泄泻证治举隅

名医简介

吴克潜(1903〜),苏州医学院教授。

泄泻最普通的为“伤食泻”,一般用焦麦芽(消米面之积)、焦楂炭(消肉食之积)、焦六曲(消瓜菜之积)合起来,名曰“三仙”最好,尤宜小儿,因其不伤正气而很有效果。蛋白质一类,吃得不得其法则最难消化,虽泻不爽,宜用阿魏入胶囊吞服,无有不效者(此药很臭,故须入胶囊,但没有流弊,用量约3〜4g,1次或分2次服,成人可连服)。

单纯的伤食泻,其特点为气味很臭,肉类不消化则气味更为酸臭,往往泻出稀粪及夹杂不消化的渣滓,其色深黄的为有热,可于三仙之外酌加青皮或苏梗;其色青黄的为夹寒,可于三仙之外酌加川朴或木香;若有腹痛的,则食积较多而滞,可于三仙之外酌加大腹皮或木香。或不必加减而另用“保和丸”亦效。治伤食之方很多,在于选用得当,轻则平胃散以燥湿,重者健脾丸以运脾,均较合适。亦有一种泄泻,反复不已,愈而又发,舌苔或黄或糙而色灰,所下多杂有渣滓,其人尚在壮年而体质尚可者,治宜通因通用,可选更衣丸再泻之,以去尽其宿垢,宿垢除而胃阳振,则泄泻自止。再者泄泻颇多是呕泻俱全,往往是实证。尚有一种呕泻兼见、心胸痞满者,为挟痰夹湿夹食,用半夏泻心汤针对主要者治之即可,处方不必面面俱到,亦无不效。

当然,泄泻之病不少是虚证,亦有虚实夹杂者,此处介绍以虚为主者。

1.脾泄证见腹部虚胀(不坚硬)或胀而且满,亦有食即呕吐者(吐泻的声音不大,所以不是暴注下迫),宜用香砂六君丸。大便经常溏泄者,可酌加益智仁、肉豆蔻以温中收敛。小儿脾阳不足,可用温中健脾汤。在暑令则宜香薷汤(香薷、白扁豆、赤苓、川朴)以兼清暑湿。

2.肾泄证见黎明则腹部冷痛,一泻而空,无腹痛,名曰“五更泄”,用四神丸以温肾阳即效。肾虚而兼有食积者,腹必胀满,但泄后即减,与腹泻之澄澈清冷者不同。如完全为澄澈清冷者是单纯的寒,宜附子理中汤。肾泄而腰痠,用猪腰子一二枚煨熟,煎补骨脂汤进服甚效。腰痠之有遗传性者,可加胡桃肉常服。

3.滑泄证见泄下不禁,有如滑出。此为中焦气弱,脾胃受寒所致,病者腹部不宜着冷,尤忌夏月露天睡眠,其有误服下剂,再受寒邪,泻后四肢厥逆,冷汗不止,腹痛如绞,不论舌苔如何,皆宜补中益气丸,或再加四神丸以扶正气而免亡阳。治滑泄有桃花汤,其意义为赤石脂涩之,干姜温之,粳米和之,皆所以防脱也。

4.久泄泄泻日久,元气为之下陷,甚则肛门脱垂,谷道不合,可用升举之法,酌用温针,灸天枢、气海两穴。

补中益气丸本为升阳之剂,加煨诃子、肉桂、五味子、乌梅,当能收效。

(5)洞泄证见虽泄而如无物,肛门滴下稀水不多,有似蟹沫,门户洞开,证属难治。用药只可每日酌用煨诃子3g煎汤,送服柿饼炭3g,常服或能见效。

(6)飧泄一般称肠鸣飧泄,因其泄前必有肠鸣,或经常肠鸣,如水走肠间,实则非水,乃为气之推动,此证往往治之无效,但泄泻亦不剧烈。针灸可补“阳陵泉”穴,亦属治法之一。

条目信息
1
摘自《古今名医临证金鉴·儿科卷》
2
本条ID:150285
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
    暂无讨论,说说你的看法吧
个人中心
购物车
优惠劵
今日签到
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
搜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