辨证必求辨病,活法自能圆机

名医简介

马一民(1921〜),浙江中医学院教授。
治“中浆”尝用三法

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炎,临床上简称“中浆”。本病病变部位在视网膜黄斑部,特征是黄斑区水肿,常伴有黄白色或灰白色点状渗出,萤光素造影,在急性期每可发现渗漏现象。

患者常诉眼前暗影,重者如隔纱幕;视物变形,或视大为小,或视小为大,或视直为曲。在古代由于受检查器械的限制,无从了解眼底的病变,故以上述症状命名,如“视瞻昏渺”、“神瞻有色”、“视大为小”,“视正反斜”等。

其病机古人多从“五轮学说”着眼,认为病在水轮,在脏属肾,肝肾相应,每以肝肾不足,或血少气弱为病机。其治法以明目地黄丸壮水之主,以制阳光。实则本病病机较为复杂,综合而论,可概括正虚、邪盛二方面:正者,诸如脾阳亏,运化失司;肝肾不足,精血不升。若精气不足或运化失司,则目失所养,精明失用,乃致视物昏朦,视物变色,视物变形;邪盛者,主要是湿邪壅滞,上泛于目,脉络瘀郁,乃致黄斑部发生水肿、渗出,形成本病。然正虚与邪盛又密切相关,盖脾失健运,则易患湿邪。李士材又阐明其机理说:“脾土主运行,肺主化气,肾主五液。凡五气所化之液,悉属于肾;五液所化之气,悉属于肺;转输二脏,以制水生金,悉属于脾。”此说明水湿之邪,与脾、肺、肾三脏之功能密切相关,而以脾之功能为首要。若正不胜邪则邪愈盛,病邪久羁又可导致正虚,从而使病情迁延不愈,或易反复发作。其治法有以下几种:

一、健脾清热利湿

此法多用于本病初期,前述特征明显,症见舌红、脉数,小便不利,神疲纳差,夜寐不佳,或伴腰酸遗精。方用五苓散加减,常用药物:茯苓、猪苓、白术、泽泻、桂枝、白芍、大豆卷、宣木瓜、龙骨、牡蛎、甘草等。

此法之机理已综述如前,凡黄斑部水肿及渗出明显,症见舌红、脉数、小便不利者,是属水与热结,上泛于目,故用五苓散加味以健脾利水清热。

二、疏肝活血化瘀

此法每用于本病的陈旧性病例,由于初发时失治或治疗失当,病程较长,反复缠绵,黄斑部可见硬性点状渗出,或疏或密,或见细小色素沉着,中心凹反光不明显,视力时好时差,眼前暗影时浓时淡。症见舌有瘀点,脉见涩象。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,常用药物:归尾、赤芍、川芎、生地、桃仁、红花、丹皮、制香附、柴胡、茺蔚子、郁金等。

凡病程日久,黄斑部见陈旧性病变者,当属气血瘀滞,宜用活血化瘀法,佐以疏肝理气。桃红四物汤既能行血,又能养血,祛邪而不伤正。所以佐疏肝理气者,盖“肝气通于目”,肝和气顺则有助于化瘀之力。

三、滋肾固精明目

此法宜用于素体虚弱,正不胜邪,反复发作的患者。症见纳差神疲腰酸遗精,夜寐不佳。舌淡苔白,脉细无力。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味,常用药物:茯苓、生地、山萸肉、山药、泽泻、丹皮、龙骨、牡蛎、紫贝齿、柏子仁等。

肝肾之精气充沛与否,对本病的疗效及预后,至关重要。正如《银海精微》所云:“肝肾之气充,则精彩光明;肝肾之气乏,则昏蒙眩晕。”故凡见上述肝肾虚亏之症者,当用本法施治,而辨证务宜切当,否则易犯虚虚实实之误。

辨证与辨病

一、辨证应与辨病相结合

随着眼科检查手段的日益发展,对本病的眼底病变可一览无遗,诸如水肿、渗出、萤光素渗漏,或细小出血点,均可作为辨证的依据,若仅辨其病,不辨其证,拘泥于一法一方而治,则临床疗效每多不佳,必须将眼底变化与脉证互参,以中医整体观念推理分析,方能精确地立法用方,从而获得理想的效果。

