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医简介
朱进忠(1933〜),山西省中医研究院主任医师。心悸求仲景 不可但治心
心悸并非仅发于心,正如咳嗽发于肺,而五脏六腑亦有之,故仲景治心悸有“心下悸者,半夏麻黄丸主之”;“虚劳不足,汗出而闷,脉结,悸”,用炙甘草汤;“叉手自冒心,心下悸,欲得按者”用桂枝甘草汤;“脐下悸者,欲作奔豚”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;“心中悸而烦”用小建中汤;“心下悸,头眩,身瞤动,振振欲擗地”用真武汤;“往来寒热,胸胁苦满……心下悸,小便不利”用小柴胡汤去黄芩加茯苓等。
近人治心律失常又多宗瘀血论治,殊不知瘀血者虽有不少,然因疏忽五脏六腑皆可令人悸之意,致使冠心病心律失常久久不效者大有人在。
例1于某,女,42岁,某院心血管病医生。
患冠心病,期前收缩,心房纤颤反复发作2年多,先用西药治之不效,继用中药活血之剂、瓜蒌薤白汤加减方治疗仍无功。临证察其脉弦滑而结代,舌苔薄白,心前区憋闷隐痛,头晕,口干。思之,胸胁属肝之所主,弦脉者亦肝也。滑脉者痰也,结脉者虽有因虚而致者,然实者亦不少。此与郁证之相参者,乃郁证之所为耳。因拟小柴胡汤加味:
服药5剂后,诸症俱减,后某医建议其用逍遥散加味服之,5剂后,诸症又剧,再予原小柴胡汤加味,后果愈。
此后用此方治疗冠心病心含纤颤:其不效者日多,细审之,多因气血之不分耳。
例2郝某,37岁。
患冠心病,心房纤颤,左束支传导阻滞1年多,前用西、中药治之不效,某医用小柴胡汤治之仍无功。细审其症,见心悸,心前区憋闷,隐隐作痛,头晕心烦,脉弦细而涩。思之,弦细之脉乃肝郁在血分之故耳,因拟逍遥散加味。
处方:
服药7剂,诸症大减5继服3个月而愈。那么可不可以应用这一原则治疗其他疾病引起的心律失常呢?
例3似某,男,42岁。
5个月以前,突然心悸不止,心跳似有暂停感,某院诊为心肌炎,室性期前收缩,偶发心房纤颤,住院治疗3个月余不效,后改请中医治疗,住院治疗5个多月仍无效。细审其症,见心前区憋闷,隐隐作痛,心悸心烦,头晕头胀,舌苔薄白,脉沉弦而结,偶见促象。询其发病之因,云:长期生气之后又外感风寒引发。思之,乃肝郁血虚所致耳。
处方:
服药4剂,诸症好转,继服30剂而愈。某医云:老师何用薄荷至10g,丹参15g,逍遥散原方薄荷仅微量为佐,本方却用其为主药耳?答曰:逍遥散之用薄荷之量其微在于佐柴胡之疏肝,本方则为兼与解表,至于丹参,因其凉血活血兼有安神之功耳,用于脉弦而促者多效,故加用之以促其效得彰耳。
例4郭某,男,25岁。
患病毒性心肌炎,频发室性期前收缩2年多,已前后住院2年,中西药治之始终不见其效。审其症,见心前区憋闷疼痛,有时刺痛,胸闷心烦,纳呆食减,失眠多梦,舌苔薄白,脉弦滑结代。综其脉症,诊为痰郁气结,治以舒肝理气,化痰清热。
处方:
服药10剂,诸症俱减,继以上方治疗3月而愈。
其后由于思想僵化,曾有一个阶段凡见心肌炎、冠心病之心律失常者多用小柴胡汤、逍遥散、奔豚汤等治之,取效者虽不少,然不效者亦时有所见。
例5葛某,男,30岁。
