审证辨虚实,论治别三期

名医简介

王静安(1920〜),成都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。

小儿厌食证的主要症状是食欲不振,甚至不思乳食,日久精神疲惫,体重减轻,导致营养不良。临床宜辨虚实,审证求因,按因论治,我在临证时,常分为初期、中期、后期论治。

一、初期

此期特点是病程短,正气尚未受伤,厌食症状轻,仅见食欲减少,或不思饮食,在此阶段,我常采用饮食疗法,即嘱暂停喂养,仅给予米汤或开水中兑入葡萄糖或白糖,禁食1天后,一般大多数患儿都能恢复正常进食。如未恢复,则用鸡内金10g,白蔻仁6g,槟榔3g,炒怀山药1.5g、研末,加入细米粉100g,熬成米羹喂养患儿,则可获效。

二、中期

此期因乳食停于胃中不化,或脾胃受损而痰湿滋生,或感染诸虫,影响了脾胃运化功能而不思饮食。在此阶段,既有痰湿食积虫扰于胃中,又有脾胃受损的病机,但正气尚不虚馁,当急予攻邪,以攻为补,按因论治。

1.乳食壅滞证见不欲吮乳,呕吐乳片,口中有乳酸味;腹胀不舒,大便酸臭。伤食则见不思饮食,呕吐酸臭食物残渣,腹部胀痛拒按,大便臭秽,舌苔厚腻,脉弦滑,指纹紫滞。治法为消食导滞,方以保和丸加减。药用:

苏梗6g、半夏9g、茯苓9g、陈皮3g、焦山楂10g、焦白术6g、神曲6g、莱菔子6g。

腹胀痛者加木香6g,厚朴3g;呕吐加竹茹9g。形体瘦弱者,当攻补兼施,保和丸去莱菔子,加白蔻3g,炙甘草6g。

2.痰湿壅中证见形体虚胖或瘦弱,面黄白,常呕吐厌食,便溏,舌苔白腻,脉濡滑,指纹淡红。治法为健脾燥湿化痰,方以二陈汤加味。药用:

苍术6g、陈皮3g、半夏6g、茯苓10g、神曲10g、炒谷芽10g。

脾虚加党参6g,炒白术6g,砂仁3g;虚烦不寐加竹茹10g,枳壳6g,连翘心9g,木通9g。

3.虫积证见面色苍黄,肌肉消瘦,纳差,或嗜食异物,睡时磨牙,腹胀大,时腹痛,大便不调,面有白斑,唇口起白点,脉弦细。治法为健脾安蛔,方以乌梅丸加减。药用:

乌梅6g、细辛1.5g、炒川椒3g、当归6g、槟榔3g、炒麦芽10g、炒谷芽10g、苏梗6g、黄连3g、白豆蔻3g、木通9g、炒川楝子9g。

如呕吐加姜汁2滴于药中,俟虫安后,用五味异功散健胃。

三、后期

脾胃在此期中因积食、痰饮、虫积久久不去而伤,正气虚馁,气血生化不足,身体虚弱,易并发各种疾病。应以培补正气为主佐以运脾和中、化虫,当分脾胃虚弱和脾肾虚弱为治。

1.脾胃虚弱面色㿠白,形体瘦弱,神倦乏力,不思饮食,舌黄苔白,脉细弱,指纹淡红。治法为健脾和中,以六君子汤加味。药用:

苏梗6g、泡参10g、炒白术10g、茯苓10g、陈皮3g、砂仁3g、半夏6g、炙甘草3g。

若脾胃虚寒,手足冷,大便不化者,用参附理中汤。药用:

党参10g、附片6g、高良姜3g、炒白术6g、炙甘草3g。

2.脾肾虚弱面色㿠白,形体虚弱,四肢不温,畏寒自汗,小便清长或遗尿,纳差,五更腹泻,舌淡苔白,脉沉细弱,指纹淡红。治法为双补脾肾,方以四君子汤合四神丸加减。药用:

党参10g、白术10g、茯苓6g、白豆蔻3g、补骨脂6g、吴茱萸3g、安桂3g、菟丝子10g、益智仁3g、炙甘草3g。
条目信息
1
摘自《古今名医临证金鉴·儿科卷》
2
本条ID:150306
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
    暂无讨论,说说你的看法吧
个人中心
购物车
优惠劵
今日签到
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
搜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