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医简介
林钦廉(1915〜),浙江医科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主任医师。外感咳嗽是儿科临床常见的病证。小儿肺脏娇弱,卫外不固,极易感受外邪。风寒或风热之邪从口鼻、皮毛侵入,首先犯肺而咳嗽。若不及时治疗,则酿痰壅肺,易成咳喘重症。林氏治疗小儿外感咳嗽,根据临床见症、发病新久、患儿体质,每用宣肺化痰,肃肺祛痰,润肺止咳,温肺祛痰四法,获得良好效果。
宣肺化痰
此法用于咳嗽初起,邪在肺卫阶段。小儿外感,以风热居多,即使感受寒邪亦易从热而化,诚如叶天士所云:“襁褓小儿,体属纯阳,所患热病最多。”主要证候为身热恶寒,流涕咳嗽,咽红充血,舌苔薄白,脉浮滑或浮数。治法是解表,宜辛温辛凉并用,稍加苦寒泄热。临床根据时方杏苏散、桑菊饮、银翘散等加减化裁,制定出蝉苏宣肺汤,用药九味,以蝉蜕、苏叶、桑叶解表疏风,达邪外出;板蓝根苦寒清热,浙贝、前胡、杏仁、牛蒡子解表化痰,最适于表证初起之咳嗽,更有佛耳草一味是临床喜用之品,谓其性味平和,化痰止咳甚佳,无论何种咳嗽用之均效。加减:热重加银花、连翘、黄芩、焦栀,是方以疏散外邪为主,使表解正安,气机通畅,则不治咳而咳自止。
例1金某,男,2岁。1985年11月15日诊。
新受外感,鼻塞流涕,咳嗽不爽,喉间痰滞,咽红充血,纳食减退,舌苔黄腻,脉象浮数。治拟疏风宣肺。
服4剂,咳嗽减轻,痰转松爽,胃纳稍苏,苔薄黄腻,脉象浮滑。
处方:
5剂后,咳嗽除,食纳增加,诸症悉瘥。
肃肺祛痰
此法用于痰多咳嗽。外感失于表解,肺气不得宣降清肃,痰随气逆,咳嗽频频,痰滞作恶,舌苔白腻或黄腻,脉滑。宗“肺以清肃下降为顺”之理,自拟苏葶四子肃肺汤,用药七味。其中甜葶苈一味,是泻肺消痰之佳品,经方以大枣相伍,畏其性猛;其实甜葶苈泻肺而不伤正,只要确属实证即可放胆用之,剂量用至10g左右,从未发生任何副作用。苏子降气豁痰,莱菔子祛痰下气,车前子化痰止咳,以上四子合用,功效卓著,旋覆花、陈胆星、海浮石肃肺清肺化痰。全方以清肃降气为主,气顺痰消则诸症自愈。
例2孙某,男,10岁。1986年2月21日诊。外感失于宣解,咳嗽迁延已1月,入夜咳甚气逆,喉间痰滞不爽,胃纳不振,舌嫩苔腻脉滑。治拟化痰肃肺。
服7剂,咳嗽告平。仅胃纳欠佳。又来求诊,予以调理之剂善后而愈。
润肺止咳
此法用于咳嗽时久或反复发作的患儿。小儿肺体娇弱,稚阴稚阳之体,气阴俱易耗伤。咳嗽迁延反复,干咳少痰或痰滞不爽,咽红充血,手心灼热,舌红苔薄,脉象细弦或细数。根据肺喜润恶燥的特点,以沙参麦冬汤为基础,自拟百部润肺汤,用药九味。方中百部是润肺良药,治咳颇有效,但其味苦,小儿较难接受,故剂量一般不超过6g。南北沙参、麦冬、玉竹益气养阴,桑白皮、地骨皮为泻白散,合瓜蒌皮清肺热、润肺燥,甘草止咳,调和诸药。本方润肺肃肺,化痰宁嗽,对于肺之气阴两虚的小儿,常能收到良好的效果。
例3叶某,女,2岁。1985年11月8日诊。
肺气虚弱,卫表不固,屡受外感,反复咳嗽,迁延日久。近半月来咳嗽增多,早晚咳甚,咽红充血,舌红苔薄,脉象细弦。治拟养阴润肺宁嗽。
服4剂,咳嗽减退,咽红亦退,苔转薄腻,脉象小滑。治守原法,去甜杏仁易蒸紫菀6g,续服5剂。咳嗽告平。
温肺祛痰
此法用于小儿素有痰湿内蕴,逢风寒外来,引动内蕴之痰湿,发则痰鸣喘促者。此时非温不能散其寒,非宣不能开其壅,非降不能平其喘。临床以三拗汤、小青龙汤加减,组成温肺汤,用药七味。以麻黄、杏仁温开肺气;半夏温燥痰湿,细辛、干姜合用,使寒与痰俱得温化;白芥子辛散温通,祛痰力极强;甘草止咳,调和诸药。若辨证无误则效如桴鼓。温肺祛痰法诸药辛温燥热,小儿较成人为少用,因稚阴稚阳之体,用之不当,易引起副作用。
例4胡某,男,6岁。1985年12月31日诊。
素体肺脾不足,痰湿内盛,患哮喘已历3载,日前外感诱发。咳嗽不多,喉间痰鸣作响,面色苍黄,皮肤湿疹外发,舌胖苔腻,脉象浮滑。治拟祛寒温肺平喘。
服5剂,哮喘得平,咳除痰少,皮肤湿疹渐隐,胃纳欠振,舌苔薄白,脉濡。再两调脾肺以善后。
(周雪娟 整理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