心悸时轻时重1年多,某院诊为病毒性心肌炎,心房纤颤,在某院住院7个多月效果不著,后请某医以炙甘草汤加减治之,2个多月后,其症如初。遂邀诊治,初用小柴胡汤,后用逍遥散、奔豚汤均不效。细审其症,脉促而细,舌红苔净,心悸以心下为甚,顿悟,云:此乃肾虚水饮上冲之候也。仲景云:“水在肾,心下悸”,急予十味地黄汤加减:
服药6剂,心悸之状霍然消失,1月之后反复检査心电图均无异常。
结促需分明 兼脉必记清
期前收缩,医者多以炙甘草汤治之,取效者虽有所见,然不效者亦不少,久久未得其解,及至细读仲景之文,又复验于临床,促结之脉多混淆不清所致。
例6席某,女,35岁。
风湿性心脏病,二尖瓣狭窄,在某院手术后,3年以来,心力衰竭一直不能控制。浮肿,腹水,尿少,心悸气短,呼吸极度困难,紫绀,头晕头痛,不能平卧,舌苔少,质红而稍黯。细察其脉数近疾,且不断地发生间歇,四肢厥冷。百思未得其治法,乃邀某医会诊。医云:此心肾阴虚之证,处予生地、麦冬、玉竹、花粉、元参、五味子等,服药1小时,气短加剧,呈短气不足以息状,且神色慌张,时见神迷,其病剧,急邀先师李翰卿先生诊视,云:脉细而促,心悸气短,浮肿肢厥,乃心肾阳虚,水饮上冲凌其心肺耳,治宜真武汤补心肾之阳,化饮降冲,然其舌红无苔,且见口渴之阴虚证见,不可过用温阳利水,以防阳来复而阴绝。
处方:
余察其方,见其病重药轻,颇有难色,云:老师,今日予几剂较妥?曰:服1剂,再观其效果。不得已,亲自煎伺其药,服药1煎后,不料气短之状竟大见缓和,当夜服第2煎,至后半夜竟稍得平卧,排尿数次,睡眠达5个小时,审其脉促之状稍缓,查心电图心房纤颤亦有改善耳。
例7赵某,女,35岁。
患风湿性关节炎,病毒性心肌炎,心房纤颤6个多月,在某医院住院5个多月不效。细察其服用药物,除西药外,中药有炙甘草汤、生脉散、加减复脉汤等。细审其症,除全身关节肌肉疼痛外,并见心悸胸满,舌苔白,脉促或时促结并见,细察且时有紧脉相兼,背部时有畏寒感。综合脉症,诊为心阳不足,寒湿外客,予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:
服药10剂,身痛消失,脉由130次/分减为90次/分,且很少见间歇脉。又服药15剂,心悸又剧,且胸痛胸闷,疲乏无力,时而汗出,再细审其脉洪大,数促并见,舌质稍红。因思岁见庚午,庚者燥金客运,司天火气,火金并见,颇有暑意,暑邪外客,气阴俱伤,脉洪大,用东垣清暑益气汤试用10剂余,诸症消失,果愈。
例8潘某,男,38岁。
头晕心悸,麻木,时轻时重1年多,1个多月来日渐加重,某院诊为窦性心动过缓,频发性室性期前收缩。反复应用西药和中药炙甘草汤加减治疗不效。细察其症,头晕恶心,气短心悸,心前区刺痛,呼气时胸中有空虚感,疲乏无力,失眠多梦,舌苔薄白,脉弦滑而结。综合脉症,诊为心阳不足,痰郁气结,拟用温阳散结,宽胸化痰。
处方:
服药6剂,心前区疼痛、心悸等症消失,头晕、麻木,气短好转。査其脉缓,思之,缓脉者脾脉也,乃拟黄芪建中汤加减以助其脾,连服10剂,诸症消失,心电图正常。
例9张某,男,68岁。
冠心病、心房纤颤10年多,医予西药及中药活血、通阳诸方丸、汤剂治之不效。其症见胸满胸痛,心悸心烦,腹满胁痛,疲乏无力,四肢憋胀,头晕脑胀,舌苔白,脉沉缓而结涩时见。综合脉症,诊为气血俱虚为本,气滞血瘀、湿郁不化为标。
处方:
