勿泥于本脏自病专主调心,辨析肝脾肺所累开郁定悸

名医简介

彭履祥(1909〜1982),原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。

心悸一症为临床所习见。究其成因,不外本脏自病,他病及心两类。本脏自病者,或责于实,求诸于痰结、瘀阻、火扰、水凌诸因;或归于虚,缘由气血阴阳之不足。历代文献论述较丰,认识亦易。他病累及所致心悸者,从肝、脾、肺、肾可求。然从肝、脾、肺三脏失调、气血郁滞致悸立论尚少。致郁之因,虽有六淫、七情、饮食郁滞之说,证诸临床,七情怫郁,起源于心动,肝脾首当其冲;六淫抑郁脾肺,寒与湿居多;饮食停郁,中气先伤。《丹溪心法》谓:“气血冲和,万病不生,一有怫郁,诸病生焉。”《景岳全书》亦云:“凡五气之郁,则诸病皆有,此因病而郁也。至于情志之郁,则总由乎心,此因郁而病也。”故因郁致悸者,不得从心脏产患论治,而以肝、脾、肺三者为气血郁结之常处。因肝为藏血之脏,性喜条达而恶抑郁;脾为后天之本,气血生化之源,主升清降浊;肺为气之主,敷布精微,通调水道于全身内外。如脏腑气机稍有怫郁,当升者不升,当降者不降,当变化者不变化。脾肺气郁致悸者治以运脾开郁;脾虚肝郁致悸者应理脾调肝;肝胃气郁致悸者当清肝解郁,和胃行滞。诸郁得解,气血通畅,则心悸自愈。

例1肝胃气郁证

许某,女,36岁,干部。1978年2月27日初诊。

心悸心痛,胸中痞闷4年,近1年多来有所加重。4年前,患者因口苦咽干,胸中隐痛,服用龙胆泻肝汤4剂,治后前症有所好转,而胸痛仍在。改用大黄黄连泻心汤后,心悸胸痛,烦躁不安。复因爱人患肝硬化,病情严重,忧心忡忡,更觉咽喉梗塞,从梅核气论治,服中药6剂后,喉阻虽减,余症加重。1978年8月某晚,突然心中悬悸,胸闷气短,全身振颤,手足痉挛,四肢厥冷,神志不清,经抢救好转。此后每年如是发作七八次。某医院怀疑“心脏病”,但心电图检查未见异常。迭经中西药治疗,未见好转,苦闷不已。刻下:心中悸动不安,胸痞眩晕,叹息则舒,形体消瘦,四肢振颤,潮热盗汗,两颧发赤,面如尘蒙,声低懒言,惊悸难眠,唇红,舌赤无苔,脉促。初步认定心阴不足,心神不宁之证。予天王补心丹减味:

红参须10g、丹参15g、玄参12g、生地12g、枣仁12g、柏子仁12g、麦冬12g、茯苓15g。

二诊:上方服后,胸痞益甚,温温欲吐,停药稍减,1剂未毕即来复诊。结合病史全面分析,认为当属肝郁引起,郁久化热所致。改用开郁行滞,活血通络之法。

处方:

郁金10g、降香10g、丹参12g、桃仁10g、山楂15g、麦芽24g、茯苓15g、沙参15g、苡仁15g。

三诊:上方服4剂后,心悸诸症减轻,胸闷亦见好转。

继服2剂,仅觉胸中微痞,胃脘及胁肋游走掣痛,舌尖略红,苔薄白,脉细带数。仍宗前法,加黄连3g,枳壳10g,宽中降逆。

四诊:因缺沙参,药店替以潞党参,岂料服后约3小时,突然胸胁痞满又作,减去潞党参再服,症情复见好转。

五诊:上方服2剂后,各症缓解,仅见晨起口苦,时而头晕,胃脘发热,苔薄白、脉细,投温胆汤加菊花2剂,药后诸症消失,睡眠、饮食亦复正常。后以甘淡益胃调肝之剂巩固。月余信访,心悸诸症未作,情况良好。

例2脾肺气郁证

谢某,女,45岁,工人。1978年8月31日初诊。

自述曾经某医院诊断为“左胫下1/3稳定型慢性骨髓炎”,服用大剂党参、黄芪、当归身、川断、生龙牡等类药物近月。又因月经提前而量多,诊为“更年期综合征”,肌注丙酸睾丸酮13次继而出现心悸短气,烦乱易怒,头昏,逐渐发展至头胀如裂,咽喉梗塞,胸胁脘腹痞闷,得食更甚,只能进食少量流质,目蒙多眵,全身肿胀,皮肤绷急,身倦乏力,左胫疼痛,行动艰难,卧则胸膈窒塞,倚息不得眠,舌质麻木,肛门坠胀,大便稀溏,烂如豆渣而量少,无粘液,日行2〜5次,尿黄短少,体重72.5kg。先后检查过肝、肾功能,基础代谢率,血、尿常规等,除胆固醇310mg/dl,大便常规见有少量不消化食物外,余未见异常。刻诊时症如上述,形体肿胀,表情痛苦,语声低微,频频叹息,不断呵欠,面如满月,皮肤淡黄而硬,按之无凹陷,皮下扪及大小不等之软性结节,皮肤不易捏起,冷、热、痛、触觉迟钝,舌质淡紫、边有齿痕,苔淡黄,脉沉涩。综上病情,认为暑湿内伏,迭进补益固涩之剂,脾肺气郁,运化失职,而成郁证。治以运脾开郁,行气活血。

