益气调脉汤治疗心律失常

名医简介

苏进解(1909〜1986),江苏省名中医。

心律失常的发病机理是心脏气血虚衰,而以心气虚为根本。临证可见心悸、心慌、胸闷、气短、疲乏等心气虚弱症状,部分患者还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肾阳虚之象,如面色㿠白,畏寒,腰膝酸冷,心胸憋闷等。苏氏针对心气虚衰这一各种原因引起心律失常的共同病理基础,自拟“益气调脉汤”作为基本方,再据患者气血阴阳的盛衰以及寒、热、痰、瘀等病理因素而随症加减,用以治疗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,每每获得良好的效果。方药组成:

黄芪、丹参、党参、麦冬、五味子、桂枝、甘草。

随症加减:气虚者加人参末;血虚者加当归、白芍;阳虚者加附子、肉桂、干姜;阴虚者加生地、玄参、玉竹;挟痰者加瓜蒌、薤白、半夏;挟瘀者加川芎、红花、郁金、莪术;挟热者加苦参、黄芩、板蓝根;失眠者加柏子仁、枣仁、远志;早搏频繁者加葛根、苦参;心率快者加龙齿、龙骨、牡蛎、磁石、苦参;心率慢者加当归、附子、麻黄、细辛。方由生脉散、桂枝甘草汤加黄芪、丹参组合而成。生脉散有益气养心,生津复脉的作用。桂枝甘草汤为仲景治疗心下悸之方,方中以桂枝与甘草相配,是取其通利血脉,平冲制悸的功能。黄芪、丹参有益气、活血、通脉的作用,其中黄芪能益气,研究表明黄芪可改善细胞的营养与能量代谢,延长其在体外的生长寿命,丹参能“养神定志”(《大明本草》)、“活血通心包络”(《本草纲目》),合方而用可益气养心、和营化瘀、复脉调律,故名“益心调脉汤”。

曲某,男,47岁,干部。1978年7月17日初诊。

病起1976年3月饮酒之后,突感胸闷,心慌,心悸,气喘,头晕,乏力,心跳不规则而在某医院急诊,心电图示:心房纤维性颤动,左前半支传导阻滞,经治疗房颤消失出院。嗣后2年,先后出现阵发性房颤83次,最多1个月间发作8次,发作持续时间为10分钟至60小时不等,曾多次住院治疗,用西地兰、奎尼丁、利多卡因、潘生丁、丹参注射液、冠心苏合丸等治疗,但房颤发作仍频繁,近1.5个月来已发作10次,持续时间2.5〜29小时不等。昨晚9时许又出现间歇性房颤,自用冠心苏合丸未效,乃于上午就诊。刻下:心悸,心慌,胸闷,气短,头晕,疲乏,四肢发麻,脉结代,苔薄少。血压16.5/10.lkPa(124/76mmHg),心率78次/分,律不齐,心音强弱不等,未闻及病理性杂音,肝肋下触及,脾未及。西医诊断:冠心病、阵发性房颤。中医诊断:心悸。辨证属心气心阳虚弱,运血无力。治拟益气温阳,行血复脉。药用:

黄芪20g、太子参20g、丹参20g、麦冬10g、五味子5g、桂枝10g、炙甘草5g、淡附片5g、红花6g、葛根20g、瓜蒌皮12g、薤白头10g。

第一天服药后,到晚上10时许房颤消失,心律恢复正常。以后在继续服药1月内出现房颤3次,自觉症状改善。服药的第2个月中,出现房颤2次,以后继续服药,随访3个月,未发房颤。1979年初因劳累房颤又发,经治消失,以后间断服中药治疗,1980年仅出现房颤2次,持续时间较前短,自觉症亦减轻,平时除稍感疲劳外,余无不适。

条目信息
1
摘自《古今名医临证金鉴·心悸怔忡卷》
2
本条ID:150926
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
    暂无讨论,说说你的看法吧
个人中心
购物车
优惠劵
今日签到
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
搜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