服药3剂,诸症好转,又连续服药3个多月,诸症消失,心电图正常,愈。某医云:何不用逍遥散?答曰:病已十余载,且年高体衰,脉虽沉而兼缓,正虚邪实,故予此方耳。
奔豚夹心悸 尤为常见证
奔豚一证,在我国的早期医著中即有详细记载,近人多云,奔豚气与奔豚不同,至于如何应用于近代临床多含混不清。每于临床之余,细思心律失常之脉症,恒多与奔豚相合拍,至于合并肝脾肿大者,亦合中医之积聚证,试用于临床果然疗效大增。
例10郑某,男,65岁。
高血压病19年,高血压性心脏病2年多,医予西药及中药平肝潜阳,滋阴降火之品,不但头晕不减,血压不降,反而出现一股热气从腹上冲,冲至胸则心烦、心悸、恐怖,至咽喉则呼吸困难,至头则头热汗出,汗出后即突然面色苍白,四肢厥冷,40分钟以后自动消失,每日发作1〜3次不等。心电图示:ST段下降,T波倒置,右束支Ⅰ度传导阻滞,并曾有1次出现Ⅰ度传导阻滞。细审其舌质淡白而润,脉见弦涩不调,诊为心阳不振,肾水凌心,予温阳化水降冲。
处方:
服药2剂,诸症即减,10剂诸症大部分消失。
例11赵某,男,成人。
阵发性心动过速15年,医予西药及中药养心安神、活血通阳等久治不效。细审其症,除心悸阵阵发作,1日3〜4次外,并见腰膂酸痛,舌质淡,苔薄白,脉沉细弦而尺大涩。综其脉症,诊为肾阳不足,心阳虚衰,水气上冲之奔豚证。方拟:
服药4剂,4日内仅发病1次,又服30剂愈。
例12朱某,女,成人。
子宫功能性出血,美尼尔氏综合征,风湿性心脏病,二尖瓣狭窄与闭锁不全,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20年余,慢性胃炎30年余,缺铁性贫血5年,脾大待査8年。长期以来,经常头痛头晕,失眠健忘,胃脘疼痛,身痛腰痛,心悸气短,疲乏无力,浮肿尿少,纳呆食减,行动困难,稍受精神刺激或稍感劳累时,即感到腹部悸动,逆气上冲,冲到胸即心悸汗出,面色苍白,肢厥脉微,血压下降而突然神志不清,近半年来尤为严重,几乎每日发作1次,每次发作均需抢救才能脱险,虽在北京、太原等多个医院长期住院治疗,一直不见缓解。审其面色㿠白无华,消瘦神疲,翻身亦感困难,手心热而肢反冷,舌质淡、苔薄白,脉沉细弦,时见结象。综合脉症,诊为阴阳气血俱虚,中气不足,肾水上犯之奔豚证。拟用益气养血,温中降逆,十四味建中汤加减:
服药7剂,诸症均减,又进30剂,逆气上冲消失,胃脘疼痛大减,精神、食欲增加,开始下地活动。后以本方与定坤丹配合治疗1年,除月经仍不正常外,余症全部消失。
心悸要定位脏腑才能明
心悸之证,仲景在《伤寒论》、《金匮要略》中列述有心中悸、心下悸、脐下悸、心动悸等,并认为心动悸为心之阴阳俱虚,心下悸为水停中焦,脐下悸为肾水上冲,心中悸为脾胃虚寒、气血不足的病位指征。庞安时《伤寒总病论》列述有“诸动气在心腹上下左右不可发汗”,并列有不同方药以治动气在不同部位之病证,然因很多医家认为此乃神经官能症不予重视,致使疗效一直较差。察之临床,诸多心律失常者,常有自感动悸,其有在心下、心中、脐下、心前区等部位的不同,按照仲景之辨证,心中者建中法,心前区者用疏肝法,脐下者用温补肾气法,心下悸者用温阳利水法,多见奇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