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医简介
庞赞襄(1921〜),河北省医院主任医师,著名中医眼科学家。眼底病多从郁治
眼底病虽有实证、虚证之分,但多为因郁致病。实证为因郁而滞,虚证为因郁致虚。凡性急之人,肝必抑郁,郁久生热,湿与热合,蕴结于脾,使精气受损而目暗不明。眼底病者,盲而不见,日久不视,渴望复明,焉不郁耶!如《审视瑶函》所说:“久病生郁,郁久生病。今之治者,不达此理,俱执一偏之论,惟言肝肾之虚,只以补肝补肾之剂投之,其肝胆脉道之邪气,一得其补,愈补愈蔽,至目日昏,药之无效,良由通光之脉道瘀塞耳”。盖情志不舒,则气机不畅;七情内伤,则升降之机阻滞;肝经郁热,脉络受阻,则神水瘀滞;肝郁日久生热,热邪上犯于目,损气伤血,脉络阻遏则精光之道受损。久郁亦可致虚,肾阴不足,阴阳两亏则源枯而流竭。总之,“郁”是导致眼底病的主要原因。
善治眼底病者,宜先解郁。盖本病多郁,若郁结不解,脉络不通,郁热不除,玄府郁闭,气血何以上下流通,目何以得养,怎能视万物察秋毫?故曰:眼底病多从郁治,郁结热邪清散,脉络通畅,目得所养,则目明矣。其治疗常从疏肝解郁,健脾清热法入手,多用散结导滞,宣通开窍之品,方如逍遥散加减。随证加丹参、赤芍、羌活、荆芥、防风活血疏络,散风解郁,开通玄府;加香附、郁金、陈皮、蝉蜕、木贼、枳壳理气化痰,清肝解郁,导滞散结;加丹皮,栀子、黄芩清解郁热;加五味子、升麻敛阴升阳。灵活加减,疏肝气,解肝郁,散郁结,气血冲和,病始向愈。而眼底病后期,也应注意疏肝解郁,务必先顺其条达之性,发其郁遏之气,同时加用健脾益肾之法,使气血调和,精血充足,目得濡养,则可复明矣。
不废调补,肝肾脾胃
目为肝之窍,肝得肾精之滋养,则可维持正常的视觉功能,如肾精不足,肝失所养,每每导致视物昏花,发生眼疾。故治疗眼底病时,多用补益肝肾之法,当肝郁已结,湿热已除时,多用此法滋水涵木。阳虚者,加附子、肉桂;虚火不盛者,用左归丸;注意补中有散,酌加荆芥、防风、蝉蜕、木贼,使滋补而不留邪,降浊而不伤正。虚火上炎者,须滋阴降火以清源,加知母、黄柏、枸杞子、菊花。阴虚阳亢者,宜引火下行,育阴潜阳,加磁石、珍珠母、石决明、牛膝。虚热灼伤津液者,加麦门冬、沙参、元参、石斛、瓜蒌、花粉等滋阴润燥生津之品。对于久郁伤阴耗血者,加白芍、当归等。久郁虚火上扰空窍,玄府郁闭者,须开玄府,散结导滞,多用麻黄、菖蒲、远志等。
注重调理脾胃是治疗眼底病的又一个重要方法,多从健脾益气,燥湿清热,升阳化滞,开郁散结、调理脾胃等几个方面着手。
一、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炎
本病是一种常见的眼底病,多发于青年男性。初起视物模糊,随即眼前出现固定黑影,或视物如隔纱状,视物变小,视色不真,眼外观无异常发现。眼底检査可见视网膜血管痉挛,黄斑区水肿,呈圆形反光圈,中心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,或有黄白色小点状渗出物,小出血点。
本病治疗时应着重全身表现进行辨证论治。