二、辨病情之预后

本病以单眼发病为多,双眼俱发者较少。发于单眼者预后较好,复发率也低;双眼并发者,每见交替复发,预后较差,常可形成陈旧性病灶。对此,初发时用五苓加龙、牡之剂,究该方有调和营卫,升清降浊,平衡阴阳,潜镇摄纳之功。本病之发生,每与生活、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,诸如劳累、失眠、情绪不畅、起居失常等,均可使病情加重或复发,故患者应避免劳累,忌喝咖啡饮料(包括饮茶),保持精神愉快,作息有规律。

例1山某,男,39岁,工人。1983年9月14日初诊。

自诉于今年7月始,左眼视物模糊,眼前有暗影,视物变小。检查:视力右1.5,左0.4,左眼黄斑部明显水肿,伴黄白色点状渗出,中心凹反光消失。诊断:左眼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炎。症见舌红苔腻,脉弦数,经询小便不利。证属脾失健运,水与热结,上泛于目。治当健脾清热利湿为法,方用五苓散加味:

泽泻9g、茯苓15g、白术9g、猪苓12g、桂枝6g、车前子9g、红花9g、宣木瓜15g、蔓荆子15g、荒蔚子24g、生甘草6g。

复诊(9月29日):服药7剂后,左眼视力增为0.6,黄斑部水肿吸收,中心凹反光隐约可见,尚有点状渗出。原方去甘草,加白芍15g。7剂。

三诊(10月13日):左眼视力1.0,黄斑部水肿、渗出完全吸收,中心凹反光清晰可见。续方:

泽泻9g、白术9g、红花9g、大豆卷9g、猪苓12g、茯苓15g、丹参15g、宣木瓜10g、青葙子18g、龙齿20g、牡蛎30g。

先后服药35剂,眼底所见正常,视力恢复为1.5。

例2陈某,男,30岁,杭州某厂职工。1985年4月29日初诊。

主诉:两月前右眼视物如隔纱幕,入夜眼前暗影更明显,看线条扭曲不正,经市某院作眼底萤光素造影,黄斑部发现渗漏,诊为中心性视网膜炎,曾服用地塞米松、维生素E等3周余,并曾服用石斛夜光丸,杞菊地黄丸等,而无明显效果。

检查:右眼视力0.5,左眼1.5,右眼黄斑部水肿,伴有灰白色点状渗出,中心凹反光不见。

诊断:右眼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炎。症见舌苔白腻,脉濡而细,纳差口苦,四肢酸胀,夜寐不佳。证属脾为湿困,运化失司。方用四苓散加味,以利湿解肌兼佐安神,

药用:

泽泻9g、茯苓18g、生白术15g、猪苓15g、大豆卷15g、宣木瓜15g、生薏苡仁24g、龙骨30g、煅牡蛎30g、生甘草梢9g。

二诊(5月6日):服药7剂后,右眼视力增进为0.8,黄斑部水肿基本消退,点状渗出明显减少,原方猪茯苓各减3g,加丹皮9g。

三诊(5月13日):服药7剂后,右眼视力提高为1.2,黄斑部水肿完全消退,渗出物亦全部吸收,中心凹反光明显可见。原方去龙、牡,加枸杞子15g,以善其后。3月余随访,视力清晰如常,未再复发。

例3王某,男,36岁,诸暨县某公司职员。1987年4月9日初诊。

诉近1个月因外出劳累,旅途失眠,日前视物模糊,双眼视力骤然下降,午后更觉昏蒙不清。检查:右眼视力0.4,左眼视力0.1,双眼黄斑部均见明显水肿,并见椭圆形反光晕,伴黄白色点状渗出,尤以左眼较为密集,且间有细小出血点,中心凹反光消失。诊断:双眼中心性浆性视网膜脉络膜炎。症见苔白腻,舌少津,脉濡细,不思食,体倦怠。证属劳倦伤脾,湿邪内阻,精不上承,先予健脾化湿,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:

党参9g、茯苓15g、炒白术15g、山药20g、炒扁豆20g、薏苡仁30g、仙鹤草12g、宣木瓜15g、甘草梢9g。

二诊(4月16日):7剂药后,视力右0.6,左0.4,双眼黄斑部水肿减轻,反光晕消失,点状渗出减少,出血点已吸收,腻苔已消,纳食有味,原方去仙鹤草,减扁豆、薏苡仁之量,加丹皮、枸杞子各9g。7剂。

三诊(4月23日):视力右1.0,左0.8,双眼黄斑部水肿已消,尚见少量点状渗出,中心凹反光可见而幽暗,舌红润有津,食欲增而香,前方减扁豆、薏苡仁,加大豆卷至20g,桂枝3g,谷精草15g。7剂。

四诊(4月30日):视力:右1.5,左1.2,双眼黄斑部渗出已吸收,中心凹反光明显可见,仍予原方以资巩固。

视网膜静脉血栓辨证撮要

视网膜静脉血栓形成,是一种严重的眼病。其病变特征是外眼无明显症状,而视网膜发生水肿及出血,静脉怒张纡曲,视力明显障碍。静脉主干栓塞者,出血多而症状重;静脉分枝栓塞者,出血少而症状轻。

本病往往突然发作,多数病例每反复发作,且病程缠绵。如出血量大时,可继发青光眼;反复出血,可导致新生血管性青光眼,则预后不良。

中医对本病的认识,系根据临床出现的症状而论:如中心性静脉阻塞或颞侧分支静脉阻塞,出血较多而淹没黄斑致视力骤然下降者,称为暴肓;阻于鼻侧静脉分支,视力渐降者,称为青盲;如出血溢于玻璃体,眼前有暗影随眼而动,积为云雾移睛;若出血及渗出为散在性,视物朦胧不清者,称为视瞻昏渺。而上述病症,并非本病所独有,不少眼底病变均可出现这些症状。所以诊断本病,需观察眼底才能确定。

本病的主要症状是眼底出血,当属于中医“目tt”范畴,由于出血在眼球内,与血溢体外者(如吐血、衄血、便血等)有所不同,治疗贵在从速解除出血和吸收瘀血,故首先应辨明是新鲜出血阶段,抑或静止瘀血阶段,这与治疗法则密切相关。

1.新鲜出血阶段:眼底血色鲜红,出血范围日益扩大,视力随之而减。治法以凉血止血疏络为主,方用生地黄汤(生地、丹皮、山栀、牛膝、丹参、玄参、白芍、三七、荷叶),加木通、鸡血藤、丝瓜络。如症见头昏目眩,烦躁耳鸣,舌红少津,脉弦细数等阴虚内热之象者,可合用知柏六味丸,以滋阴降火;如口苦咽干,面时潮红,舌红苔黄,脉象弦数者,乃肝阳上亢,可加钩藤、石决明、桑寄生、灵磁石等,以平肝潜阳。

2.静止瘀血阶段:眼底血色紫暗,出血斑边缘清楚,视力停于一定范围。治法以活血行瘀通络为主,方用血府逐瘀汤,加炮山甲、虎杖、通草、橘络。如见心悸神疲,四肢不温,脉细无力等心阳不足之证者,可加桂枝、白术以振奋心阳;若见腰酸耳鸣,舌淡少津,脉沉细弱等肾阴亏虚证者,可合六味地黄以滋肾水;如见面色㿠白,神疲肢倦,纳食乏味,舌淡脉弱等气虚见证者,可选参、芪、术、归等品,以益气行血。

例4赵某,女,53岁,职工。

2日前右眼突然昏暗,眼前仅辨人影,眼部别无不适。检査:视力,右眼前指数,左1.2。小瞳孔检视眼底,见视乳头色红,边界不甚清,其周围可见放射状出血斑,动脉无明显异常,静脉纡曲扩张,沿静脉分布方位均有条状或片状出血斑,色呈鲜红,视网膜可见水肿及渗出,波及黄斑部,中心凹反光消失。诊断:右眼视网膜中心静脉不全阻塞;中医称暴盲证。患者伴头昏耳鸣,小便不利。舌质红,脉细数。治以凉血止血通络为主,佐以滋阴降火。

