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医简介
谢海洲(1918〜),中国中医研究院教授席汉氏综合征杨某,女,31岁,干部。1978年8月21日初诊。患者2年前曾因产后大出血休克,住院1个月余,渐现乳房萎缩,月经闭止,阴道干涩,性欲减退,近2个月来毛发脱落甚速,经北京某医院检查示“子宫轻度萎缩,阴道分泌物少”。尿化验:17-羟类固醇5.60,17-酮类固醇6.0,诊为席汉氏综合征。舌质淡胖,舌苔少,脉细双尺脉无力。证属气血双亏,肾气虚弱。治拟益气养血,补肾壮阳。
水煎服。10剂。
1978年9月2日二诊:服药后精神好转,食纳稍增,仍畏寒肢冷,两足挛急,舌脉同前,宗原法于方中加党参10g,炙黄芪20g,肉苁蓉15g,制附子10g。水煎服,20剂。
1978年9月23日三诊:服上方后,畏寒、肢冷、脚挛急除,月事来潮,然量甚少,毛发脱落之势已控,阴道稍润,欲心渐萌。脉细尺弱,上方去附子,继服10剂。
1978年10月22日四诊:患者来述,已无疲乏倦怠感,性欲正常,月经来潮,量可而淡,脱落之毛发处(头发、阴毛、腋毛),已有新茸萌出之状,且体重增加,精神体力基本恢复,已上班工作。复查尿17-羟类固醇7.0,17-酮类固醇10.0,妇科检查(-),符合临床治愈标准。
为巩固疗效,再以上方配丸,继服以善后。多次随访,患者康复如常。
本例系由产后元气亏虚且大出血致精血亏损。产后阴分一伤,八脉自失其养。冲为血海,连于胞宫,任督之脉又系养于胞宫,胞宫失于濡养则月事闭止不行。然奇经八脉皆隶于肝肾,今产后下虚及肾,阴阳互不维系,故出现毛发脱落,乳房萎缩,阴道不润,性欲消失,畏寒肢冷等一派肾虚之征。有鉴于此,结合朱丹溪“产生以大补气血为主”之说,故治以补益气血、温壮元阳而为法。拟方初以四物补血,芪术补气,五子衍宗合山萸肉、仙茅、仙灵脾以补肾壮阳,复方相柔以图治;之后递增益气补肾温阳之品,以冀阳生阴长,阴阳平秘。此例用药灵活权变,切中病机,故使产后虚损痼疾得获速痊。
脊髓空洞症
齐某,女,32岁。右上肢及腰椎Ⅰ〜Ⅳ两侧呈节段性麻木不仁,不知痛温,有时感到自发性闷痛。表面皮肤干燥,触之有感觉,右臂运动无力,肌肉萎缩,脊椎变曲。经北京某医院确诊为“脊髓空洞症”。历经5年医治效果不显,转来诊治。
诊其舌质淡嫩有齿痕,舌边黯紫有瘀点,无苔,脉细涩而结。辨属先天不足,精髓不充,气虚血瘀。拟补肾填精、益髓健脑、补气活血调治。药用:
守方60剂后,感觉稍复,痛已消除,麻而不木。舌色淡红,瘀点消失,脉弦细。上方中减活血化瘀药用量,重用补肾填髓益气之品,续服80剂,腰背感觉基本复常,右臂活动有力,肌肉渐丰,苔脉复常。疏方配丸以调治。药用:
共研为粉,制蜜丸,丸重9g,每次1丸,每日3次。
服药半年左右,症状体征消失,活动如常,复经原北京某医院检查:节段性感觉分离、节段性肌肉萎缩、临床症状等均消失,病告愈。1年后追访,未见复发。
本案证属先天不足,精髓不充,气虚血瘀,虚实夹杂,故治之亦补亦通,兼施并用而主以左归饮、龟鹿二仙胶、当归补血汤等方加减,以补肾益髓,益气活血也。因补肾则精生髓充,活血则瘀去络通,故诸法并施于髓亏血瘀之本证,而奏效显著也。
隐性脊柱裂
徐某,女,32岁,北京某中学教师。1976年2月15日初诊。
近几年来双下肢冷麻,软弱无力,行走艰难,且感腰脊酸麻沉重。经北京某医院X线摄片检查:“骶椎Ⅰ与V椎板凹陷缺损,且外皮凸起,上生粗毛”。确诊为“隐性脊柱裂”。
诊其脉弦细,舌体胖嫩,舌边尖有多个瘀点,苔薄白。病由先天禀赋不足,肝肾亏损,精髓不充,阴亏髓虚,血络瘀阻,致足不任身,发为骨痿。以腰者肾之府,脊者肾之所贯,故肾虚则腰脊酸沉。法拟补益肝肾,强筋壮骨,化瘀通络。药用:
水煎服,14剂。
另予加味金刚丸(菟丝子、肉苁蓉、杜仲、川萆薢、猪腰等)50丸,每次2丸(12g),日2次。
守方1个月(二诊时小有更动),行路稍觉轻松,脊部麻感下移,腰部微痛,下肢冷麻稍轻。舌质黯红,边尖仍有瘀点,脉弦滑。原方加炙马钱子0.25g,以增强通络起痿之功,续服2个月。
第四月来诊,舌边瘀点减少,诸症略减,行动亦稍有力。原方加白芍12g、茯苓9g,生地15g,川断9g。再服2个月。
第六月双下肢及腰部酸沉状已解,步履渐趋常态,舌边尖瘀点尽退,脉复神强。药用:
水煎服,14剂。五子衍宗丸20丸。每次1丸,每日2次。
服药后,行路已如常人。苔脉正常。后经原北京某医院拍片对照:椎板缺陷处模糊不清,脊柱裂面积明显减小。收效尚佳,继服上方加大5倍量,制成蜜丸,丸重6g,每服2丸,日服2次,以善后调理。
经半年追访,患者早已恢复工作,自云可胜任工作,腰及双下肢亦无沉重感,仅行路较常人稍缓,余皆正常。
本例“隐性脊柱裂”,属脊椎先天性缺陷,与中医学所谓痿证颇相类似,如《素问次注》云:“痿谓痿弱无力以运动”。《儒门事亲》云:“痿之为状,两足痿弱,不能行走”。究其所因,以肝主筋,肾主骨,故骨软筋弛之痿,每多关于肝肾二脏之病变,正如《女科百病问答补遗》所谓:“人身之骨,肾所主也。先天禀气不足,则骨软而不坚不实,且髓不满骨,筋无血养以束骨,荣卫弱,故骨痿而骨变也”。审该证是肝肾两虚而筋骨痿弱,故治在肝肾,主以《宣明论》之地黄饮子与《保命集》之金刚丸,而兼予化瘀通络之法。方用地黄饮子、金刚丸者,以地黄饮子既滋阴益肾、壮水济火,又温补肾阳,引火归源,取其协调阴阳、益肾填髓也;金刚丸乃补肝肾、壮筋骨之佳品,善治“骨痿不能起于床者”(《张氏医通》)。至于方中兼用鸡血藤、牛膝、赤芍、红花等活血通络之品者,则意在祛瘀生新,既可使血活络通,又可助补肾生精也。由于药证相符,故数载病痛,经由数月调治,而终获其痊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