1.肾阴不足,相火上炎:除眼部症状外,多兼见头晕头痛,耳鸣,口干,腰酸膝软,遗精。舌质红、苔白而干,脉细数。治以滋阴益肾,壮水制火。方用加味知柏地黄汤:
2.肝经郁热,湿热蕴脾:兼见情志不舒,眼胀或胸闷口干,不喜饮,大便润,小便黄。舌淡红、苔薄白,脉弦数。治宜清肝解郁,健脾利湿。方用清肝解郁益阴渗湿汤:
3.脾胃虚弱,运化失调:兼见面色萎黄,疲劳乏力,胃脘胀满,嗳气吞酸,腹胀便溏。舌淡、苔厚腻或薄白,脉缓细或弦细。治宜健脾和胃。方用健脾燥湿汤:
4.瘀血阻络,血不荣目:兼见头痛,眼胀。舌质暗红、苔薄白,脉沉。治宜活血化瘀,健脾渗湿。方用加减血府逐癖汤:
5.肝肾阴虚,精光受损:兼见头晕心烦,少寐多梦。舌质略红、苔白,脉细数。治宜补肝益肾,养血明目。方用六子汤:
6.脾肾虚寒,精光受损:兼见胃纳欠佳,畏冷食,不喜饮,五更溏泄。舌淡、苔白,脉沉缓。治宜健脾温肾。药用四神丸加减:
二、视网膜静脉周围炎
视网膜静脉周围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眼病,亦称青年性再发性视网膜出血,属中医“荧光满目”、“视瞻昏渺”、“暴盲”、“青盲”等证范畴。其病因多由于肾阴不足,肝经郁热,血灭妄行,上犯于目而成。其治法,当根据患者全身情况和眼底出血情况而分别施治。
1.患者全身情况良好,胃纳尚佳,二便正常。舌润无苔或苔薄白,脉弦数或沉弦细数。出血仅限于视网膜,而玻璃体内无明显出血者。宜滋阴益肾,壮水制火,凉血解郁为主。药用滋阴解郁汤:
口渴烦躁者,加生石膏50g,瓜蒌25g;便溏吞酸,加吴茱萸15g,苍术15g,白术15g;反复出血,加三七5g,阿胶15g;出血日久不吸收,加苍术15g,白术15g,羌活15g,银柴胡15g。
2.玻璃体大量出血,视力丧失较重,或仅存光感。宜清肝解郁,益阴渗湿为主。药用清肝解郁益阴渗湿汤(见前)加夏枯草50g。
3.胃火热甚,头痛头晕,口渴欲饮。舌苔黄腻或舌绛无苔,脉弦数有力。宜清胃泻火,镇肝凉血为主。药用清胃镇肝凉血汤:
生石膏50g、知母20g、天花粉20g、生栀子15g、生地25g、代赭石15g、怀牛膝15g、白蒺藜15g、阿胶15g、竹叶15g、枳壳7.5g、甘草5g、大便燥结,加元明粉15g;病势减轻,脉象变软后,酌减生石膏,加白芍、沙参、磁石、焦曲各15g;口渴消失,脉象趋于和缓而稍数时,可改用滋阴解郁汤,调理善后。
4.气血两虚,面色萎黄,体质衰弱,心悸怔忡,头晕失眠。舌润无苔,脉虚数。宜补气养血,宁心安神为主。药用归脾汤加减:
口干烦躁,加麦门冬15g,沙参15g;胃纳欠佳,加青皮、焦曲、麦芽、山楂各15g;病势减轻,体质渐复,可改用滋阴解郁汤,调理善后。
例1晋某,男,20岁。1959年3月入院。
4个月前午睡后,忽觉视物模糊,数日后右眼视力著减,曾在某院诊断为视网膜玻璃体出血,经中药治疗,视力恢复到0.4,但以后又复失明。现除右眼视力障碍外,无其他不适。
检查:右眼视力20cm手动,外眼正常。右眼玻璃体高度混浊,眼底不能窥见。康瓦氏反应(-),胸透(-)。面色丰润,舌润无苔,脉沉数有力,尺部微弱。
