婴儿腹泻证治纲要

名医简介

董廷瑶(1903〜),上海中医文献馆主任医师。
婴儿泄泻的一般分型

—、伤乳泻

伤乳泻皆因喂养不当,乳食杂进,恣唤生冷,停积不消,而成泄泻。泻多酸臭,腹满胀痛,啼哭厌食,小溲泔浊,舌质红,苔黄腻或垢腻。治法消食导滞,保和丸为常用之方。

例1陶某,女,3个月,住院号120499。1974年10月22日初诊。积滞泄泻,日4〜5次。腹痛胀满,矢气频多,啼哭不安,小溲尚通,舌苔厚腻。治以导积消滞。

陈皮3g、青皮4.5g、广木香2.4g、炒麦芽9g、佛手片4.5g、赤苓9g、荷叶9g、煨葛根6g、炒楂肉9g、炒枳壳4.5g。2剂。

10月24日二诊:腹软不满,泻利转和,矢气尚有,小溲通长,舌苔属黄。拟消扶兼施:

元参4.5g、赤苓9g、扁豆衣9g、陈皮3g、广木香2.4g、青皮4.5g、炒楂肉9g、焦白术9g、荷叶9g、炒麦芽9g。

2剂药后诸症均愈。

注:方中诸药用量类同成人,因嘱病家仅煎一汁,分2次服下,故实际用量仅1/2左右。余例同此不赘。

二、热泻

婴儿热泻多在夏秋之间,暑湿内扰,或冬春风温,热移大肠,症见发热或壮热,口渴溲赤,舌红苔黄。治以清热止泻,方可用七物香薷饮、益元散、葛根芩连汤、三石甘露饮等。湿重可加甘露消毒丹。

例2周某,男,9个月。1977年8月25日初诊。

泄利1个月,近日发热(38.5℃),泻下溏绿酸臭,日行6〜7次,腹软,小溲短少,舌苔黄。热邪伏中,治以清热止泻。

葛根4.5g、黄芩4.5g、川连1.8g、清甘草2.4g、荷叶9g、扁豆衣9g、山药9g、车前子9g、炒山楂9g。2剂。

8月27日二诊:热已退,便泄亦和,腹软溲通,舌苔薄净,健脾为治。

党参4.5g、茯苓9g、清甘草3g、扁豆衣9g、广木香2.4g、荷叶9g、淮山药9g、炒山楂9g。

3剂药后即安。

三、寒泻

寒泻须审风寒与虚寒。风寒因寒邪入侵,症见便利而臭气不重,小溲清长,舌质不红,苔白,脉多浮缓,或有身热咳嗽等表证,治宜疏解表邪。方有荆防败毒散、藿香正气散等,表解泻可自和。如小溲短者,则用五苓散分利之,胃苓散亦可酌用。脾虚寒泻,较为多见。张景岳云:“小儿吐泻证虚寒者居其八九,实热者十中一二”(《景岳全书·小儿则》)。症见面白神疲,形体瘦弱,四肢不温,睡时露睛,口唇淡白,脉濡细或细弱,大便多不消化物。治当温运健脾,轻者钱氏益黄散或七味白术散,重者附子理中汤;呕吐者加丁香、伏龙肝,最后以异功散、参苓白术散收功。对于久泻而舌淡苔净,脾肾阳虚者,以附子理中汤加肉桂主之,惟病久正虚,非数剂可愈。

