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儿消化不良辨治九法

名医简介

赵心波(1902〜1979),著名中医儿科学家。

消化不良是乳食不消,水谷不化,胃肠道功能紊乱,以腹泻为特征的儿科常见病,一年四季都可发生,夏秋季尤多。根据消化不良的症候特点和长期的临床体会,可将此病分成9类:

1.伤乳泻:为宿乳内蓄,肠胃积滞,清浊相混,稀水夹有奶块,口干,出气有酸臭味,腹胀,烦啼,舌苔白厚湿润。治用平胃散佐消导之剂。

处方:

苍术5g、厚朴3g、炒麦芽6g、甘草3g、陈皮5g、黄芩6g、炒鸡金10g。

2.伤食泻:为喂养不当,或骤然断奶,改换食品;或荤腥较多,暴饮暴食,过伤脾胃。食滞夹湿化热,热结旁流,泻下腐臭,腹部拒按,喜凉多渴,烦啼,呃逆倒饱,舌苔垢腻且干,指纹紫。治宜导滞清热利湿,保和丸加减:

神曲6g、黄连10g、焦楂6g、茯苓10g、半夏3g、陈皮3g、莱菔子6g、车前子6g。

3.风泻:因风邪袭表,郁于腠理;或感冒后,饮食不节,风热相搏,下迫作泻。

症见恶风发热,微咳有汗,头痛恶心,纳食不香,或吐泻交作。舌苔薄白,指纹淡紫。法宜祛风解表,调理肠胃。方选藿香正气汤加减:

藿香10g、苏叶3g、陈皮6g、苍术5g、白术6g、腹皮6g、甘草3g、赤苓10g、半夏3g、桔梗5g、厚朴3g、鲜姜2片。

4.洞泻:又名飧泻。因风寒湿侵,寒湿相聚,水谷不分,洞下稀水,完谷不化。舌苔白滑,脉象沉弱。治宜分清化浊,调理脾胃。方选胃苓汤加减:

苍术3g、厚朴3g、陈皮6g、甘草3g、茯苓10g、猪苓10g、白术6g、桂枝3g、泽泻6g。

5.惊泻:因于惊恐,乳食不化,清浊不分,泻下生矣。临床可见醒眠不实,时有惊悸,泻多稠粘,色青绿如苔。治宜益脾平肝镇惊。方选益脾镇惊散加减:

人参24g、白术6g、茯神10g、朱砂1.5g、钩藤3g、甘草3g。

6.热泻:乃因宿滞化热,与湿交搏,小便不利,热结旁流,暴迫下注。临床可见发病急,身热面赤,气粗口干,腹满拒按,烦躁不宁,肛门灼热,泻下粘滞,色黄绿,杂有泡沫。舌苔黄垢,指纹深紫。治用清热化湿泻脾胃火法,方选泻黄散加减:

藿香6g、神曲6g、生石膏24g、泽泻6g、木通6g、炒栀子6g、生草3g、猪苓10g、炒麦芽10g。

7.寒泻:因受凉伤脾胃之阳,不能腐熟水谷,以致便溏清冷,完谷不化,神倦疲乏,恶寒,身痛,腹痛,甚至四肢不温。舌淡,脉迟。治宜温脾散寒法。方选附子理中汤加减:

附子10g、炒白术10g、人参3g、炮姜5g、炙甘草3g、茯苓10g、伏龙肝10g。

8.暑泻:病发于盛暑,泻下如注,身热烦渴,肠鸣腹痛,面垢有汗。若伴有壮热烦躁,便泻不畅,粘腻秽味触人,常可转致津脱液竭,甚或抽搐。早期可用黄连香薷饮:

黄连1.5g、香薷6g、川厚朴3g、连翘10g、银花10g、扁豆花6g、甘草3g。

若壮热躁扰,可用葛根芩连汤加滑石、淡竹叶、扁豆花、银花等治疗。若暑湿秽浊过盛,深陷营阴,可采用清营汤加熄风饮:

广犀角2.4g、竹叶6g、麦冬10g、钩藤3g、银花10g、大生地10g、连翘6g、玄参6g、黄连1.5g、全蝎1.5g。

也可用紫雪散之类。

9.疳积泻:如果泻泄伴呕吐,汤药难下,可用陈醋、明矾、面粉各适量调匀成糊状敷两足心,半小时可见效。

条目信息
1
摘自《古今名医临证金鉴·儿科卷》
2
本条ID:150262
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
    暂无讨论,说说你的看法吧
个人中心
购物车
优惠劵
今日签到
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
搜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