诊断:右眼视网膜静脉周围炎(青盲症)。用滋阴解郁汤加减,服22剂。9月25日检査:右视力30cm指数,玻璃体仍大量出血,光反射黑暗,眼底仍不能窥见,舌脉同前。依前方加夏枯草50g,隔日服1剂,至12月24日,右视力1.0,玻璃体混浊显著吸收,隐约可见视乳头及怒张静脉,视乳头外上方有白色膜样物增生,脉沉数而软,尺部仍弱。继以前方加夏枯草。1160年1月,双眼视力均1.5,右眼玻璃体有轻度混浊,眼底稍昏暗,中心窝反射隐约可见。脉和缓如常。出院观察10个月,情况良好。
三、视网膜中央静脉血栓
视网膜中央静脉血栓是一种慢性眼病。多见于血管硬化的中、老年患者,并多伴有高血压病。年轻患者,常因病灶或中毒引起视网膜内膜炎或周围炎而发病。外眼正常,需根据眼底所见确诊。其发病原因多由七情郁结,肝血瘀滞,肾阴不足,肝阳上亢,或心血亏虚所致。
诊断要点:外眼正常,瞳孔端好,对光反应良好,但视力极度减退。视网膜中央静脉主干阻塞,则病变侵犯全视网膜。在检眼镜下,可见视乳头充血,边缘模糊,静脉高度扩张迂曲,呈继续状,有的隐藏于水肿或出血中,以动静脉交叉处尤为明显。视网膜上可见多数形状大小不等的线状、火焰状、不规则或大片出血。视网膜可有水肿。黄斑部有呈星芒状渗出或被出血所遮盖,常因反复出血或续发青光眼,而视力完全丧失,如果仅分枝发生阻塞,则病变仅限于该血管分布区,视力损害较小,恢复较易。
根据临床表现,庞氏分3类情况辨治。
1.七情郁结:平素情志不舒,易怒,头稍晕或不晕,血压不高或稍高,胃纳尚可,口干或不干,视物模糊或仅辨指数,便润。舌润无苔或舌苔薄白,脉弦细或弦数。宜疏肝解郁,破瘀行血,健脾通络为主。药用舒肝破瘀通脉汤:
2.肾阴不足,肝阳上亢:有高血压病史,头晕目眩,或耳鸣,颧赤,腰膝酸软,或半身不舒,或失眠盗汗,胃纳尚可,便润。舌绛无苔或苔薄白,脉虚大或弦数。治以滋阴益肾,平肝潜阳,破瘀行血为主。药用育阴潜阳通脉汤:
大便干燥,加番泻叶15g;头痛眼胀,加钩藤15g,菊花15g;心悸失眠,加远志15g,炒枣仁15g;胸闷气结,加苏子15g,瓜蒌15g。
本型与七情郁结型临床最为多见。在治疗过程中,如血压稳定后,可与七情郁结型方剂交替使用。
3.心血亏虚型:眩晕虚烦,心悸怔忡,梦多难寐,面色萎黄,口干,便润。舌淡苔薄,脉结或细弱而数。治宜补心益阴,养血安神。药用补心丹加减:
若气血亏损症状已除,体质健壮后,可改用第1型方剂继续服用。无论何型,在出血完全吸收,血管通畅后,视网膜遗留有渗出物时,均可改用清肝解郁益阴渗湿汤加减服之。
例2任某,男,55岁。1970年4月7日入院。
春节前发现右眼似有土色薄纱遮挡,尚可看见东西,正月初四因喝酒而病情加重,眼前似有云雾笼罩,有时可见人影,有时看不到,曾在当地医治无效。20年前左眼高度近视,右眼本来还好。胃纳尚可,大便润,小便清。舌润无苔,脉沉弦细。检查:右眼视力0.1(散瞳后),左0.03。右眼底视乳头边界不清,以乳头为中心眼底布满火焰状大小不等的出血斑,网膜血管断续,难以看出其行走路径,黄斑区有小出血斑集簇,中心窝光反射不清。左眼高度近视眼底改变,右眼玻璃体混浊。诊断:右眼视瞻昏渺证,左眼高度近视。用育阴潜阳通脉汤加减,服至4月30日,自觉右眼前仍有黑影浮动,视力无明显进步。眼底除出血斑变薄变淡外,其他无明显变化。而后在治疗过程中,有时以疏肝解郁通脉汤为主,有时以育阴潜阳通脉汤为主,服至8月22日,右视力加镜片+1.00可矫正到0.3。眼底视乳头色深,边缘尚清,网膜中央静脉基本通畅,沿途有陈旧性出血斑未吸收,黄斑区污秽,有一梭形暗红色出血点,中心窝光反射可见。于8月28日出院。出院后继服舒肝解郁通脉汤月余,后用决明子代茶饮服至1972年3月30日,来院复查,右视力0.8,左0.02(高度近视)。右眼底玻璃体外上方有较轻微白色机化物,视乳头上方距一个半乳头处有一小片陈旧出血斑痕迹,血管通畅正常。