处方:

苏梗6g、檀香10g、厚朴12g、枳实10g、陈皮10g、郁金10g、香附10g、川芎10g、白蔻10g、建曲15g、山楂10g。

二诊:服上方4剂,全身肿胀减轻,心悸短气好转,可食稀粥少许,夜能入眠,便溏见好,苔白薄,脉沉涩。仍从前法,略加调整。

处方:

泡参10g、薏米10g、建曲15g、麦芽24g、蒺藜子12g、山楂15g、厚朴10g、陈皮10g、白蔻壳6g、苏梗4.5g、通草3g、桔梗10g、莱菔头24g。

三诊:服上药2剂,各症虽有缓解,但不如前方疗效显著。是运脾之药有余,理气之药不足,改用越鞠丸加减。

处方:

川芎10g、苍术10g、香附10g、建曲15g、益母草8g、麦芽24g、苏木10g、山楂18g、茯苓15g、桃仁10g、白蔻壳6g。

四诊:服上方14剂,心悸、头昏诸症已失,喉阻及全身肿胀亦基本痊愈,精神好转,肌肤柔软,肢体活动自如,每日进普食约400g,二便正常,胆固醇降至130mg/dl,体重降至65kg,但觉四肢麻木,倦怠思睡,口淡无味,舌淡,乃郁结已解,脾胃尚虚之证,改用香砂六君子汤,理脾和中善后。

例3脾虚肝郁证

朱某,女,29岁,工人。1978年10月28日初诊。

胸腹胀痛,痞塞气短6年,心悸,中脘觉冷2月余。6年前,因产后生气,常感胸脘胁肋胀痛,甚则胸中痞闷,呼吸短气,得长气、噫气稍舒,须臾如故。咽中如物梗塞,舌吐不利,阵阵恶心,呕吐白沫,食欲减退。多方求医,概从肝气不舒论治,服药虽多,疗效甚微。次年产后复再生气,前症加重,食欲大减,稍有不慎,吐泻并作。2个月前开始,自觉阵阵“心窝内(剑突下)”寒冷如冰,逐渐自内向外蔓延至全身,此时胸中痞塞更甚,有似气绝,身不能动,但神志清楚,持续7〜8分钟,手足、全身渐渐转温。唯身暖后心悸更甚,脉搏达104次/分,静推高渗葡萄糖后可迅速好转,1日之中发作5〜6次。头目眩晕,惊恐难眠,有时梦交,食少,喜食咸味。月经40〜50天1至,行前额角交替掣痛,小腹坠胀绞痛,经血不畅,色暗淡,有少量瘀块,带下量多。有“慢性宫颈炎”、“菌痢”病史。大便溏薄,1日2〜3次,或2〜3日1次。面色淡黄,舌质淡,苔薄白,脉虚数。是病源于心脾气血不足,成于肝脾气郁血滞,首当理脾调肝治其标,后以补益气血扶其本。因月经来潮,腹痛量多,本应先用胶艾四物合圣愈汤,由于腹胀食少,恐其壅滞中焦,故先用连理汤加味理脾和中。

处方:

(1)泡参24g、炒白术10g、炮姜10g、茯苓15g、陈皮10g、黄连5g、谷芽30g、建曲18g、甘草3g。
(2)红参6g、黄芪24g、生地10g、川芎10g、当归10g、炒白芍12g、阿胶10g、艾叶3g。

二诊:服(1)方4剂,(2)方2剂,月经已净。中脘觉冷,日发2〜3次,睡眠好转,余症同前。治以理脾行气之四磨饮加味。

处方:

泡参15g、苏叶3g、半夏12g、槟榔12g、乌药10g、沉香10g、白豆蔻10g、厚朴花10g、小茴香10g。

三诊:服上方6剂,以上诸症基本消失,精神好转,食欲增加,但食后脘腹略胀,心悸,噫气,头昏痛,左半身麻木,双下肢冷,是郁结虽解,出现心脾血虚之象,故用炙甘草汤去阿胶加当归,益气养血,调和营卫善其后。

条目信息
1
摘自《古今名医临证金鉴·心悸怔忡卷》
2
本条ID:150913
免责声明
1
本站中医方剂内容为研究性资料,仅供专业人士参考,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、指导。
2
请不要依据本站信息自行用药,否则,责任自负。
3
可能有些药物如犀角,现在已经是国家保护动物,为了保持古方原样,未作更改替换,请自行甄别。
4
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。
Hidden
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
欢迎您,新朋友,感谢参与互动!
    暂无讨论,说说你的看法吧
个人中心
购物车
优惠劵
今日签到
私信列表
搜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