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医简介
丁光迪(1918〜),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,著名中医学家。心悸怔忡的症状易于认识,而引起此证的病情变化却很复杂。兹举血虚和气虚的两种心悸(包括心功能不全和心律失常的某些病情),简谈一些体会如下。
血虚心悸
血虚心悸,每见火风上逆的变化,如心悸而脉数,则数脉为火;心悸又骤发倏停,善行数变,是为风象,这是常见症状,但均为标证,其本在于心肾。因为心肾阴血亏虚,水不上济,形成阴虚阳亢,风火相煽,才致心悸怔忡。但这种火与风,亦不能完全看作气病,应该重视血分,水盛可以灭火,血旺则其风亦自熄,论证施治,应本这个主旨。
张景岳深悟此中枢机,尝谓“凡治怔忡惊恐者,虽有心脾肝肾之分,然阳统乎阴,心本乎肾,所以上不宁者,未有不由乎下;心气虚者,未有不因乎精”。对于这种证候,余常用阳病治阴,养血宁心方法,并拟定一个基本方,随症加减,用于心动过速、房颤等心悸,屡获疗效。
养血宁心汤组成:
方中熟地、当归、麦冬、枣仁、甘草养血滋阴,缓急宁心,并有纳气作用,是为主药;伍以远志、茯苓、太子参、合欢皮交通心肾,定志安神;半夏下气,而辛通阴药之滞;独活定风搜风,合诸阴药亦有养血熄风功用。方从三阴煎、定志丸出入,为滋水济火,以静制动方法。
随症加减:
如见心烦火旺者,加丹皮、玄参各10g,甚时亦可改用苦参10g,见效即止。
如见心悸胸闷为甚者·加川芎2〜5g,石菖蒲5g,宽胸解郁;如见肝胃不和,改用橘皮、橘叶各10g,理气和胃。
如见虚烦少寐者,加川芎5g,知母10g,枣仁再加5g,取酸枣仁汤之意。
如见胆怯心慌为甚者,加柏子仁10g,西洋参5g,另煎浓汤服;亦有为风象的,脉多见弦,则改加防风10g,认为防风治风,亦“能安神定志”。
心悸停止以后,其脉每见缓象或无力少神者,加炙黄芪10〜15g,五味子3g,益气敛肺。
例1朱某,男,33岁,中学教师。
心悸频发,已半年余,发时心虚悸动,神思恍惚,多恐惧感,头晕目花,恶心欲吐,不能平卧,卧则胸臆如塞,自感心跳欲从口中冲出。曾经休克多次。每发持续数小时至十余小时,最长者曾3天不止。心率每分钟达200次左右。中西药治疗欠效。
据述在大学读书时,曾因重感冒,突发心悸,数日不平,当时住院治疗拟诊心肌炎,但愈后平善。在工作劳累、情绪紧张时亦偶有心悸,但不介意。这次突然发作,半年余反复不止。心电图检査诊为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,但有时又诊为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。
诊时脉细数疾,不耐按,舌嫩红少苔,饮食尚可,但不能多,睡眠不安,面色白,两颧浮红。诊为血虚心悸,治以养血宁心法。
处方:
二诊:据述服药3剂后即困倦欲睡,得熟寐,醒后心悸已平,觉饥,吃红枣粥甚适,惟尚感神疲,脉细见缓象,舌润。胸臆已舒,颧红亦退。效议出入再进,原方去生地、半夏、橘皮叶,加炙黄芪15g,服5剂。此后心悸从未发作,用养血宁心汤去合欢皮、半夏,加炙黄芪、五味子,调理巩固。
例2周某,男,45岁,干部。
房颤1年余,反复发作。初发时心悸,惊慌,胸闷如噎,曾有昏厥。但以后自觉症状反而减轻,仅感胸中如热汤沸扬,心动不安,即为房颤发作,需得休息;有时工作紧要,亦勉能应付。经上海、无锡等地住院、门诊多方治疗,迄今未能平复。
诊时脉细数疾,至数摸不清楚,按之参伍不齐,舌净罩薄白苔,自感气短,时欲太息,眠食较差,惟尚能在外活动,但行动语言乏力,头轻脚重,易忘,有恐惧感。诊为血虚心悸,心肾交病。用养血宁心汤加川芎5g,5剂。
药后平善,回家又连续服用20剂,来函云房颤已止,要求调理巩固。
气虚心悸
