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医简介
魏长春(1898〜1985),原浙江省中医院主任医师,临床家。气化失调
胃病初起,气化失司,运化失调,症见胃脘饱闷,嘈杂不舒,偶有短暂胃痛或噫气泛酸,食欲不佳,晨起口苦,舌苔薄白,脉平和或稍弦。宜用轻剂宣通,忌用补涩恋邪。常用下列三方治疗。
1.瓜蒌薤白半夏汤合二陈汤:本方具有通阳宣气,和中降逆的功用。其中瓜蒌按习惯用瓜蒌皮仁,如夹有风寒则加苏叶、防风,夹暑则加香薷、藿香;夹湿则加青木香、佩兰、厚朴。若夹有燥火,则加焦山栀、淡竹茹;若兼湿困气滞,则合平胃散;若兼有胃热,则加蒲公英、胡黄连;若兼有胃寒则加桂枝、吴萸;若夹停滞则合保和丸。
2.五花芍草汤:本方系自拟方。方用
主治体虚气郁肝胃失调证。具有芳香行气,解郁醒胃,缓急止痛的功用。
3.加减连朴饮:由黄连、厚朴、菖蒲、姜半夏、豆卷、炒山栀、天仙藤、陈皮组成,主治湿热中阻,升降失常。
功能受损
胃病初起失治,病情加重,或病愈后复发,功能受损,升降失司,运化无力,气血阻滞,其病情较气化失调为重。症见胃脘定时疼痛,痛引及背,经常发作,或得食稍安,或食后胀痛尤甚,食欲不佳,嗳气泛酸,吞腐频作,夜寐欠安,脉沉弦,舌苔薄白。若胃中有热,则自觉胃脘灼热,大便干结,心烦咽干口苦,舌红苔黄,脉弦数。若胃气下陷,则兼有气短懒言,食后腹胀,心下痞闷,大便溏薄。舌淡胖嫩,苔白滑或微黄,脉缓无力。治宜标本兼治,疏补并进。其中气滞宜疏肝理气,温胃止痛;燥热宜清胃润燥,和中止痛;气陷宜补中益气,升清降浊。常用处方有:
1.丹参良附小金瓜散:本方由《医宗金鉴》丹参饮、《良方集腋》良附丸及天津中医院验方小金瓜散加味而成。方用:
具有疏肝理气、温胃止痛、消食的功用,适用于胃脘痛之属气滞者。若腹胀者加厚朴、地蝼蛄;便闭者加火麻仁;若阳虚体寒可加半硫丸;若脘痛阵发呈痉挛状加九香虫、八月札;若脘痛甚剧加金铃子、延胡索;个别泛酸多者,可酌加海螵蛸、浙贝母;若气滞血瘀而有间断小量出血者,可加蒲黄、五灵脂、侧柏炭、山茶花、玫瑰花,以消瘀止血止痛。
2.加减乌梅安胃丸:本方从仲景《伤寒论》方化裁而来。方用:
本方乃酸苦甘辛合用,刚柔寒温协调之平治之剂,具有理肝和胃、敛酸降逆的功效。适用于胃功能受损的患者,对萎缩性胃炎,胃酸缺乏者最为适宜。
3.蒲乳清胃汤:具有清胃润燥和中止痛的功用。本方由蒲公英、羊乳参、无花果、白芍、玄参、炙甘草、生地、陈皮、竹茹、黄芩组成。适用于燥热者。燥热兼便秘者可加大黄或更衣丸;兼肝郁化热,口苦烦躁者加丹皮、决明子、钩藤,或胡黄连、胆草;若胃热而兼有呕血或黑便干燥者,可先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清胃降火,凉血止血。
4.乌梅安胃丸合良附丸蜜剂:本方即乌梅安胃丸30g,良附丸15g,捣碎加白蜜60g,用滚开水泡后热服,具有良好的止痛作用。适用于气滞胃脘剧痛不止者,亦可用于蛔厥。
5.吴萸理中汤:本方为《伤寒论》理中汤、吴茱萸汤之合方,具有温补中气,升提陷阳的功效,适用于气陷偏于中寒的患者。
