虚实夹杂难循一法,温凉补泻随证以施

名医简介

何梦瑶(1693〜1764),字报之,号西池,清代医家惊。

遇事而惊者,由于外也;因病而惊者,动于中也。心为热所乘,则动而惊。而属之肝胆者,以肝主动,而胆虚则善惊也(胆小及胆大而虚者,皆善惊,由血液不足也。血液者,水也。水主静,水足则静而不易动,故不惊)。心肝赖血以养,血虚则心之神无所依,肝之魂亦不藏,五脏之热皆得乘心而致惊。经谓阳明病者,恶人与火(胃热则恶人之扰与火之热,不得安静清凉也),闻木音则惕然而惊(木生火而主动故也),举阳明可概其余矣。内火之惊,脉多浮数,外事之惊,脉多浮动,动脉如豆,摇摇不定是也,黄连安神丸。惊则气上,以重坠之药镇其浮越(丹砂、龙骨之类)。由于火盛血虚者,甘寒滋润之剂以泻心补血。惊则心神出而舍空,液人成痰,拒其神不得归,而惊不能已,十味温胆汤、养心汤、寿星丸、控涎丹加辰砂、远志。惊由于火,而致火多端:有五饮停蓄,郁成火者,五饮汤丸;有湿郁成热者,羌活胜湿汤;因寒而郁成热者,散寒火自退。热郁有痰,寒水石散;气郁有痰,加味四七汤。睡卧不安,时时惊觉者,温胆汤加枣仁、莲肉,以金银同煎,吞十四友丸,或镇心丹、远志丸。惊者平之,子和谓:平乃平常之义,如闻响而惊者,常击物作响,使习闻如平常,则不惊矣。

悸(即怔忡)悸者,心筑筑惕惕然动而不安也(俗名心跳)。一由血虚,血虚则不能养心,心气常动,幸无火热相乘,故不至于惊而但悸也。若血不虚而动者,则为心火盛(亦有肾火上冲者),火主动也,幸血不虚,故但动而不惊。此惊与悸之别也。一由于停饮,水停心下,心火为水所逼,不能下达而上浮,故动而不安也(必有气喘之症)。肾水上泛凌心,义亦如之而治有异(饮食所停之水,宜疏导;肾阴上泛之水,宜益火)。但思虑即动者,属血虚;时作时止者,痰因火动。

有失志之人,由所求不遂,或过误自咎,恨叹不已,独语书空,则心不息不安,时常劳动而怔忡作矣,温胆汤去竹茹,加人参、柏子仁各一钱,下定志丸,仍佐以酒调辰砂、妙香散。有痞塞不思饮食,心中常有所歉,爱处暗地,或倚门后,见人则惊避,似失志状,心常跳动,此为卑慄之病,以气血不足也,人参养荣汤。饮食少者,嘉禾散加当归、黄芪各一钱。

恐者,心有所怯也,盖心气虚使然。而属之肾者,恐则气下,故属肾也,经曰:精气并于肾(气本亲上,今因虚而下,与精血并居肾部),则恐是也。又属之肝胆者,以肝胆之气旺则上升,虚则下降,今恐而气下,是肝胆之气不足也。故勇者谓之胆壮,怯者谓之胆小。

惊由血虚,恐因气怯,此大概也。恐亦有由血虚者,热伤肾阴,水涸血虚,复为火所扰,则志昏惑而不定,不定则不静,故恐。恐亦心之动也,故孟子言不动心,以无惧为训。惊恐常相因,恐则惊矣,惊则恐矣。

惊则安其神,恐则定其志。心之神下交,则肾有所主而志定,即坎中之一阳也;肾之精上奉,则心有所滋而神安,即离中之一阴也。丹溪治周本心病,恐如人将捕之,夜卧不安,口干,饮食不知味,以参术当归为君,陈皮为佐,盐炒黄柏、炙玄参各少许,煎服,月余而安。故用柏,立引之入肾,以补之。人参散、茯神散、补胆防风汤,皆治胆虚。

五饮汤:

旋覆花、人参、陈皮(去白)、枳实、白术、茯苓、厚朴(制)、半夏(制)、泽泻、猪苓、前胡、桂心、白芍药、炙甘草。

以上各等分。上每一两分四服。姜十片,水二盏,煎七分去滓,温服无时。

镇心丹:

熟地黄、生地黄、山药、天冬、麦冬(去心)、柏子仁、茯神各四两(一方七两),辰砂(另研为衣)、桔梗(炒)各三两,远志(去心,甘草煮三四沸)七两,石菖蒲(节密者)十六两,当归(去芦)六两,龙骨一两。

上为细末,炼蜜为丸如梧子大,每服三四十丸,空心米饮吞下,温酒亦得,渐加至五十丸,宜常服。

定志丸:

人参一两五钱,菖蒲、远志、茯苓、茯神各一两,朱砂一钱,白术、麦冬各五钱。

蜜丸。

茯神散:

茯神一两,远志、防风、细辛、白术、前胡、人参、桂心、熟地黄、甘菊花各七钱半,枳壳半两。

上为末,每服三钱,水一盏,姜三片,煎七分,温服。

补胆防风汤:

防风一钱,人参七分,细辛、芎莽、甘草、茯苓、独活、前胡各八分。

上为粗末,每服四六钱、水一盏半,枣二枚,煎八分。食前服。

(《医碥》)

条目信息
1
摘自《古今名医临证金鉴·心悸怔忡卷》
2
本条ID:150863
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
    暂无讨论,说说你的看法吧
个人中心
购物车
优惠劵
今日签到
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
搜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