例3沈某,男,8个月,门诊号37235,1963年9月9日初诊。

泄泻经月,日二三次,小溲清长,乳时作恶,舌淡苔薄,腹满按之尚软。消化不良,中寒久泄,治宜温运。钱氏益黄散主之。

陈皮3g、青皮4.5g、紫丁香1.5g、炮姜1.8g、煨诃子9g、广木香2.4g、姜半夏9g、清甘草2.4g、炒麦芽9g。2剂。

9月11日二诊:药后泄泻好转,胃气亦和,但脾虚中寒,再以上方去半夏,加党参4.5g,焦白术6g,续服5剂而愈。

又,每在暑湿内扰,或寒热夹杂之时,脾胃气滞,泻如暴注,似水溅射,腹痛胀气,有时呕吐,当此亟予纯阳正气丸2g、化服,每天2次,连服2天,见效甚捷。

例4岑某,男,1岁,门诊号93832,1978年8月12日初诊。

暑秽夹杂,泄利5天,泻臭溅射,日七八次,舌苔薄腻,小溲短少,腹部尚软。治以祛暑逐秽以和其泻。

纯阳正气丸3g,每日内分2次化服,3剂。

8月14日二诊:暑秽一化,便泄即和,舌苔薄润,小溲转长,胃纳尚差,兹须调理脾胃。

陈皮3g、焦白术9g、广木香2.4g、炒山楂9g、炒谷芽9g、焦甘草2.4g、藿佩各9g。

3剂药后其病乃愈。

四、虚泻

久泻脾虚肠滑,泻多滑利,稀薄不臭,有时自遗者,则用固涩法。因此时既无积可消,又无湿可利,而实脾健运亦未能奏效。书云:补可去弱,涩可去脱。大凡泻久元气未有不虚者,但补仅可治虚,未能固脱。仲景所谓“理中者,理中焦”,即是温补中焦并非就是固摄下焦。滑脱之症,病在下焦,必须止涩。盖肠胃之空非此不能填,肠垢已去非此不能复其粘著之性也。常用的有石榴皮、龙骨、牡蛎、罂粟壳、五味子、乌梅、赤石脂等。但应用止涩法时,必须具备四个条件:(1)舌洁;(2)腹软;(3)溲通;(4)身无热。这样,才为适宜。倘或虚中夹实,过早投以固涩之药,反会益疾。同时,要根据患婴情况,辨证施治,用不同的药物来配合。阳虚者补阳,阴虚者滋阴,气虚者益气等,才能顺利收功。

例5沈某,男,1岁,住院号31834,1963年12月12日初诊。

脾虚泄泻,已有旬余,面色萎黄,毛发稀枯,小溲尚通,舌质淡红。脾阳受损,治以温中。

党参4.5g、炮姜2.4g、炒白术3g、焦甘草2.4g、煨木香2.4g、煨诃子6g、炒麦芽9g、炒楂肉9g。2剂。

12月14日二诊:泄泻不和,昨日曾行12次,状若鹜溏,量少,腹满尚软,舌淡红苔洁。其证脾阳不振,泄久肠滑,治以温涩。

炮姜炭1.5g、石榴皮4.5g、炒白术4.5g、怀山药9g、扁豆衣9g、惯诃子6g、娘木香2.4g、陈皮3g、炒麦芽9g。2剂。

12月16日三诊:泄利甚多,形神较活,小溲通长,胃纳尚和,啼哭有泪,腹软无力,舌淡苔洁。久泄肠滑,重用止涩温里。

淡附片3g、炮姜1.8g、炒白术4.5g、煨木香2.4g、炒御米壳4.5g、惯诃子6g、石榴皮6g、扁见衣9g、焦甘草2.4g、煅龙骨9g、赤石脂12g。

2剂药后泄利次减,便亦转厚,泄久肠滑,仍须原法加党参续服,3天后痊愈出院。

“脚气型”婴儿泄泻此型病婴的泄泻,有其一定特点:(1)出生后不久即有泄泻,便色青,夹有奶块,次数频多,5〜6个月的婴儿,泄利已有4〜5个月;(2)小溲如常,饮食尚可,无脱水征,但面白神萎,烦吵不安,或有眼皮下垂,甚至抽搐易惊;(3)使用一般的中西药物,见效不大,反复不止;(4)如停哺母乳,往往泻止,若继续又哺,泻即复发。

现代医学中的婴儿脚气病,可见消化、神经、循环三个系统的改变。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者,即出现腹泻。此乃乳母的维生素B1摄入量长期不足,新生儿因之发病。从中医观点看,成人脚气病有干、湿性之分,如乳母之隐性脚气病属湿性者,可有内湿留滞,乳中夹蕴湿邪,哺于乳婴,易致泄泻,于理可通。

治疗方法:嘱令停乳,暂以米汤代之;如要继续哺乳,须在其母补充足够之维生素B1后方可,否则人工喂养。如无其他合并症,先消积化滞兼扶脾胃即可。

例6乔某,女,3个月,住院号12038,1975年3月29日初诊。

生后不久即持续泄泻,2月余不愈。每天最多近20次,状如蛋花,色绿夹有奶块,无脱水征,小溲亦通,形神较弱,舌苔薄润。检查乳母蹲踞、踝膝反射异常。此为脚气型泄泻,嘱停母乳,暂饮米汤。方拟温运兼化乳积。

