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医简介
彭履祥(1909〜1982),原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。甲状腺机能亢进症主要表现为:甲状腺肿大,心悸气短,易汗,烦躁,多食易消,体重下降等症。金、元以前多散见于“消中”、“食亦”、“肉瘿”、“气瘿”等篇中。明·李梃在《医学入门》中所论及之“瘿气”证候与“甲亢”酷肖不贰:“瘿气,今之所谓瘿囊者是也,由忧恚所生。忧虑伤心,心阴虚损,证见心悸,失眠,多汗,舌光红。七情不遂,则肝郁不达,郁久化火化风,证见心情急躁,眼球突出,面颊升火,脉弦,震颤。肝火旺盛,灼伤胃阴,阴伤则热,热则消谷善饥。若肝旺犯脾,脾失运化,症为大便溏泄,消瘦疲乏。”指出病机在于肝郁化火,伤及心脾胃阴。明、清以降,诸医家多宗是说,认证肝郁痰结,火灼阴伤,立法以疏肝理气为主,软坚散结,化痰祛瘀为辅,遣方用药多从心、肝、脾、胃入手。诚然,瘿气之疾,多由情志怫郁,痰气互结,郁而化火,燔灼阴津而呈阴虚火旺征象,且心、肝、脾、胃阴津耗损之证习见,但心肺阴伤证之客观存在,亦不容忽视。
瘿气之病,总由情志怫郁,肝郁化火而发。木火横逆,中土阳伤,胃火亢盛,邪热杀谷,故多食易饥;阴伤难运,津精不得化生,壮火徒烁机体,致形消体瘦;心阴不足,邪火独亢,故心悸、失眠、多梦、易汗、烦躁、尿赤、舌红、脉数等症迭现;肝阴受损,筋失濡润,则手颤而目突;木火刑金,肺阴受戕,症见短气、声嘶、乏力。总之,肝木横逆,郁而化火,恙及上焦心肺,必现心悸、气短、神疲乏力诸象;累及中焦脾胃,则消谷善饥,形体消瘦复见。故临证施治,清肝疏郁是属自然,心肺之阴亦当速顾。
百合地黄汤乃《金匮要略》为百合病而设,治心肺阴伤,百脉失调之证。转治瘿气,取决于病机相同,属异病同治之列,况百合病的五个主要体征,即汗出、口苦、头痛、舌红、脉数等症,在瘿气病中亦为常见。再则,方中百合味甘性平微寒,清润泄降。《本草正义》谓:“虽云甘平,然古今主治,皆以清热泄降为义。”使金气清肃,木火受抑,则逆上之势可望得平;燥土得润,热却胃和,则营卫生化有源。生地黄甘寒,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称其:入心肝脾肺四经。戴元礼云:“阴微阳盛,相火炽强,来乘阴位,日渐煎蒸,阴虚火旺之证宜生地黄以滋阴退阳。”知母苦寒,能“清肺胃之热,则津液不耗而阴自潜滋”。《重庆堂随笔》三味合用,清肺金而抑肝木,养阴津而泄诸热,用治瘿气,颇为合拍。应当注意的是:瘿气之于百合病“心肺阴虚”虽一,但证情浅深、有无兼夹为患则各异。百合病多得之热病之后,余热扰于心肺,血脉失调所致,其势较轻;瘿气则“其源由肝,其证属五脏”(《类证治裁》),受累脏器较多,且病势较深,况阴虚火旺之外,尚多肝郁气滞、痰瘀交阻兼夹。临证之时更须随症配伍疏肝理气、化痰祛瘀、软坚散结之品。具体运用:口渴、失眠加花粉、牡蛎;烦躁甚者,加鸡子黄;热郁尿赤加滑石;阴虚较甚可加沙参、麦冬、元参等;痰凝结肿,加贝母、元参、昆布、海藻以化痰软坚;气滞加柴胡、枳壳;血脉瘀阻加桃仁、红花、郁金诸味。加减化裁,当谨守病机,切忌随意,倘若汗出而择黄芪、桂枝固表和营等物,清火率用川连、栀子苦寒直折之品,必欲敛汗反致大泄不止,冀清火而化燥损阴愈甚,非但未应,反生变端种种。
例1吕某,女,47岁,干部。1978年3月10日初诊。
心悸心累,动则增剧已近5年,急躁易怒,阵发低烧,汗多,常湿衣被,善食易饥,甚至日进8餐,形体消瘦,气短乏力,稍事动作后尤甚。双眼渐突,闭目不佳。甲状腺轻度肿大,质软而无结节,扪之有震颤感,可闻及血管杂音,双手平伸震颤明显,基础代谢率+82%,甲状腺吸碘功能试验6小时后70%以上,诊断为“甲亢”。患者大便稍硬,小便黄赤,舌质红、苔薄白,脉细数无力。证属肝胃阴伤,上干心肺。
处方:
上方服2剂后,心悸心累,汗出低热诸症有所减轻。守方月余后,病情稳步好转。
5月18日作基础代谢率试验,降至+37%,后因缺百合、生地、知母而易疏肝理气,软坚散结之品,时见病情反复,基础代谢率一度升为+47%。
6月中旬起守初诊方月余后,心悸、心累缓解,低烧未作,汗出减少,余症复又显著好转,复査基础代谢率及吸碘功能试验均已基本正常。
例2张某,女,36岁,工人。1979年12月14日初诊。
3年前因食欲亢进,消瘦乏力,甲状腺吸碘功能试验高峰前移,基础代谢率试验阳性(+66%),诊断为“甲亢”。刻诊:心悸易惊,夜热盗汗,头昏时痛,烦躁易怒,能食善饥,体重降至48kg,神疲短气,渴喜热饮,舌红有瘀斑,苔薄黄细腻,脉沉细弦数。证属肝郁血瘀,心肺阴伤。
处方:
上方守服70余剂后,精神好转,睡眠亦佳,气短乏力,心悸头眩已不再作,饥饿感已不明显,体重增至54kg。1980年7月复査基础代谢率及吸碘功能试验,均已恢复正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