6.李时珍升葛补中汤合刘河间清震汤:本方用升麻、葛根、白芍、炙甘草、西党参、苍术、茯苓、柴胡、黄芪、荷叶,具有补气举陷,和中化湿的功效,适用于气陷偏于中虚的患者。
器质病变
胃病反复发作,迁延日久,胃部发生明显器质性病变,人体气血阴阳受到损害。症见脘部胀痛,不易缓解,恶心呕吐,剧烈频繁,食量稀少或食入即吐,面黄形瘦,四肢乏力,精神困倦,或兼有呕血便血,或兼有反胃噎膈。其中虚寒证,症见脘痛喜按,喜热,脉沉微或弦细,舌淡红胖大,边有齿痕,或有横裂纹,苔白滞厚腻。虚热证,症见形体消瘦,脘痛持续,胃中嘈杂灼热,大便干燥或秘结,夜寐不安,烦躁易怒,颧赤,舌红或中有裂纹或光滑无苔,脉弦细或弦滑。血瘀癥瘕证,症见脘痛如刺,痛处固定不移,或可触及肿块,拒按,舌紫黯或有瘀斑,或有呕血,便血,形瘦肤干,纳钝或反胃噎膈,便闭,脉涩。
本类治法以补虚扶正为主,或佐以降逆止血,或佐以温中行气,或佐以清热润下,或佐以祛瘀通络。
胃病并发消化道出血,中医文献多在呕血、便血中论治。二症均有轻重缓急寒热虚实之别。一般实热证出血来势急骤,先有明显脘痛,出血后反觉脘部稍舒,舌唇色红,苔黄口臭,溺赤,脉象弦滑,虽经出血,但精神尚可,胃痛反减,出血亦能自止,此为实证热证(但连续不断则可由实热证转化为虚寒证若呕血则多为瘀块,便血则粪便色黑而干燥。治疗方法,出血量多者宜凉血止血;出血量少,或出血后内有积瘀疼痛不止,固定不移,拒按,大便艰,色黑而干燥,舌紫黯脉沉涩者,为内有积瘀,宜乘势利导,消瘀止痛。
若出血来势较缓,而连续不止,面色苍白,肢冷神疲,唇色黯淡,舌淡嫩苔白润或紫黯有瘀斑,脉虚大或沉细,为中虚不能摄血,宜扶元止血为主,消瘀止血为佐。
1.建理汤:本方即黄芪建中、当归建中、附子理中之合方,再加甘松、天仙藤而成。具有温中止痛,补气益血的功效,适用于虚寒证。若出血断续不止,可用琥珀粉3g、参三七粉6g,用饴糖白蜜各30g,冲汤吞粉送服,以扶元止血、消瘀止痛。若出血量多,肢冷,汗出,面白舌淡脉迟者,可用别直参9g,淡附子6g,参三七粉3g,或用茯苓四逆汤(茯苓、人参、淡附子、炮姜炭、炙甘草)加黑锡丹以回阳救逆,固脱止血。
2.加减沙参麦冬汤:本方由《温病条辨》增液汤、沙参麦冬汤、《金匮要略》芍药甘草汤、橘皮竹茹汤化裁而成。方用玄参、麦冬、生地、沙参、无花果、白扁豆、炙甘草、白芍、陈皮、淡竹茹。本方具有养胃润燥,和中降逆功效。临床上可加减运用,或加九香虫以止痛,或加火麻仁、白蜜以润肠,或加丹皮、木瓜、瓜蒌皮柔肝清肝。适用于虚热证。若兼有出血者,可选用陈远公壮水汤(大生地、大熟地、参三七、荆芥炭)滋阴纳气,补血止血。
3.大半夏合大黄甘草汤:本方由《金匮》麦门冬汤、大半夏汤、大黄甘草汤变通化裁而成。方用麦冬、生半夏、北沙参、生姜、炙甘草、白茅根、红枣、白蜜、生大黄、参三七粉。具有降逆止呕,通下逐瘀之功效。
4.加味旋覆代赭石汤:方用旋覆花、代赭石、生半夏、西党参、炙甘草、生姜、红枣、蒲黄、五灵脂、蜣螂虫、杜红花。具有扶中降逆、祛瘀消癥功效。
以上2方多用于血瘀癥瘕,反胃噎膈或幽门梗阻,朝食暮吐,暮食朝吐的患者。
5.加味失笑芍甘汤:方用蒲黄、五灵脂、赤芍、炙甘草、丹参、玫瑰花、九香虫、香附。用于气滞日久导致血瘀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