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医简介
戴坚,江苏沛县中医院主任医师。治疗胃病应深察病机,博采诸家之长,对于常法不敷应用的胃病患者每能通权达变,而收泛应曲当之效。
寒热纷争,双治解纷
清·陈士铎《辨证录·心病门》载:“有人患心痛之病,百药治之不效,得寒则痛,得热亦痛,寒热两相攻战,治法宜两解之以解纷”,推出“双治汤”。戴坚老师擅用陈氏双治汤(附子、黄连、芍药、甘草)治疗胃腑寒热纷争,各趋其极,阴阳不相协和,邪气盘根错节之胃脘痛,确有独到的疗效。该方主用黄连之苦寒与附子之辛热,旨在祛除沉寒痼冷,清扫郁火积热,纠偏救弊,馁靖纷争。寒热互投,并行不悖,共复胃腑和降之功。戴师认为,双治汤较之乌梅丸、黄连汤尤为简捷切用,其法可师。
朱某,男,36岁,住城镇孔庄。1989年8月8日初诊。
胃痛多年,近3个月发作加重,曾间断服用胃必治、胃仙U、甲氰咪胍半年无效,每于受寒、进食生冷及热饮后疼痛发作。舌体红、苔水滑,脉弦。胃镜查见胃窦部溃疡。
活检:胃粘膜组织呈慢性炎变。因不堪忍受病痛,已决定手术治疗,前来试服中药。观其证,胃病延久,证属寒热纠集,予双治解纷法以观进退:
服3剂尚适,但胃痛未止。原方加量至附子、黄连、甘草各10g,白芍30g,余药同前,再服6剂疼痛基本缓解,续予六君子汤调理,共服12剂,胃痛平息,3个月后随访未发。
胆病及脾、胆实脾虚之胃病患者,可见胁痛、黄疸、口苦,甚则呕吐苦水,以及乏力倦怠、腹胀且痛、纳少便溏等症。胆属甲木,脾为己土。戴坚老师认为此证治当抑甲木,扶己土,以青皮、白术泻胆补脾,以芍药、甘草甲己化土,令胆脾相睦,则中宫保和。此乃据《笔花医镜》列青皮为泻胆猛将,白术为补脾猛将;《脾胃论》说:“酸者甲也,甘者己也”,“甲己化土,此仲景之妙法也”。
孟某,男,38岁,住城镇居民点。1991年8月31日初诊。
素有胃疾,近1月嘈杂不安,空腹为甚,伴口苦,时欲引长息为快,甚则口中渗涌清涎,时有胃痛。苔薄,脉平。胃电图示:二电节律基本正常,幅度明显下降,胃体及胃窦部在餐前、后均出现低小波。析其证,其标在胃,其本在胆在脾。《中藏经》云:“胆病则喜太息,口苦”,脾脉“不及则涎引口中”。今胆脾不和,治以抑甲木,扶己土,佐用蠲饮通阳。方用:
上方出入服12剂,嘈杂消失,胃痛亦止。
酸浊弥留,刚药变胃
胃土味甘,肝木味酸,此其常也。若其入胃火素炽,或肝木肆横,或过食甘凉,胃阳凝遏,则甘味不能被胃游溢为精微,反尽从曲直之化而变为酸浊,弥留胃腑,上泛作酸。戴老师推崇喻嘉言提出的“刚药变胃”之创见。《寓意草·论吴圣符文学单腹胀治法》曰:“刚药者气味俱雄,能变胃而不受胃变”,方取《脉因证治》之连理汤,方中干姜辛热,能走能守,逆转酸变,佐用黄连,以柔济刚,制其偏胜,乃获驱酸返甘之效。
李氏,女,78岁,住城镇健康街。1987年10月15日初诊。
近10天感冒脘痞满,疼痛,予陷胸法日趋瘥减,又因啖食水果罐头过多,遂泛吐酸水,浸心蚀牙,不可遏止。苔薄,脉弦。此胃阳失展,酸浊凝聚,以刚药变胃法予之:
连服5剂泛酸大减,原方减其量,再服2剂而安。
升举中气,戢敛阴火
胃脘灼热,多为阳明经热、胃阴亏耗,其属中虚火乘者亦间可见之。《脾胃论·脾胃盛衰论》云:“今饮食损胃、劳倦伤脾,脾胃虚则火邪乘之而生大热。”火邪乘于外则热在肌表,乘于中则胃脘灼热。方取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,以参、芪培补仓廪之虚,风药升举中气之陷,元气与火不两立,故又有芩、连之戢敛阴火。谨守病机,屡验不爽。韩某,男,63岁,住城关韩坝。1987年2月7日初诊。农活操劳勤苦,饮食饥饱无时,患胃病7年,近1月发作加重,经治疗胃痛已缓,惟胃脘灼热不减,颇以为苦,口不甚渴,二便如常,面黄体瘦,肢倦,气息似不相接续。苔薄,脉虚大。上消化道钡透:胃粘膜增粗,纠结,胃下极在髂棘联线下10cm。脾胃元气亏耗,中气下陷,阴火乘胃,拟用东垣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加味。药用:
