勿惑于炎症,滥施寒凉;审寒热虚实,辨证治之

名医简介

李少川(1923〜),天津中医学院主任医师、教授。

小儿咳喘,其病机有:肺失宣降、痰火内郁、肺气不敛等。由于小儿属幼稚之体,罹患本病,变化多端。故临床应注意辨证施治,庶不致误。

咳喘初期,贵在疏风散寒咳喘一症,主要病位在肺,因肺为娇脏,职司清肃,一旦感受外邪,肺气郁闭,失其清肃之令,气机上逆,痰阻气道而为咳喘。临床有风邪犯肺、痰热阻肺、阴虚肺热之分。临证体会就其小儿咳喘之病因来看,风邪外束为其主要方面,从发病季节来看,以感受风寒者多,感受风热者少。因此,治疗咳喘,切莫为“炎症”所惑,一味妄投寒凉清热之味,而使气机阻遏,苦燥伤阴,应遵“治上焦如羽,非轻不举”之古训,着眼于微苦微辛以疏风散寒为上。在临床上多以杏苏饮化裁。咳喘气急加麻黄、苏子,一开一降,相得益彰。体弱之儿,可去麻黄,加太子参、葛根、羌独活,仿人参败毒饮之意,以扶正祛邪,每多奏效。

里热壅盛,治以清肺平喘风邪外束,易于化热,是小儿咳喘的另一特点,由于里热壅盛,肺气不宣,遂见身热神烦,咳喘气促,鼻翼煽动,唇干齿垢。临床治疗,常以麻杏石甘汤加味。方中麻黄辛温,宣肺平喘,生石膏辛凉,清泄肺热,杏仁苦温,佐麻黄以止咳平喘,甘草甘平,调和诸药;此方虽由辛温与寒凉药物配伍,而主要具有辛凉作用,功可宣泄郁热,清肺平喘。临床遇及此类病儿,多以此方为基础,随证加味;若表实热盛,高热无汗,咳喘急促者,可加薄荷、豆豉、山栀、黄芩,仿大黄石膏汤之意,以清热疏表;痰声漉漉可加天竺黄、瓜蒌仁、黄连以开胸涤痰;咳嗽明显者,加苦桔梗、前胡、白前,以肃肺止咳;正虚邪实,应服羚羊角粉,一般日量为0.3〜0.5g,日1次,可连续服3天;至于方中麻黄用量,3〜5岁小儿至少用5g,3岁以下也不少于3g,与石膏比例为1:5。此方宗《内经》:风淫于内,治以辛凉,佐以苦甘之意。若出现神昏谵语,甚则抽搐时,可配芳香开窍之“局方至宝丹”,亦每多奏效。

肺气不敛,法宜益气养阴小儿咳喘,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者,多系先天禀赋不足,后天脾胃失调,患儿面色㿠白,形瘦神疲,喘咳乏力,脉细无力,乃肺虚而气失所主也,法宜益气养阴,收敛肺气,切莫见喘治喘,肇犯虚虚实实之戒。在临床治疗上,常以沙参、麦冬、玉蝴蝶以益气养阴,银杏、五味以收敛肺气,茯苓、半夏、陈皮以利水健脾,以绝痰源,再加甘草以甘缓其中。若兼外感时,应少佐苏梗、前胡、杏仁、桔梗以宣通肺气,咳喘痰多加紫菀、川贝母,汗出而喘加糯稻根、浮小麦。

条目信息
1
摘自《古今名医临证金鉴·儿科卷》
2
本条ID:150222
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
    暂无讨论,说说你的看法吧
个人中心
购物车
优惠劵
今日签到
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
搜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