炮姜1.8g、楂肉炭9g、炒麦芽9g、陈皮3g、焦白术6g、清甘草2.4g、木香1.8g、党参4.5g。

2剂药后大便成形,次数减少,再进原方调理而愈。

婴儿泄泻变症

一、伤阳

伤阳多由寒泻转变而成,泄利过多或过久,致使阳伤欲脱。症见面色㿠白,四肢清冷,哭声低微,汗如粘液,舌淡无苔,脉象细微。此时亟当回阳救逆,附子理中汤为主方,但须重用参附。用朝鲜参3〜6g,炖服。其性味甘温,补虚固摄之功与人参相似,对脾胃虚寒,阳气衰微者更为合宜。附子用量可至6g,因回阳救逆,非重用不可。

例7张某,男,8个月,门诊号7832,1979年10月19日就诊。

禀赋素弱,泄泻经旬,每天10次左右,形体羸瘦,胃口不开,腹胀溲长,睡时露睛,四肢清冷,舌淡苔白。脾胃阳虚,病情不轻,非参附殊难济急。

朝鲜参4.5g、淡附片6g、炮姜2.4g、清甘草3g、炒麦芽9g、煨木香3g、煨肉果6g。

3剂药后便下成形,四肢转温,面色不华,舌仍淡白,原方再服3剂,泻止而愈。

二、伤阴

泄泻伤阴,多由热泻传变而致。症见目凹囟陷,皮肤干燥,形神萎倦,口渴喜饮,口唇朱红,舌绛少津,脉象细数,哭无涕泪,小溲短少。治宜酸甘化阴,养胃生津。

例8游某,男,5个月。19乃年9月1日初诊。

先天不足,形体瘦弱,泄利已近半月,自8月中旬起发热逐渐增高至39℃以上。入院后,热未退,泄利亦多,症见形神萎羸,睡时露睛,舌红唇朱,涕泪较少,口渴引饮,小溲短少。阴液大耗,元气亦惫。病情严重,急宜救阴扶。

皮尾参4.5g、珠儿参9g、鲜石斛12g、天花粉9g、生扁豆9g、乌梅6g、鲜荷叶30g、生甘草3g、鲜生地30g、陈粳米30g。2剂。

9月3日二诊:体温37.7℃。前进救阴扶元之剂,热势下降,形色较和,哭时见泪,小溲尚长,便泄稀薄,舌红润,唇色朱,睡仍露睛。病情稍得转机,仍未脱险,再以救阴扶元。

皮尾参4.5g、天花粉9g、生扁豆9g、乌梅6g、鲜荷叶30g、珠儿参9g、陈粳米30g、鲜石斛9g、生炒谷芽各9g、益元散12g。3剂。

9月6日三诊:热退净,泄泻亦瘥,小溲通长,舌质红润。病情已得转机,但面㿠形瘦,睡时露睛,体质大薄,亟须调养,兹拟扶脾和胃。

皮尾参6g、焦白术9g、生扁豆9g、姜炭2.4g、陈粳米30g、焦甘草3g、天花粉9g、乌梅6g、生炒谷芽各9g、鲜荷叶30g。

3剂药后利和,形神转振,续进调扶脾胃之剂而愈。

三、阴阳两伤

婴儿泄泻过多过久,既可伤阴又可伤阳。且阴损可以及阳,阳损可以及阴。况稚阴稚阳更易出现阴阳两伤这一常中有变的症情,临床需要细致辨识。

例9朱某,女,5个月,1961年5月2日初诊。

便下泄利,次数频多,小溲尚通,腹满胀气,按之即哭,形色较萎,身热不高,舌红口炎。热利伤津,脾运不畅,治以清养运脾。

人参须2.4g、煨葛根6g、天花粉9g、扁豆衣6g、麸炒枳壳4.5g、青皮3g、炒白术4.5g、生甘草2.4g、香连丸1.8g。2剂。

5月4日二诊:泄利仍剧,日有10余次,腹满而胀,舌光干而淡红,形神萎靡,汗出,纳少作恶,小溲尚有。元气大惫,伤阴耗液,虚脱之象,其势危殆,亟投益气扶元救之。

西洋参2.4g、移山参4.5g、乌梅4.5g、钗石斛9g、煨诃子9g、天花粉9g、石莲子9g、生熟谷芽各9g、土炒白术4.5g、怀山药9g、炮姜1.5g、生甘草2.4g。