服10剂胃脘灼热消失,体力好转,1年后随访未犯。
胃中夯闷,补塞敛散
胃脘胀满,近俗多习用香蔻平陈辈,此其实也。《脾胃论·脾胃虚实论》说:“腹中夯闷,此非腹胀,乃散而不收。”揭示出证候实质,可谓独具慧眼。此等胀满,若误用枳、朴,中气愈散漫而不收。清·赵海仙《寿石轩医案》云:“饥饱失调,中气久虚,胃胀脘阻”者,“刚药不相安”,创订了“胃虚当补,气散当收”的法则。戴坚老师常以四君子汤加乌梅、白芍为治,脾胃虚甚者用红参,胀甚者加木瓜,多年来用此方收功者甚众,对部分难治性胃痛亦颇有效验。但应注意,胃酸者、苔厚者勿用。
张某,男,26岁,住城镇鼓褛街。1986年8月28日初诊。
从事个体摊贩,饮食饥饱不时,患胃脘胀满,自谓“撑心阻肋”,时而胃痛已延2年,经胃镜查为“胃窦炎”,曾服汤药20剂余及中成药、西药十余种,其症不减。舌苔、脉象无特殊所见。嘱停用以前一切药物,方用:
仅服3剂,竟获意外疗效,胀满消失,脘痛亦止,2年后随访未犯。
胃阳虚馁,辛甘温润
阳明者多血多气,惟胃腑气血充盛,乃克司仓廪、出五味,故《脾胃论》曰:“脾胃不足之源,乃阳气不足”,“脾胃之病,皆为血病”。中焦阴阳气血亏耗,煦濡失常,枢机不运,症见脘腹胀痛,喜温喜按,不思谷食,面色无华,在治则唯建中是法,徐灵胎将当归建中汤证概括为“营络胃阳兼亏”,甚是。尤在泾曰:“中者四运之机,阴阳之轴,欲求中气之立者,必在建中也。”戴师喜以三建中(小建中、当归建中、黄芪建中)合方运用,以桂枝、黄芪、生姜之辛甘温益气生阳,当归、白芍、甘草、大枣、饴糖(可以市售之高粱饴糖块代之)濡润化阴,意在理阴通阳,运转枢机,令中有砥柱,则虚馁可复。
胡某,男,56岁,住龙固镇龙中6队。1991年5月7日初诊。
上腹部不适、吞咽不利2月,渐至胸膈阻塞、呕吐、胃脘疼痛、饱胀、消瘦,前后经徐州一、四等院诊为“贲门癌”,建议“立即手术”,前来试服中药。予启膈散、参赭培气汤、大半夏汤合方出入6剂,呕吐、疼痛、阻塞感均明显减轻,唯厌食殊甚,纳谷不甘,时有隐痛,面色少华。舌淡,脉细缓。予健脾养胃法厌食不减。法宜权变,改投辛甘温润以养营建中,调护阴阳,辅以抗癌制毒之味。药用:
守方服12剂,纳谷知香,食量如常,隐痛消失。截至本文脱稿时随访,除畏进硬食外,余无异常。
冲气犯胃,填补真阴
戴师尝言,冲脉隶属阳明,冲气上逆则胃腑首当其冲。举凡呃逆、噫气、呕吐、奔豚、气上撞心、呕血等症,多为胃中虚,客气动膈,如其病顽势急,或常法无功,当虑及冲脉为病。下元亏损之呕血,应从奇经八脉辨证,因肝肾精血暗耗,下焦空虚,则奇脉附丽无恃。治宗叶氏,冲气上逆予牛膝、紫石英;兼见胃痛者可从心论治,盖“阴维为病苦心痛”,用龟板、菖蒲静摄阴维而护心气;下元虚惫,投阿胶、熟地、紫河车等柔养之品,令元海立其基,则冲安其位,阴维固守。
孔某,女,47岁,住鹿湾乡双靛池。1987年9月24日初诊。
胃病史5年,每于春秋发作加重,曾经钡透提示“慢性胃炎”,近5天呕吐咖啡色物,伴上腹部疼痛,素患月经不调、带下,体瘦。脉细,舌红少苔。肝功、尿常规正常,红细胞3.8×1012/L,血小板130×109/L。先投和胃宁血法2剂证无进退。复诊辨证:病穷极下,阴维失护,冲气犯胃,络伤血溢。改予填补真阴,平冲逆、摄阴维。方用:
3剂后出血减少,再服2剂血止痛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