治咯血秘方续集

三炭止血汤

来源:
龚志贤,《龚志贤临床经验集》
组成:
黑姜炭6克,侧柏炭50克,陈艾炭9克,仙鹤草30克,大小蓟各25克,白茅根30克。
用法:
每日1剂水煎服,用童便兑服。重证则可日夜服2剂,连续服至血完全止后才停药。
功用:
凉血止血。
方解:
本方系从《金匮要略》柏叶汤(柏叶、姜、艾、马通汁)加味而来。方用姜炭、艾炭、马通汁(童便代之),引火归原,行血止血;柏叶炭、大小蓟、白茅根、仙鹤草凉血止血。方中温清并用,血止而不致瘀,方效著而性平,咯血者可放心用之,其效必著。考童便性味微温、微咸,功可引火归原,导血下行,单用亦可止血,故《血证论》云:“吐血咯血者饮童便,百无不生。”极称道童便之神效也。
主治:
肺痨大量咯血。
疗效:
屡用神效,多服2〜3剂咯血可止。
附记:
本方名为编者拟加。应嘱病人卧床休息,消除思想恐惧和焦虑,善自调摄护理,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,及时对证处理。

加味柏叶汤

来源:
龚志贤,《龚志贤临床经验集》
组成:
侧柏叶30克,陈艾叶9克,姜炭6克,白茅根30克,大小蓟各25克,旱莲草、仙鹤草各30克。
用法:
水煎服,每日1剂,日服2次。病重者日进2剂。
功用:
凉血活血,收敛止血。
方解:
本方亦是从《金匮要略》柏叶汤加味而成。方用侧柏叶清热凉血为主药;艾叶微温,活血止血;姜一定要用姜炭,姜炭面不燥热,善能止血;仙鹤草性温味涩,为收敛止血之要药;茅根性平,能清肺热、血热,凡咳血、略血、吐血、衄血、尿血均可用之,用量宜重,鲜者尤佳。支气管扩张咯血,多系气不摄血,络破血溢,营血大伤,须急用收敛止血法治疗。本方温清并用,能行血中之气,凉血清热,故可收迅速止血而不致瘀的功效。
主治:
支气管扩张咯血。
疗效:
屡用屡验,患者一般服此方2~3剂即可止血。
附记:
血止之后,再辨证治其本。

泻白化血汤

来源:
任达然,《中医杂志》(12)1989年
组成:
桑白皮15~20克,地骨皮10克,甘草5克,花蕊石15克,三七粉3克(吞服),血余炭10克。
用法:
上药除三七粉外,加水浸泡30分钟,煎煮30分钟,每剂煎2次,将两次煎出的药液混合,备用。症状较轻者,每日1剂,上、下午各服1次;症状较重者,每日2剂,每4小时服1次。三七粉用药汤分2次冲服。
功用:
泻肺凉血、活血止血。
方解:
本方系由泻白散合张锡纯的化血丹(花蕊石、血余炭、三七粉)化裁而成。方用桑白皮、甘草泻肺泄热;地骨皮凉血清热;花蕊石、血余炭、三七粉活血化瘀止血。诸药配伍为用,共奏凉血清肺、活血止血之功。对肺热咯血不失为有效良方。
主治:
支气管扩张咯血。
加减:
如有风热表证,去地骨皮,加桑叶、菊花、牛蒡子各10克;若兼有燥火,加养阴润肺之沙参、麦冬、天花粉;痰多黄稠、发热,加鱼腥草、黄芩、大贝母;心烦易怒、胸胁引痛、脉弦数者,加黛蛤散、山栀;大便秘结,加大黄。
疗效:
屡用屡验,效果颇佳。

宁肺止血汤

来源:
姚岳,《福建中医药》(6)1984年
组成:
生地12~30克,玄参18~30克,天冬、麦冬各12〜18克,生侧柏叶18〜30克,白芨12〜30克,制附子1.5~4.5克,白蔻仁1.5〜3克(后下),参三七粉3~6克(分冲),阿胶12~30克(烊冲)。
用法:
水煎服,每日1剂,日服3次。
功用:
滋阴降火、宁肺止血。
方解:
肺结核咯血多由真阴不足,虚火妄动所致。血热火动,滋阴可愈。方用玄参、生地、天麦冬养肺肾之阴,清血中之热,降浮游之火,滋阴碍瘀,故辅以白芨、生侧柏叶、三七。白芨为补肺逐瘀、生新之品,柏叶有破血之功,三七为止血化瘀之佳品。三药合用,能直入肺经,逐瘀生新;佐阿胶补肺养血止血;入少量附子,引元阳归其下宅,补其肾阳而化真阴。本方以阴药为主,少佐附子,其辛燥之性,不必多虑,其引火归元之功,有间接宁血之效。本方配伍严谨,药切病机,故用之多效。
主治:
肺结核咯血。
加减:
若口苦低热,盗汗明显者,加青蒿10~15克,炒黄芩3~6克;或用醋调五倍子粉10克敷脐部,胶布封贴;大便秘结,加大黄、栝蒌仁;咳剧者加罂粟壳、百部、贝母;气虚明显去天冬,加党参12~30克,或红参3~6克(研末吞服)。
疗效:
临床验证,确有疗效。
附记:
凡脾虚泄泻者,禁用本方。