处方:

生地30g、白茅根30g、丹皮12g、玄参12g、木通9g、生川牛膝12g、丝瓜络15g、鸡血藤15g、鲜荷叶半张、知柏地黄丸20g。

上方服10剂后,右眼视网膜水肿、渗出基本吸收,出血亦部分吸收,血色较为紫暗,黄斑中心凹反光隐约可见,视力增为0.2。改以活血行瘀通络为主。

处方:

鲜生地20g、归尾9g、川芎3g、赤芍9g、红花9g、桃仁9g、桔梗6g、丹参15g、橘络6g、炮甲片9g、茺蔚子12g、北细辛3g、生甘草6g。

上方连服15剂后,右眼视网膜出血、水肿及渗出均已吸收,黄斑部中心凹反光已明显可见,视力恢复为1.2。

对本病的辨证要点,需抓住二个环节:一是以眼底症状为主,一般全身症状为次,因本病出血位于视网膜,自当运用“急则治其标”的原则,二是要分清系新鲜出血阶段或静止瘀血阶段,这不但关系到治疗法则,更重要的是关系到疗程与预后,如已成瘀血而不适时祛瘀,病情每多迁延缠绵。

关于用细辛对视网膜出血的效应问题。一般地说,血证忌用温热之品,细辛性味辛温,对视网膜出血性病变是否相宜?64例视网膜静脉阻塞引起出血的病例,在静止瘀血阶段,均用细辛3〜6g,未发现有再出血的不良作用,且用之及时,可减少玻璃体积血及形成机化物等后遗症。

视神经萎缩四治则

视神经萎缩除青光眼继发者外,一般外观无明显症状,属中医“青盲”范畴。其病因病机可概括为肝肾亏虚,气血不足,元阳衰弱等几方面,而总其要,乃精亏津涸,使目系(视神经)失养,而渐至萎缩。本病之治疗,针对现代医学所查明的原因作相应的处理,无疑是十分重要的。诸如由于肿瘤压迫视神经者,应尽可能切除肿瘤;属于脊髓痨者,应治疗梅毒;由青光眼继发者,应解除高眼压等。但当视神经已出现萎缩现象时,即使除去病因,疗效也往往不甚理想。中医药对提高视力有一定的疗效,现将常用的四种治则概述于下:

一、益精生津

目系之所以萎缩,是脏腑的精气不能上输于目,导致津液枯涸,目系失养所致。所以益精生津是治疗视神经萎缩的基本法则之一。其代表方剂为益胃汤(《温病条辨》方:(沙参、麦冬、生地、玉竹、冰糖)及固本丸(《审视瑶函》方:熟地、生地、菟丝子、当归、五味子、枸杞子、麦冬、牛膝、天冬、茯神、地骨皮、远志),尚可服五汁饮(《温病条辨》方:梨汁、荸荠汁、芦根汁、麦冬汁、藕汁或蔗浆)。此外,各种鲜果汁均可适量加入,因新鲜果汁,不仅能润燥生津,而且吸收快而取效捷。

例5孙某,男,9岁。1969年11月30日初诊。

3周前发高烧,神昏谵语,经当地医院急救,热退神清,惟出现视力模糊,乃于出院后来眼科诊治。证见口干舌燥,眼部干涩,不时眨眼。脉细无力。检查:双眼视力均为0.1+1,对光反应佳,外眼无殊。眼底:双眼视神经乳头均呈淡白色,边界清,余无异常。诊断为双眼单纯性视神经萎缩(早期)。治宜养阴益精生津为法。

处方:

鲜生地30g、鲜石斛18g、北沙参18g、麦冬12g、玉竹12g、生鳖甲18g、生龟板18g、生白芍9g、枸杞子9g、北五味9g、冰糖1匙、鲜梨汁1盅(冲服)。

治疗30天,双眼视力均增至0.7,1年后信访,据告已在小学读书,校测视力为0.9(双)。

二、滋补肝肾

肝肾亏虚,则精血不足,精气不能上输,自必使目失所养而导致目系萎缩。治当滋补肝肾。而肝肾亏虚有阴虚阳虚之别,阳虚者当温补肝肾,代表方剂为右归丸(《景岳全书》方:熟地、山萸肉、山药、枸杞子、菟丝子、杜仲、鹿角胶、当归、附子、肉桂)。阴虚者当滋养肝肾,代表方剂为杞菊地黄汤(熟地、山萸肉、山药、泽泻、丹皮、茯苓、枸杞子、菊花),或驻景补肾丸(《验方新编》方:大熟地、淡苁蓉、煅磁石、枸杞子、车前子、菟丝子、五味子、川石斛、楮实子、青盐、沉香)。