5月5日三诊:泄泻次数虽减,但便下清谷,腹满有气,形神不振,舌光津少而质淡,体温反低。阴津已伤,阳气亦衰,幸胃气稍动,或有一线生机。兹拟救阴扶阳,以冀转机。

西洋参2.4g、移山参4.5g、黄厚附片9g、炮姜1.8g、钗石斛9g、生扁豆9g、炒白术4.5g、生熟谷芽各6g、焦甘草2.4g、乌梅4.5g、茯苓9g。1剂。

5月6日四诊:服后形神较振,泄利见粪,但有不化粘液,小溲尚通,胃气已动,腹部虽满,按之尚软,渐露生机,再以原法继之。

移山参4.5g、黄厚附片9g、上肉桂1.2g、炒白术4.5g、炮姜1.5g、茯苓9g、焦甘草2.4g、乌梅4.5g、钗石斛9g、生熟谷芽各9g。3剂。

5月9日五诊:便泄次减,小溲通长,腹部亦软,形神转振,胃气较和,舌光淡红。证势由险化夷,仍以原法加减。

移山参4.5g、黄厚附片9g、炒白术4.5g、炮姜1.5g、乌梅4.5g、钗石斛9g、生熟谷芽各9g、怀山药9g、清甘草3g、煨木香2.4g。2剂。

嗣后病情稳定,由于体质太差,一直调治至6月1日痊愈出院。

四、婴儿泄泻逆症

临床上有这样的变症:起于泄泻迁延不愈,症见腹胀如鼓,叩之中空,呼吸短促,食入即吐,而大便不畅,次多量少,现代医学称之为肠麻痹症。严重者,如不及时治疗,可危及生命。将此症称为逆症者,乃本于《内经》:“其腹大胀,四末清,脱形,泄甚,是一逆也。……咳呕,腹胀且飧泄,其脉绝,是五逆也。如是者,不及一时(一天之意)而死矣”(《灵枢·玉版》)。当然经旨所述,不专指小儿,但泄泻而见腹大鼓胀,发生肠麻痹者,以婴幼为多见,且尤危重。此时,若仍用汤药治疗,往往胃不受药,服下即吐,进退两难,殊感棘手,乃另觅途径。处以外敷之法,遂创制温脐散,以肉桂、公丁香、广木香各1.5g,麝香0.15g,共研细末,为1料。盖以温香诸药,借麝香的渗透之力,深入肠内,旋运气机,使其频转矢气而升降复常。

例10陶某,男,11个月,住院号46730。1965年9月24日初诊。

泄利6天,而成虚胀,西医诊断为肠麻痹症。高热干渴,作恶呕吐,气促不舒,小溲短少,大便不畅,次多量少,腹部鼓胀,叩之咚咚,舌红口燥,药入即吐。脾气虚惫,症属重危。以外敷温脐法,冀获转机。

公丁香1.5g、肉桂1.5g、广木香1.5g、麝香0.15g。

共研细末。用熟鸡蛋去壳,对剖去黄,纳药末于半个鸡蛋的凹处,复敷脐上,外扎纱布。2小时后肠鸣连作,矢气甚多,腹部稍软,上药续敷1次。

9月25日二诊:外敷之后,气机舒缓,便下稀溏而通畅,腹部和软,形神较安,热已净,舌质转淡,苔薄腻泄,利尚多,小溲短少,睡时露睛。证属阳气虚衰,附子理中汤主之。

米炒党参4.5g、土炒白术6g、炮姜1.5g、焦甘草1.8g、淡附片4.5g、广木香1.8g、茯苓9g、车前子9g。

2剂药后泄利已差,腹胀溲长,惟便仍溏烂,舌淡而净,以温扶之剂,3日后安。

总之,婴儿泄泻之辨证论治,不外寒热虚实,但城市小儿,往往恣啖冰饮,寒泻者为多见。一病即呈寒象,用药常宜稍温。此外,对于哺乳婴儿,泄泻时必须暂停哺乳,以米汤代之,否则易使泄泻迁延难愈,反而得不偿失。

(陈辽泓、宋知行 整理)

条目信息
1
摘自《古今名医临证金鉴·儿科卷》
2
本条ID:150257
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
    暂无讨论,说说你的看法吧
个人中心
购物车
优惠劵
今日签到
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
搜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