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医简介
钟一棠(1915〜),宁波市中医院主任医师。脾喜刚燥,宜升则健,胃喜柔润,宜降则和,治疗上应顺其阴阳升降之性。因临床所见胃脘痛患者以虚证为常见,治疗上以补虚为主,甘温益气以健脾,甘凉滋润以养胃,并少佐辛散助运之品。若实证则祛邪以安胃,视其病邪之性质而分别治之。如痰湿宜燥湿化痰,兼瘀当活血通络,挟食滞治以消导,气郁者疏之理之,黑便者或益气摄血,或宁络止血。
中虚气滞证:治用温补脾胃法,黄连建中汤加减治之。若胀滞不舒明显者,去黄芪加广木香、枳壳、陈皮;久病脾虚及肾,腰膝冷痛、五更泄泻者加党参、肉苁蓉、补骨脂;纳呆脘胀者酌加六曲、山楂、炒谷麦芽、鸡内金等助运之品。
肝胃不和证:治用疏肝和胃法,四逆散加味治之。脘腹冷痛加乌药、沉香;挟瘀加丹参、红花、延胡索;若肝郁化热犯胃,胃脘灼痛,泛酸嘈杂,口苦,加丹皮、寒水石;舌红少苔者去柴胡;胃阴未伤者,柴胡少量用之,取“火郁发之”之义;胃失和降,呕恶嗳气者,加姜半夏、旋覆花、代赭石等。
饮食积滞证:治用消食导滞法,枳实导滞丸加味治之。夏季挟暑湿者加藿香、川朴、佩兰;便秘而体实者用生川军通腑祛浊;便下秽臭或便秘而体弱者改制川军;或以消食导滞药冲服枳实导滞丸5g,共取和胃祛滞之功。
胃阴不足证:治用养阴和胃法,养胃汤加味治之(自拟方):
兼有便稀乏力,面色㿠白等脾虚证者加茯苓、山药、扁豆,使健脾不伤阴,养胃不助湿;年老体弱,头晕目眩,腰痠者加枸杞子、何首乌以补元阴。
由于临床所见胃脘痛患者,病位上涉及脏腑诸多,病理上有虚实寒热等不同变化,且往往虚实挟杂,寒热错综出现,故不能机械地套用分型,应根据临床证候的变化,辨证施治,抓住寒热虚实这一关键,遣方用药,才能提高疗效。
治疗用药应注意以下几点:
1.多用甘润调养,慎避燥烈之品。临床所见胃脘痛者,历经岁月,病久多见虚象,不能偏执“诸痛不可补气”。若属虚痛,仍需补之。且胃病久,受纳运化功能受损,气血来源不足,反过来也影响脾胃功能恢复;而治痛多用辛燥破气,或苦寒伤阳之品,当此之时,若仍囿于“理气止痛”,则有犯“虚虚”之戒,常须以调补脾胃为主,佐以辛散助运之品;对胃脘隐痛兼胀满,纳谷不香,唇舌偏红苔少者,常以自拟养胃汤治之,并选六曲、谷麦芽、鸡内金以佐助之,酌加陈皮、延胡索等行气之品,每能缓以见功,燥烈开破之品则宜慎用之。以脾虚失运是病变的关键,纯以理气开破,势必是愈消愈胀,且有耗散中气,化燥伤阴,致变证丛生之弊。
2.注重整体观念,用药须兼顾标本。胃脘痛虽然多见于局部的病变,但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,各脏腑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,胃主受纳,饮食之邪固然可以伤胃,但劳役过度,思虑太过,肝郁不舒,气血亏虚,命门火衰皆可影响之,就是失眠患者临床亦可常见胃脘部胀痛不舒的症状。因此,应以整体观为指导,详细了解病史,力求找出其致病原因,抑或是其他脏腑的病变影响及胃,还是胃的病变影响了其他脏腑,审因论治,多能收到良好效果。常见中年患者,自述胃脘隐痛胀满,纳谷不香,大便稀薄,而夜则辗转翻侧,难以入睡,当此之时,如仅以温中健脾之法,往往难收其效,如选加夜交藤、生牡蛎、炒枣仁,温中安神并举,每能获效。又如气血亏虚者,养血益气佐理气和胃,再如肾阳不足,阳明胃土失煦者,以温肾暖土等,但不论何证,方中多用白芍20〜30g,元胡15〜30g,治标以止痛,标本兼顾,以及其他兼证的治疗,见效尤速。
3.注意饮食宜忌,坚持药养结合。有的病人担心食物与药物相抵触,盲目忌口,久之使体内营养不足,体质下降,所以特别嘱久病患者适当食用蛋、鱼、肉类食物,尤其提倡食鱼,以其易于消化吸收而无伤胃之弊。但须忌酒、辣味等刺激性食物,有渣之品需去渣食之。对胃纳差者,嘱服药一汁即可,以免过量反伤胃,并保持心情舒畅,睡眠时间充足,药养结合,以利于疾病早日治愈。
(龚艰奋 整理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