例6肖某,女,34岁,社员。1967年8月12日初诊。

2个月前右眼患急性球后视神经炎,曾在某医院治疗无显效。症见睡眠不佳,腰酸乏力,经少延期。舌红少津,脉细小数。检查:视力右0.08J1,左1.5J1,右眼瞳孔有颤动现象。眼底:视乳头颞侧呈蜡黄色。诊断为右眼视神经萎缩(轴性、早期)。治宜滋补肝肾、生津明目。

处方:

生地18g、熟地18g、川石斛9g、枸杞子15g、五味子9g、楮实子15g、车前子9g、北沙参15g、山萸肉6g、山药18g、煅磁石末30g、青盐1.5g、茺蔚子15g。

连服3周,右眼视力增进至0.7,嗣后以杞菊地黄丸调理。

三、健脾益气

脏腑的精气皆禀受于脾,脾气虚弱则缺乏生化之源,使上输于目之精气因之匮乏,目失精气所养,导致目系萎缩。在治法上当健脾益气。代表方剂为补中益气汤(《脾胃论》方:当归身、土炒白术、陈皮、党参、蜜炙黄芪、柴胡、升麻、姜、枣)。

例7冯某,女,32岁,教师。1969年11月21日初诊。

久患慢性肠炎,长期纳差便泄,因消化不良,常吃三碾米(精制米),近月来视力逐渐降低,症见神疲乏力,肢重而麻,踩部浮肿。舌淡而燥,脉象沉迟。检查:视力右0.2,左0.2(不能矫正),双眼结膜轻度充血,视乳头色呈淡白,边界清晰,余无异常可见。治当健脾益气,荣精明目(嘱逐步增吃粗粮及杂粮)。

处方:

黄芪(蜜炙)18g、当归身12g、柴胡4.5g、潞党参12g、土炒白术12g、新会皮9g、胡桃肉9g、潼蒺藜9g、山药18g、赤豆30g、谷芽30g、麦芽30g、大枣8枚。

治经1月(结合改进饮食),不仅视力恢复正常,而且全身症状亦渐消失。

四、补益气血

气血不足常为目系萎缩的病因之一,故治当补益气血。代表方剂为人参养荣汤(《和剂局方》方:党参、白术、茯苓、熟地、白芍、当归、甘草、黄芪、肉桂、五味子、陈皮、远志、生姜、大枣)。

例8徐某,女,49岁。1968年6月3日初诊。夙患溃疡病。右眼在1个月前视物昏朦,并逐渐加重。症见面色㿠白,大便时有隐血,心悸气怯。舌淡无华,脉细无力。诊断:右眼视神经萎缩(轴性、早期)。治宜补益气血。

处方:

潞党参12g、茯神12g、当归身12g、大白芍9g、槐米9g、土炒白术12g、大熟地24g、远志9g、炙黄芪15g、新会皮9g、大枣8枚、炙甘草6g。

治疗半月后,右眼视力增至0.6,续以原方加减连服1个月,右眼视力增进至1.0+5。

以上介绍了视神经萎缩的四种中医治疗法则,然由于本病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难以尽述,故这几种治疗法则也就不可能包罗无遗。若见肝气郁结者,当用逍遥散疏肝理气;心脾不足者,应以养心丸补益心脾;痰湿中阻者,宜以温胆汤清热化痰等等,均可随症参用。其基本治法,应从解决“精亏津涸”着手。

条目信息
1
摘自《古今名医临证金鉴·五官科卷》
2
本条ID:150666
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
    暂无讨论,说说你的看法吧
个人中心
购物车
优惠劵
今日签到
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
搜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