咳血方

来源:
熊玮,《中国中医秘方大全》
组成:
青黛6克(另包兑服),诃子6克,瓜蒌仁(去油)、炒山栀各9克,白芨、白茅根各30克,三七1.5克,阿胶12克(兑服),茜草12克,仙鹤草9克。
用法:
水煎服,每日1剂,日服2次。
功用:
清肝宁肺、化痰止血。
方解:
咯血是肺结核的主要并发症,属临床急证,方用青黛、山栀泄肝火,清肺热;瓜蒌润肺滑痰;诃子敛肺止咳,加入止血活血化瘀之品,增强了止血作用。本方有止血之功,而无留痰之弊。
主治:
肺结核咯血。
疗效:
治疗肺结核咯血30例,其中浸润型肺结核26例,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3例,结核型肺炎1例。一般服药1~3剂,咯血即止,治愈(咯血止,1年内无复发)27例,显效(咯血未完全停止,但咯血量及次数明显减少)3例。

参白止血汤

来源:
张梦侬,《临证会要》
组成:
北条参、生黄芪、白术、白茯苓、甘草、陈皮、半夏曲、炒黄芩、五味子、生地、丹皮、山药、薏苡仁、百合各10克。
用法:
水煎,分3次温服,每日1剂,5剂为1疗程。
功用:
益气健脾、泻火润肺、凉血止血。
方解:
临床类似证情甚多,根据脉浮无力为气虚之象,脉数为火盛之征,咯血为络伤所致。方用六君子汤加山药、百合、黄芪、苡仁以补中益气,健胃润肺,佐以丹皮泻血中伏火;黄芩泻火坚阴;生地凉血滋阴;五味敛肺止血。诸药配伍为用,共奏益气健脾,泻火润肺,凉血止血之功。
主治:
支气管扩张咯血。
加减:
配用食物疗法:鲜百合90克(干品60克),冰糖60克,活鲫鱼一尾(大者佳),半斤以上可用。将百合洗净,分片,鲫鱼去鳞、肠杂及牕,洗净,将冰糖放入鱼肚内,同百合放入锅中加适量冷水,火上煮熟,不加油盐酱醋,吃鱼、百合,并喝汤,能在一月内吃5~7次为好。
疗效:
屡用屡验,疗效颇佳。
附记:
本方名为编者拟加。临床长期实践观察,本方用于临床,不仅治支气管扩张咯血有良效,即肺痨虚损吐血,胃病络伤呕血,也能收到一定效果。忌食鸡、鸽、牛、羊、狗肉、猪头、猪蹄、虾、蟹、鲤、鲇、河豚、黄颡鱼、葱、蒜、姜、椒等发物,更不能喝酒。

咳喘止血汤

来源:
陈国藩,《千家妙方·上》
组成:
生地、功劳叶、仙鹤草、百部草各25克,白芨15克,百合50克,天冬25克,沙参、煅花蕊石各20克,秋石10克,三七粉7.5克(分3次冲服)。
用法:
水煎服,每日1剂,日服3次。
功用:
养阴、清肺、宁络止血。
方解:
肺主降气,肾主纳气,肺失宣降,肾不纳气而出现咳嗽。脾失健运,水湿不化,聚而生痰,咳喘伤及肺阴,阴伤络破则咯血,口燥咽干,胸胁疼痛等证乃生。方中百合、生地、天冬养阴清肺;秋石润肺;花蕊石,白芨收敛止血;功劳叶,仙鹤草消炎止血宁络。诸药合力,共收捷效。
主治:
支气管扩张咯血。
加减:
—般仅守本方或随证加减。
疗效:
临床屡用,效果颇佳。
附记:
再介绍数方,以备临床之用:

百冬止血汤

来源:
姜春华,《集验百病良方》
组成:
野百合、蛤粉(包),百部、麦门冬、天门冬各9克,白芨15克。
用法:
水煎服,每日1剂。
功用:
滋阴润肺,生津止血。
主治:
支气管扩张各期。
疗效:
临床应用30余载,治疗病例逾万,效果颇佳。
附记:
本方名为编者拟加。本方的特点是发作时用于治疗,休止时能改善和防止肺局部的病理变化,并对肺结核也有良效。

黄白止血汤

来源:
姜春华,《集验百病良方》(本方名为编者拟加)
组成:
鲜小蓟草60克(干品15~30克),白芨、生蒲黄各15克,参三七、蛤粉(包)、阿胶(烊)各9克。
用法:
水煎服,每日1剂。
功用:
补虚泻实,清热止血。
主治:
支气管扩张伴各种类型出血者,尤宜于病大出血者。
疗效:
临床应用30余载,治疗病例逾万,效果颇捷。轻证一般服1〜3剂即可止血,中度3~7剂即可止血。重证7〜14剂可见效。

石白止血汤

来源:
姜春华,《集验百病良方》(本方名为编者拟加)
组成:
煅花蕊石、蒲黄炭各9克,人中白、天花粉各3克,血余炭6克。
用法:
水煎服,每日1剂。
功用:
凉血止血,祛瘀生新。
主治:
支气管扩张咯血痰者,尤宜于新病轻证出血量不多者。
疗效:
屡用屡验,效佳。

柴胡茜降汤

来源:
朱进忠,《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》
组成:
柴胡、茜草、降香、黄芩、枳壳各10克。
用法:
水煎服,每日1剂。
功用:
舒肝理气、活血止血。
主治:
气滞血瘀、血不归经、咯血吐血、或乳衄、舌苔白或黄由、舌质正常或有疲斑、脉沉弦者。
加减:
若咽喉不利,逆气上冲,甚或微喘者,加射干10克;气阴俱虚,气短乏力者,加冬虫夏草10克;舌质嫩红者,加百合30克;药后咯血难止者,加白芨粉6克(冲服)。
疗效:
屡用效佳。
条目信息
1
摘自《秘方求真》
2
本条ID:110481
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
    暂无讨论,说说你的看法吧
个人中心
购物车
优惠劵
今日签到
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
搜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