:面、身、肚腹肿胀俱退,食欲增多,精神转佳,大便成形,小便清长,改用《金匮》肾气丸为汤,并重加白术30g,善后治疗月余而愈。追访1年,尿检正常,未复发。

本案病程较长,迁延不愈,肾阳渐衰;又因复感风邪,表闭肺郁,急性发作,遂成表闭阳虚之风水重证。由于表闭阳虚同出一体,单用越婢汤宣肺发汗,则因阳气不足而无力鼓汗外出;或强发其汗,则阳气更伤,而有祛邪伤正之弊;若纯用真武汤温阳利水,则风水无由宣泄外达,反致壅滞留邪之虞。故方用仲景麻黄附子汤以标本兼顾。方中麻黄开表发汗,宣肺利水,俾风水从表而解;附子温经助阳,化气行水,使肾阳得以恢复;甘草调和其中,兼制麻、附,以防辛散宣泄太过。全方助阳以祛水邪,发汗不伤正气。再借葱浴以助药力,俾表闭得开。继用化气利水除湿之法,肺气宣降正常,脾肾阳气得复,水肿则愈。

慢肾决流逐水,养阴活血慢性肾炎临床多见不同程度的水肿,轻者双下肢浮肿,重者头面、四肢、全身水肿。所以,如何消肿退肿,是本病治疗的关键。柴浩然老师在长期的临证中,对慢性肾炎水肿的辨治,见解独特,颇有效验,现整理介绍如下。

一、水湿壅盛,决流逐水

慢性肾炎水肿属于本虚标实者居多,但也有体质壮实,水湿壅盛,气机闭阻,以致全身高度浮肿,肚腹胀满,皮色光亮,大便干结,小便不利,证属水邪盘踞,形气俱实者,则应当机立断,决流逐水。对此,柴老师常选用《傅青主男科》决水汤。该方由煨甘遂、肉桂、炒二丑、车前子组成,既能决流逐水,又寓温阳化气,且剂型取汤,力专效宏,攻荡水湿于顷刻之间。此法只宜暂用,待其病衰大半,改用平和利水之剂。

徐某,男,10岁。患者素体壮实,8个月前突发水肿,经当地医院用中药发汗、利水、健脾、温肾诸剂治疗无效,遂以“慢性肾炎急性发作”收入某地级医院治疗半年,病情时轻时重,以至最后全身高度水肿,准备转院之际,欲请中医作饶幸之治。就诊症见遍身高度浮肿,面目俱非,肚腹鼓胀特甚,皮色光亮,大便干结,小便不利。舌质淡红,苔白腻,脉沉细滑。辨证为水湿壅盛,气机闭阻,形气俱实。急当决流逐水,上下分消。方用决水汤。

煨甘遂4.5g、肉桂4.5g、炒二丑各9g、车前子30g。

1剂,水煎2次,合并药液,混匀分3次服,每4小时服1次。二诊病家告曰:当天服第1次药后,腹痛恶心,约10分钟,口吐涎沫粘液10余次,计3000ml左右,吐毕全身舒畅,身有微汗,小便通利,如法将药服完,肿消大半,病情显著好转。遵《内经》“大毒治病,十去其五六”,“衰其大半而止”,改用五苓五皮饮合平胃散。

茯苓30g、桑白皮12g、陈皮9g、大腹皮18g、生姜皮9g、炒白术15g、桂枝6g、猪茯苓各9g、泽泻9g、苍术9g、厚朴9g、通草6g。

2剂,水煎服。三诊时,肿胀尽消,腹胀已除,饮食正常,精神转佳,偶因活动稍多,脚面微见浮肿,腹觉微胀,续以济生肾气丸改汤加炒白术30g,5剂,水煎服,以图治本。随访20年,病未复作。

二、风水挟表,证有虚实

慢性肾炎迁延不愈,阳气渐衰,每日调摄不慎,感受风寒,急性发作而成风水。老师认为,慢性肾炎所作风水,以阳虚水停为本,症见全身浮肿,肚腹胀大,小便不利,食少神疲,舌淡苔白,脉沉细迟。然其挟表之证却有表虚与表实的不同,前者恶风畏寒,自汗或汗出不畅;后者恶寒无汗,身重而紧,故治法迥然有异。若风水证属表虚阳弱,常用《伤寒论》桂枝汤加苓、术、附,解肌和卫,温阳利水;若风水证属表闭阳虚,多用《金匮》麻黄附子汤温经助阳,发汗解表,宣通水道。

王某,女,45岁。1991年9月17日初诊。4年前患急性肾炎,经治疗好转,后因调摄失慎,反复发作,迁延为慢性肾炎。近2月因感冒倦怠乏力,腰腿酸困,由下肢渐至全身浮肿,恶风畏寒,尤以背部为甚,自汗不已,动则为甚,但觉汗出不畅,小便不利,肚腹胀大,口淡食少。舌质淡,苔白润,脉沉细滑略迟。此为肾阳不振,脾失健运,风寒客表,营卫失调,系风水表虚阳弱之证。治宜温阳利水,解肌和卫。方用桂枝汤加苓、术、附。

