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医简介
汤承祖(1907〜),南通市中医院主任医师。复发性口腔炎,中医称“慢性口疮”。病因多属肾阳虚于下,虚阳浮于上,簇聚口腔部及心脾所主之唇、舌,甚至上腭、颊内侧亦出现症状。如兼湿困于内,则舌苔必白腻。脉象多见细无力。失治,常可迁延数年反复发作。其病“本”在肾,病“标”在口。笔者体会到必须运用中医学“八纲”结合脏腑辨证,方能治愈本病。
1973年5月,笔者曾治本病一例,女性,26岁。其唇内侧及舌尖部发生口疮已三载。无分冬夏,如米粒大,白腐,三五日可自消,但不久又出现新起病灶。说话、进食时痛均加剧,颇以为苦。内服、外用药叠治无效。便、纳均正常。现下唇内侧及舌尖部共有米粒大溃疡三处。口不干渴,脉细无力,舌苔薄。脉证合参,是下元不足,脾阳不振所致。虚阳浮越于上,伤害心脾所主之窍而成口疮。欲清上浮之阳,应先温下元。爰予温阳养阴,引火归原,潜摄并举。方取:
以养阴促唇舌之疮速愈,采灵磁石益肾而潜虚火。药服4剂,口疮竟痊愈而数年未发。
1979年余治1例口疮,沈姓,年54岁。唇内侧舌边尖部经常出现大如豆、小如粟米不等3〜5处口疮,腐白疼痛,进食时痛尤甚。两颊内侧粘膜热辣感如抹上胡椒粉之难受,并不肿,其色较正常人颊粘膜为淡。食量尚可,大便经常5〜6日解1次,燥结如颗粒状难排。口疮外用药、内服泻下通便药可取效于一时,不能根治。病程已达6年之久。余诊其脉沉细无力,舌苔薄淡有齿痕,知非实证热证。询其是否畏冷与面热时作?曰:一年四季两足不温,面部有时烘热伴头昏。此乃肾之真阳虚于下;肾主二便,大便之5〜6日1行,乃系阴结而非阳结。肾阳虚于下,虚阳格于上,阵发性浮于面部则烘热头昏。病程6年,所用之内服、外治方药,均为清热解毒、消肿、泻下润肠等,以实治虚,以寒治虚,均为隔靴搔痒,所以暂效而不能持久也。亟宜温肾之阳,引火归原。肾阳渐长,格拒于上之浮阳即可渐返其宅。方取四逆汤加味:
先煎为汤剂。日服1剂,持续服20剂。当服至第五剂时口疮渐少,颊肌之热辣感即渐减轻,大便3日1行,成条易解。服至10剂时口疮全消,颊肌热辣感消失,大便每日1次,服至20剂时,上述症状完全消失,并无反复,3年来一直安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