四、视网膜色素变性
视网膜色素变性是一种遗传性慢性眼病,多发生于近亲结婚之子女,以10〜20岁发病较多,常双眼发病,男性多于女性,一家之中可数人同患此病。中医认为本病属肝风内障,其主要症状是夜盲,病因多由先天不足,脾阳不振,导致肝虚血损,精气不得上承于目所致;或因元阳不足,命门火衰;或肾阴亏耗所致。
诊断要点:经久不愈的夜盲症状,常在童年发生,外眼检查一切均属正常,渐渐发生昼间视物模糊,视野逐渐缩小,终至失明。眼底检查:初期视网膜周边有骨细胞样色素堆集,以后渐向中央部扩散,最后波及黄斑部而失明。视网膜血管日渐缩小,以致细小血管无法辨认。视神经乳头呈蜡黄色萎缩,边界稍显模糊。脉络膜血管亦常呈硬化现象。
根据上述病因及临床症状,本病可分3型治疗。
1.先天不足,脾阳不振:除夜盲及视力受损外,并无其他明显症状,宜健脾益气,升阳养血。药用健脾升阳益气汤或逍遥散加减。
健脾升阳益气汤:
逍遥散加减:
2.命门火衰:症见四肢发凉,腰背怕冷,腰脊酸软,小便频数。脉细尺弱。宜温补肾阳为主。药用左归丸加减:
3.肾阴耗损:症见头晕耳鸣,腰酸膝软。舌红,脉沉细数。宜滋阴益肾,壮水制火为主。药用地黄汤加减。
另外,还可以应用水蛭丸,旨在祛瘀生血,健脾升阳,配合汤剂或单独使用。
水蛭丸方:
共为细末,炼蜜为丸,每丸重10g,每次服1丸,日服2次。
可配合针刺疗法,取穴承泣、球后、下睛明、手三里、光明。均刺1.5寸至2寸,得气后用重刺激手法,不留针。各穴可轮流使用,每日或隔日针1次。
五、视神经乳头炎
视神经乳头炎是一种较常见的眼底病。根据视力减退或丧失的情况,归属“视瞻昏渺”、“暴盲”证。其发病原因多由于情志不舒,肝气上逆,气血郁闭,或由于高热伤肝,肝肾阴虚,气血双亏所致。
眼底检査:初期视神经乳头充血,边缘模糊。病情进展时,则视乳头出现水肿、扩大,边缘极度模糊,水肿程度一般不超过3个屈光度。生理凹陷不显,视乳头上可见有渗出物及出血斑。视网膜静脉扩张弯曲。邻近视网膜也可受累,出现水肿、渗出及出血。此亦称为视神经视网膜炎。黄斑部的渗出物多呈星芒状。晚期视神经乳头呈灰白色萎缩,边界不清,血管变细,尤以动脉为甚。
其治法可分2种:
1.症见情志不遂,易怒,头痛,眼痛,口苦咽干,或胸胁胀满,或气逆叹息。脉弦数或弦细,舌润苔白或无苔。证属肝郁火旺,玄府郁闭。治宜疏肝解郁,行血清热。药用丹栀逍遥散加味:
大便燥结加大黄;胃纳欠佳加枳壳、槟榔、焦三仙;恶心吞酸加吴茱萸、黄连。
2.症见头晕耳鸣,颧赤,易怒,叹息,头痛,眼痛,口干思饮,胃呆纳少。舌红少苔,脉弦数或弱细。证属肾阴不足,肝郁火旺。治宜滋阴益肾,舒肝清热。药用舒肝解郁益阴汤:
大便燥结加大黄;头痛剧加川芎;恶心吞酸去生地、熟地,加黄连、吴茱萸。
球后视神经炎,可参照上述方法辨证施治。
六、视神经萎缩