桂枝9g、炒白芍9g、茯苓30g、炒白术30g、熟附子6g、炙甘草6g、鲜生姜9g、大枣8枚。

3剂,水煎服。

9月21日二诊:药后恶风畏寒、自汗减轻,小便通畅,肿胀渐消。继服原方3剂。

9月24日三诊:仅见两足轻度浮肿,恶寒尽除,饮食增加,二便正常,方用五苓五皮饮10剂后,浮肿尽退。

吴某,女,46岁。1992年5月5日初诊。患慢性肾炎2年,经常下肢浮肿,活动后加重。近因外感风寒,头面、下肢浮肿并渐及全身,住院治疗10天未见好转。诊见全身浮肿,皮色光亮,按之没指,肚腹胀大,伴恶寒无汗,疲惫乏力,饮食不馨,小便不利,大便不成形。舌质淡、舌体胖、苔白滑,脉沉细弱。尿检:蛋白(+++),上皮细胞(++),红细胞偶见。此因脾肾阳虚,水气不化,复感风寒,表气闭塞,系风水表闭阳虚之证。治宜温经助阳,发汗解表,以宣通水道。方用麻黄附子汤。2剂,水煎服,以取汗为度。

5月8日二诊:服药后,身觉发热,微汗不已,恶寒消除,小便渐畅,水肿明显消退。改用五苓五皮饮加香薷、丝瓜络。6剂,浮肿尽退。后嘱服金匮肾气丸10盒,半年后追访,尿检正常,未复发。

三、脾肾阳虚,温阳利水

慢性肾炎反复发作,时起时伏,常有程度不同浮肿,并见尿少便溏,神疲倦怠,面色晦滞,畏寒肢凉,腰腿酸软,腹胀食少,舌淡、苔白润,脉沉细或迟者,皆属脾肾阳虚,水气不化之证。老师认为,此时病情相对平稳,兼夹证不多,治当健脾补肾,温阳化水,常选用《伤寒论》真武汤加味,小剂常服,以冀阳气渐复,水气得化,愈病于无形之间。因本病不能取效一时,若量大骤用,求功心切,反致药过病所,温燥伤阴,欲速而不达。

张某,女,32岁。1991年11月25日初诊。1年前患急性肾炎,住某院治疗1月好转出院。后经常下肢浮肿,小便不畅,食少便溏,疲惫乏力,畏寒肢凉,脘痞腹胀,舌淡苔白润,脉沉细。尿检:蛋白(+)〜(++)。证属脾阳不振,运化失常;肾阳虚弱,水气不化。方用真武汤加味,并小制其剂。

茯苓15g、炒白术15g、炒白芍6g、熟附子3g、陈皮9g、白蔻壳4.5g、大腹皮9g、苏梗9g、鲜生姜6g。

10剂,隔日1剂,水煎服。

12月16日二诊:药后浮肿渐退,饮食增加,精神转佳,脘痞腹胀明显减轻。仍用上方加荷叶9g。10剂,隔日1剂,水煎服。

1992年1月9日三诊:诸症消失,尿检蛋白(±)。嘱用上方10剂,隔2日1剂。

此病前后三诊,守方服用30剂,临床治愈,未再复发。

四、阴虚络瘀,养阴活血

慢性肾炎水肿经久不愈,水气及血,或过用温燥渗利之品,伤及阴分,渐致阴血受损,络脉瘀阻,病情复杂难解。老师认为,此时温阳燥烈与滑利渗泄之品,均非所宜,治当养阴活血与甘寒利水并举,其中活血祛瘀药的选用,亦以药性偏于寒凉者为佳,如赤药、丹皮、益母草之属。常用自拟经验方。

女贞子9g、旱莲草9g、白茅根30g、丝瓜络15g、益母草15g、粉丹皮9g、赤芍9g、茯苓皮15g、桑白皮15g、通草9g、甘草6g。

李某,女,32岁。1991年10月11日初诊。患慢性肾炎3年,经常下肢浮肿,始服真武汤、五苓五皮饮等方即轻,但久用之后,出现口干咽燥,心烦不寐,腰部酸困,小便不畅,月经提前,淋沥不断,浮肿时轻时重。舌质暗红、苔少而干,脉沉细涩。证属阴虚内热,血络瘀阻,水热互结。治宜养阴清热,活血利水。组方:

女贞子9g、旱莲草9g、白茅根30g、丝瓜络15g、益母草15g、丹皮9g、赤芍9g、茯苓皮15g、桑白皮15g、通草9g、甘草6g。

3剂,水煎服。

10月15日二诊:药后口干咽燥、心烦不寐减轻,小便渐畅,浮肿见消。上方加路路通9g,5剂,水煎服。此病先后五诊,服药30余剂,均以上方加减化裁,病告痊愈。

由于慢性肾炎水肿病程较长,时有反复,很难短期内治愈,加之患者长期治疗,厌药情绪在所难免。为此,老师常在辨治用药期间,穿插一些药性平和,口感较好的效验单方,起到治疗或巩固疗效的作用。如水肿兼挟外感表证,肺气不宣者,选用香薷6〜9g,生白术15〜30g,丝瓜络15〜30g,间断或穿插服用;若水肿基本消退,脾气不足,运化无力者,选用炒白术15〜30g,陈皮9g,车前子15g,长期或穿插服用。

此外,慢性肾炎水肿消退后,应注意善后治疗。一般来说,水肿属阳虚所致者,善后则宜用五味异功散或参苓白术散,健脾益气,和胃渗湿,亦可酌情用济生肾气丸补肾助阳,化气利水。若水肿兼阴虚之证者,善后则用六味地黄丸补肾滋阴。

(柴瑞霁 整理)

条目信息
1
摘自《古今名医临证金鉴·水肿关格卷》
2
本条ID:151061
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
    暂无讨论,说说你的看法吧
个人中心
购物车
优惠劵
今日签到
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
搜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