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医简介
刘祖培(1939〜),湖南省中医研究院研究员。脑萎缩是脑组织的退行性改变,常表现为步态不稳、反应迟钝、记忆力差,甚至震颤,痴呆,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,是目前较为常见的难治病。刘氏认为本病的病理基础是肾虚血瘀,主张从肝肾血瘀辨证,擅用以下四法。
平肝活血法
适应证:风阳阻络证。症见头晕而痛,头胀目胀,烦躁易怒,失眠健忘,口苦,步履瞒跚,甚至偏瘫、震颤、舌质黯红、苔薄,脉弦细。方药:平肝通络汤加减:
袁某,男,62岁。因步行不稳反复1年而就诊。曾做CT扫描检查,结果为脑室系统扩大,诊断为脑萎缩。现步行不稳,头昏,烦躁,睡眠多梦,饮食及大便可,腰酸足软乏力,舌黯红,苔薄,脉细弦。
辨证为肝风阻络兼肾虚证,治宜平肝熄风,活血通络,佐以补肾。药用:
14剂后,步行较前平稳,头昏足软稍减轻,仍烦躁,睡眠多梦,守方再服14剂,步行基本上已平稳,头昏减轻,睡眠多梦,心烦,纳可,大便溏,舌淡红,苔薄,脉细。原方去川芎,加生黄芪30g、巴戟天10g、佛手10g,续服28剂以巩固疗效。
活血通络法
适应证:瘀阻脑络证。症见头部刺痛,痛处固定,失眠健忘,肢体麻木,步态不稳,舌质黯,苔薄,脉弦细。方药:黄参通络汤加减:
王某,男,72岁。行走不稳1年,CT扫描诊断为轻度脑萎缩,既往有脑动脉硬化、冠心病、前列腺肥大病史。1990年4月13日初诊,行走时自觉高低不平,无疼痛麻木,伴头晕,下午尤甚,失眠多梦,偶有心前区刺痛,纳可,舌质黯,苔薄,脉弦细。
辨证为瘀阻脑络证,治宜活血通络法,药用:
20剂后症状减轻,于原方中加党参10g、枸杞子12g、淫羊藿15g。
1个月后行走基本平稳,仍加肉苁蓉、巴戟天、仙茅、鹿角霜等温肾药物,以巩固疗效。
温肾通络法
适应证:阳虚血瘀证。症见头部空痛,时伴眩晕,嗜睡或失眠、健忘,腰酸足软,步履不稳,夜尿多,舌淡黯、苔薄,脉缓而弦。治以温肾通络汤加减:
陆某,男,62岁。车祸后眩晕、头痛9个月,于1989年6月16日初诊,当时眩晕头痛,记忆力下降,嗜睡,腰酸足软,夜尿2次,舌淡、苔薄、脉弦。CT扫描为外伤性脑萎缩。
辨证为阳虚血瘀,治宜温肾通络法,药用:
配合服用黄参通络颗粒剂。14剂后症状减轻,守方2个月后头痛缓解,但眩晕偶然发作,时伴恶心纳呆,原方去熟地、山楂,加白术10g,茯苓10g,泽泻10g,法夏7g,陈皮7g。7剂后眩晕恶心若失,后一直病情稳定。
滋肾通络法
适应证:阴虚血瘀证。症见头部昏晕而痛,失眠健忘,走路不稳,口干目涩,大便干,舌红,苔少,脉细而弦。治以滋肾通络汤加减:
周某,男,63岁。头昏痛反复发作1年,伴左手颤抖半年。CT扫描检查结果为脑萎缩。1992年12月26日初诊时头昏痛,左手颤抖,左下肢乏力,行走不稳,口干苦不喜饮,大便干结,健忘头昏,表情呆滞,舌暗红,苔薄,脉细弦。左上肢肌张力增高。
西医诊断为脑萎缩、震颤麻痹综合征;中医诊断为颤证、阴虚风动证。治宜滋肾熄风通络。药用:
17剂后,左手颤抖明显减轻,头昏痛消失,行走已平稳,口干,大便可,舌暗,苔薄,脉细弦。左上肢肌张力仍高。上方去草决明,再进30剂后,左手已不颤抖,行走平稳,口不干,舌黯,苔薄,脉细弦。左上肢肌张力稍高。守上方30剂以善后。
以上四法尚要随症加减,颈胀者加葛根;震颤者,加龟板、鳖甲、龙骨、牡蛎;痴呆者,加菖蒲、郁金;失眠多梦,加枣仁、夜交藤、龙骨、牡蛎;纳少加麦芽、内金;恶心加法夏、陈皮;大便干结,加女贞子、草决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