视神经萎缩是视神经退行性病变,属难治的眼病。属中医“视瞻昏渺”、“青盲”证。其病因多由肝肾阴虚,或肝郁损气,或肝郁少津,或心脾两虚引起。
本病外眼正常而视力减退,视野缩小,甚至完全失明。眼底检查:原发者,视神经乳头苍白,边缘清晰,乳头之筛板清楚可见。继发性者,视神经乳头灰白或污白或蜡黄色,边缘模糊不清,视神经乳头常被炎症或水肿后所产生的机化物遮盖,因而筛板不见。视网膜血管正常或变细。
本病可分为5型辨治,以1、2、5型较多见。因病属退行性病变,故必须守法守方,长期耐心治疗,方能收到较好疗效。
1.肾虚肝郁:除眼底情况外,头晕耳鸣,逆气上冲,胃纳减少,口干,便润。舌苔薄白或无苔,脉弦细尺弱或沉弦数。宜滋阴益肾,疏肝解郁为主。药用疏肝解郁益阴汤(方见视神经乳头炎)。
2.肝郁损气:此型病程较长,除眼底变化和视力障碍,多无明显自觉症状,口不干,胃纳尚可,便润。舌苔薄白,脉和缓或弦细。宜益气疏肝,滋阴养血。药用补气疏肝益阴汤:
3.肝郁少津:除眼部症状外,兼见情志不舒,口渴欲饮,胸胁满闷,饮食减少。舌红无苔,脉弦数。宜舒肝解郁,破瘀生津。药用舒肝解郁生津汤:
4.心脾两虚:兼见头晕目眩,心悸怔忡,短气懒言,面色黄白,体倦无力,胃纳减少。舌润无苔,脉缓细。宜健脾益气,养血安神。药用归脾汤加减:
5.肝经郁结:多见于小儿患热病后,热退而双目失明,神识清,胃纳佳,便润。舌质润,脉细数。宜疏肝解郁,健脾通络。药用逍遥散加减:
抽搐者,加全蝎5g,钩藤5g;大便溏,加吴茱萸5g,干姜5g;神识不清,加菖蒲5g,莲子心5g;如病程较长,服上述方剂不效者,加党参7.5g,枸杞子15g,熟地15g,麦门冬7.5g。
上述各型均可配合针刺疗法,取穴球后、承泣、睛明、太阳、风池、手三里。手法:球后、承泣、睛明,每次可选1穴,针刺1寸5分深。太阳、风池2穴,针5分深。均留针半小时。手三里针刺1寸半深,得气后用重刺激手法,不留针。
例3刘某,男,28岁。1967年4月12日初诊。
于6个月前,双眼视力减退,且渐渐加重。虽经多家医院诊治,均未做出明确诊断,现时有头痛、胁痛,口不干,胃纳尚可,大便润,舌质润·苔薄,脉沉弦数,重按软。双眼视力均1尺半指数(侧视久外眼正常,眼底检查,右视神经乳头边界模糊,乳头颞侧退色,颞侧向黄斑区分布的小动脉血管出现白鞘,血管呈继续状,中心凹反射欠佳,未见明显水肿,乳头盘上动脉均变细。左眼视乳头颞侧色淡,黄斑中心凹反射欠清。诊断:双眼青盲证(双眼视神经萎缩,球后视神经炎)。用疏肝解郁益阴汤加减:
至6月12日,右视力0.02,左0.06。口不干,便润,脉沅弦稍数。继以前方加黄芪、党参,或重用疏肝解郁之法如逍遥散等服至11月10日,右视力0.08,左0.1,效果仍不显著,胃纳佳,便润,脉沉弦稍数。按此脉证,患者虽无明显见证,但按病程来说,久病多虚,“肝受血而能视”,气亏虚则肝欠濡养而目暗,脾为后天之本,气血之海,补益气血,应从健脾益气着手,因而改用补气舒肝益阴汤加减,连服15剂。
10月22日复诊:右视力0.3,左0.2。眼底检査:双眼视乳头呈浅蜡黄色,左眼较右眼尤淡,乳头边缘稍模糊,筛板欠清,血管不明显弯曲,右乳头旁有一小血管有白色鞘,黄斑中心凹反射不见,但无水肿及渗出。继以前方服至1968年5月13日,前后经过1年的治疗,终于恢复了正常视力,右眼远视力1.2,近视力1.5,左眼远视力1.0,近视力1.5。至此,嘱其以前方再服,以期巩固疗效。愈后3年,患者谈其情况良好。