气虚心悸的证候,心悸常兼气短,呼吸迫促,尤其不能登高,登高则胸闷,甚则出现心痛,畏寒喜暖,懒于动作,其脉多迟,间见结代,自感心跳一时停搏,或有噎塞感。脉迟为寒,心阳不振,所以畏寒喜暖;寒则血行凝滞,络脉拘急,所以胸闷心痛,这是一般解释。而这里的心悸气促,脉迟见结代,已是宗气外泄,气虚则血行亦涩。而这种气短,一方面是心气大损,同时又与肺肾有关系,因为肺生气,肺朝百脉,心病则肺失血气的煦濡,则见少气短气;而肾为气之根,精之主,心病不能下交于肾,阴精元气亦不能上承于心。正如张景岳对怔忡之因所说:“阴虚于下,则宗气无根,而气不归原,所以在上则浮撼于胸臆,在下则振动于脐旁。”这种心悸,损伤在心,而肺肾亦病。尝拟益气复脉汤一方,用治左心功能不全,心律失常的心动过缓、早搏等,取得可喜疗效。
益气复脉汤组成:
本方从炙甘草汤、生脉散、当归补血汤、定志丸化裁。炙甘草汤甘润辛润,补虚复脉;生脉散酸甘合化,保元气,滋化源;当归补血汤甘温辛润,益气生血;定志丸交通上下,宁心止悸,合而用之,能够益气宁心,养血复脉。随症加减:
如舌质欠津润,或泛红,或夏月天气暑热,以西洋参10g、换红参,并去川芎、生姜,着意保护气阴。
如形寒气怯,加桂枝5〜10g;兼见食欲不振,大便无力者,再加炮姜3〜5g。
如胸闷隐痛,舌有紫气者,为气虚血瘀,加重川芎至10g,伍以赤芍,或以红花、桃仁泥各10g,与芎芍交替用。如过用辛香温开,见舌燥心烦者,改用丹皮、丹参各10g。胸痛时作,再加降香10g。
脉迟结代尚少改善者,再加炙甘草5g,干姜5g,甚时可加制附子5〜10g,加强甘温益气复脉之力。
如早搏频繁者,加独活10g。
胃纳可,但动则气短不续者,加熟地、枸杞子各10〜15g。
例3陈某,男,60岁,干部。
平时血压偏高,血脂高,心动过速呈阵发性,已5年,诊为“冠心病”。于1987年2月,突然心脏后壁、下壁心肌梗死,经抢救好转,住院治疗4月余,病势稍定,但左心功能不全Ⅰ°,血压偏低,最低时只有8.0/5.3kPa。房性、室性早搏较频,并见短阵交界性心动过速,缺血缺氧症状明显。自感主悸慌乱,有恐惧感,间有胸闷隐痛,气短懒言,不能多动,起立头晕飘浮,两脚无力,欲得扶持,行动迟缓稍适,下午脚肿,饮食尚可,但睡眠不安。要求中药治疗。
脉细而迟(40〜52次/分),结代脉并见,舌质淡嫩,有紫气紫斑,面色萎悴。诊为心悸。病由心脏损伤,神不守舍而起,但肺肝肾俱虚,本元先衰,而且气虚血行亦涩,脉道不利,形成标本虚实错杂的病情。治宜益气宁心,养血复脉为法。方用益气复脉汤。
二诊:服药5剂后,自感甚适,连续服用2周,心悸好转,心慌恐惧感几平,早搏亦明显减少,胸痛已无,仅在天气阴晦时稍感胸闷,睡眠亦好。效议再进,原方减西洋参5g,去降香,加太子参15g,熟地10g。
三诊:上药继服2周,心悸又有改善,并得熟寐,气力增强,精神亦振,已能独自活动,朝晚在院中散步。脉尚细,但已有力有神,见滑象,脉搏增至63次/分,歇止减少,舌色、面色均有光华,惟大便较难解。原方去川芎、赤芍,加丹参15g,红花10g,麻子仁10g。
续服2周。复査:二维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心室顺应性减退。24小时心电图诊断:窦性心律;偶发房早;部分T波改变。血压增至14.6/9.3kPa。较2个月前检查均有改善。
此后减轻麦冬、黄芪用量,去独活、麻子仁,加甘杞子10g,间用炒党参20g、代西洋参;川芎、赤芍与丹参、红花交替应用。如此调理2月余,自觉症状全部平复。乃处膏滋方调理巩固,至今平善,行动自如,仅登高时尚感气短。
对心悸辨证,首先须分别病情的邪正虚实。本例病由心脏损伤,神不守舍引起,显而易见气火僭逆,上迫于心致悸,故不用重镇降逆药。因心肺阳气均不足,不能过用阴柔养血药或香燥温通药。养血养心是需要的,但阴柔之物,不利阳运;辛香温通虽亦常用,但此时气虚阳微,辛香走窜多用,更伤正气。故必须分析药物与病情的恰当关系,不能大意用药。此例主要应用益气方法,辛苦与酸甘相参,和润平稳,以改善心肺功能;在益气养血中,注意心痹络瘀,虚中挟实,兼以理气通络,而不蛮补;在用药上全面安排补泻通涩的适当配伍,故数年顽疾得以蠲除。
心悸治心,这是突出主证,较易理解,但同时要治肺,进一步还要治肾,调整心脾肺肾的生化方面,才臻全面。
(丁国华 整理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