盆腔炎主以解毒祛湿理气化瘀

名医简介

哈荔田(1912〜1989),原天津中医学院教授。

我临床治疗盆腔炎以解毒祛湿、理气化瘀为主法。

急性盆腔炎临床主要表现为:发热,腹痛拒按或下坠,带下量多色黄绿如脓,或夹有血液,或浑浊如米泔,秽臭难闻,舌红苔黄或腻,脉洪滑而数或弦数。此由湿毒内侵,郁闭血脉,热盛肉腐所致。治当以清热解毒祛湿、理气和血为法。余临床习用银花、蒲公英、败酱草、青黛、虎杖、红藤、川楝子、元胡、土茯苓、瞿麦、苍术、黄柏、甘草等随症加减。高热、面赤、便秘者,可酌加黄连、黄芩、大黄等以泄热通腑;痞满呕恶者,可酌加香橼、竹茹、姜半夏等以理气和胃。方中青黛,用于妇科炎症较鲜见,本人体会,其凉血解毒,不仅适宜于上焦热毒,而且对妇女急性盆腔炎亦有较好的疗效。此外虎杖清热利湿、活血解毒,红藤清热解毒、祛风活血,对于具有热毒、湿浊蕴结或气血壅滞病机的本病来说,是较好的药味,临床用之,效果较为显著。

若湿热蕴结而形成“脓肿”者,属中医之“内痈”范畴。初期体温尚高者,仍应以清热解毒祛湿为主,可稍加丹参、赤芍等以活血化瘀,切不可骤然使用三棱、莪术、山甲、皂刺等破癥积之药,以防热毒扩散而发生险恶之证,必待体温恢复正常后,方可议攻破之法。

慢性盆腔炎临床主要表现为:小腹坠痛或有包块,痛若针刺或长期隐痛,或腰骶酸痛,带下量多色白或白中带黄,舌质青暗或有瘀斑,舌苔白润或腻或舌根苔黄,脉弦细或细涩或沉细。此为余邪未尽,正气受损,瘀积胞中所致。治当以理气化瘀散结为主,兼以扶正祛邪。余常习用香附、乌药、制没药、醋鳖甲、生牡蛎、党参、当归、炒白术、车前子、虎杖、红藤、甘草等,随症加减而获效。

慢性盆腔炎由于病程较长,临床以虚实夹杂者较为多见,所以遣方用药不能以气血郁滞而专行辛燥攻破之品,进一步耗伤气血、损伤脾胃,应统筹兼顾。兼手足心热、颧红盗汗者,酌加生地、地骨皮、青蒿等以育阴清热;兼腰膝酸软、神疲乏力者,酌加狗脊、杜仲、川断等以壮腰补肾;兼少腹冷痛、喜热畏寒、手足不温者,去红藤、虎杖,酌加巴戟天、小茴香、肉桂等以温阳散寒;兼头晕心烦、乳胀、胸胁不舒者,酌加柴胡、青皮等以疏肝理气;兼脘闷呕恶者,酌加姜半夏、陈皮等理气和胃;若食少便溏者,去红藤、虎杖,酌加砂仁、扁豆等健脾止泻。此外,在急、慢性盆腔炎带下量多的情况下,余常用熏洗剂配合治疗,临床收到了较满意的效果。其方如下:蛇床子9g,黄柏6g,淡吴萸3g。带下色黄腥臭者加蒲公英12g,带下色白清稀者加小茴香6g,瘙痒甚者加地肤子9g。上药布包,温水浸泡15分钟后,煎数沸,倾入盆中,乘热熏洗、坐浴,早晚各1次,每次5〜10分钟,洗后可拭干阴部。经期停用。

条目信息
1
摘自《古今名医临证金鉴·妇科卷》
2
本条ID:150607
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
    暂无讨论,说说你的看法吧
个人中心
购物车
优惠劵
今日签到
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
搜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