七、老年眼底病证治
有些老年性眼病,如老花眼、肝劳(视疲劳)、黄油症(睑裂斑)、偃月侵睛(角膜老年环)、肝虚目暗(老年性脉络膜血管硬化)等。这些病变不妨碍视力,无需特殊处理。有些老年眼病,如圆翳内障(老年性白内障)、五风变内障(青光眼)、云雾移睛(玻璃体混浊)、暴盲、青盲(动脉硬化性视网膜病变、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,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以及老年性黄斑部变性等),都需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,以期缩短疗程,防止衰老病变继续发展。应当指出,一些老年慢性眼底病变,由于视力严重障碍,可以促使衰老,而衰老又可促使眼病的发展,以致形成恶性循环。所以,研讨老年眼底病的有效方药,更显得重要。
肾虚是造成老年眼底病变之本,又因“肝肾同源”,所以滋阴补肾是治疗老年眼底病的基本法则。临床上可分为以下6型。
1.肝肾不足,气滞络阻:肾亏肝虚,目暗不明,兼见腰膝酸软,健忘或行动不利。脉弦或弦而无力。治宜补益肝肾,活血通络。方用滋清活络汤(家传方):
2.肝脾素虚,气滞血瘀:平素肝血亏,脾气弱,气滞络阻,情绪易于波动,性急易怒,或抑郁不舒,胸胁胀闷,睡眠时好时坏,大便时秘时稀。脉弦数或弦濡。治宜舒肝健脾,解郁通络。方用舒肝破瘀通脉汤(方见视网膜中央静脉血栓)。
3.阴虚阳亢,瘀血阻络:头目眩晕,耳鸣,咽干,颧红,烦躁,腰膝酸软,太息善怒。舌红而干,脉弦数或弦细。治宜滋阴潜阳,活血行血。方用育阴潜阳通脉汤(方见视网膜中央静脉血栓)加减。
4.素体阳盛,血热瘀阻:素体阳盛,外感热邪,或瘀血化热,或食滞胃热,而面红目赤,口渴欲饮,烦躁不宁,溲赤便秘。舌红苔黄或舌绛紫黯,脉弦数或沉滑有力。治宜清热凉血,散瘀活络。方用凉血散瘀汤:
5.心脾两虚,目络失养:心血不足,脾气虚弱,气血迂缓,涩滞瘀阻,则视物昏花,心悸健忘,失眠多梦,纳少便溏。舌质淡嫩,脉细弱。治宜补益心脾,活络解郁。方用归脾汤加减:
6.肝郁脾虚,痰郁互结:肝气郁结,脾失健运,或肝经郁热,湿热蕴脾,视瞻昏渺,兼见头痛,眼胀,口不干或口干不欲饮,大便润,小便黄。舌润无苔,脉弦数或弦细。治宜清肝解郁,健脾渗湿。方用清肝解郁益阴渗湿汤(方见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炎)。
以上各证,病之早期,出血新鲜者加藕节、茜草、三七粉;出血吸收,渗出醒目者加炒桃仁、炒枳壳、木贼、蝉蜕;视网膜水肿长期不消者,加益母草、苏木、茺蔚子;视网膜退行性病变,视功能受损者,加枸杞子、五味子、菟丝子、女贞子、楮实子、桑椹子之类。同时注意对症用药。总之,知常达变,灵活变通,方能取效。
(刘怀栋张彬魏淑英 整理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