鹅口疮又名雪口病,为婴幼儿常见的真菌性口腔炎。本病特征是在口腔粘膜上出现白色微高起的乳凝样斑膜,其周围无炎症反应,无痛,斑膜大小不等,不易擦去,强行剥落后局部粘膜潮红、粗糙,常见于舌、颊、腭或唇内粘膜上,严重者口腔粘膜大部或全部被覆盖,并可蔓延至咽部,甚或波及到肺,危及生命。
本病是由白色念珠菌所引起。新生儿可由产道感染,或因哺乳时乳头不洁,或喂养者手指污染传播。婴幼儿营养不良、身体虚弱、长期使用广谱抗菌素或激素时,也可发病。
本病诊断依据婴幼儿口腔粘膜覆盖的点状或片状白色膜样物,颇似奶块,但不易揩去,取薄膜于玻片上,加10%氢氧化钠一滴,镜检可见霉菌丝及芽孢。或用沙保劳葡萄糖琼脂培养基,1~4天后可见菌丝、菌体形成的孢子菌落,菌落数在50%以上有诊断意义。
现代医学对本病一般应用抗真菌药物口服或外用。
本病在祖国医学文献中属“鹅口”或“鹅口疮”、“雪口”等范畴。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,主要是小儿禀赋不足,体质虚弱,护理不当,感受秽浊之邪所致。根据发病情况,有因心脾积热、虚火上炎、脾虚湿泛等不同,若心脾积热,则邪热循经上行,复感邪毒,则内外合邪,熏蒸口舌;素体阴亏,或久病肾阴不足,水不制火,虚火上浮,外邪乘虚入侵;素体脾虚,运化失司,湿浊上泛,内外合邪,蕴结口舌,均可致口腔白屑堆积。(王骏彧)
1.冰硼蜜剂
来源:
北京市儿童医院刘韵远
功能:
清热解毒消炎。
主治:
心脾积热而致鹅口疮。
组成:
冰片1.8克、硼砂1.8克、朱砂1.5克、玄明粉1.5克,以上共为细末,徐徐兑入蜂蜜适量,随兑随搅,成糊状后,装瓶备用。用时应洗净口腔,然后以棉棒涂之。每日3~4次,甚则日搽5~6次有效。
疗效:
治疗鹅门疮患儿350例。其中2~6天内治愈者达237例,6~15天内治愈者为92例,15天以上治愈仅为21例,总有效率100%。
按语:
鹅口疮一症起病多与心脾有关,心脾热盛,循经上炎,熏蒸于口舌即为本病。本方具有清解心脾积热,消炎解毒之功,辅以蜂蜜防腐润肤之力,实为治疗小儿鹅口疮之要药。再则小儿恶食味苦之品,涂搽苦味药粉易致呕吐,而本方味清凉而甜,没有苦味,无刺激粘膜作用,并且婴幼儿用之不会吐出,咽下无妨,配制简单,疗效较好,是治疗小儿鹅口疮的一种简易便行的方法。
2.连芩山栀方
来源:
湖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钟秀华
功能:
清解心脾积热。
主治:
心脾积热型的小儿鹅口疮。
组成:
川连1.5克,条芩3克、山栀5克、生石膏5克、生地5克、茯苓5克、银花5克、生军3克、灯芯5克,水煎2次,少量多次内服。另每日用银花3~5克、川连3~5克、生甘草3~5克煎汤拭口,或外吹冰硼散,每日2次。
加减:
伴有心烦、夜寐不安者加蝉蜕3克、钩藤5克;若大便稀薄,次数增多者去大黄,加炒麦芽。
疗效:
治疗21例,口腔白屑均在1周内去尽,乳食增加,精神如常。
按语:
鹅口疮病因多由先天胎热内留,或生后口腔不洁,临床可出现心脾积热和虚火上炎等候,其中以心脾积热为常见。本方为治疗心脾积热型鹅口疮之要方。方中黄连、黄芩、生石膏清热泻火;山栀清热解毒;川军泻火通便;银花散热解毒;生地、茯苓养阴凉血,健脾和胃;灯芯清心利尿。全方有清解心脾积热之功,使上炎之火从二便而走,心脾积热得清,火不上炎,则收效甚捷。21例病儿中,有18例其乳母孕期嗜食姜椒辛辣之品,可见胎热内蕴、遗患胎儿是其主要原因,故乳母哺乳期须忌食辛辣
3.午制散
来源:
浙江省温州市东风医院夏岳云
功能:
清热解毒,消肿止痛。
主治:
心火上炎,热毒熏蒸之小儿鹅口疮。
组成:
米棕箬100克、甘草10克、冰片2克。将米棕箬用早稻杆灰汤浸煮后烧成炭,和甘草、冰片共研细末,瓶贮备用。用时吹或涂于口腔内,每日5~6次。
加减:
伴口臭便秘者酌用凉膈散加减;伴消化不良者用七味白术散加减。新生儿和婴儿一般不用内服。
疗效:
治疗78例,经治1~3天后鹅口疮全部消失,平均用药2.1天。12例隔数天复发,再次用药,又获痊愈。
按语:
本方主治心火上炎、热毒熏蒸于口舌之小儿鹅口疮。方中用新鲜的米棕箬、早稻杆烧炭有清心泻热解毒之效;冰片清热解毒,化腐生肌;甘草清热解毒,又调和诸药,疗效满意。
4.倍明散
来源:
山西省绛县公里卫生院张道廉
功能:
清热降火解毒。
主治:
热毒熏蒸而致的鹅口疮。
组成:
五倍子、明矾(又名白矾)各等分,冰片少许。将五倍子、明矾分别捣碎如米粒,和匀放于砂锅内用文火炙炒,待其熔解释放出水分如枯矾状,离火冷固取出,研极细粉末,另研冰片少许加入拌匀,贮瓶备用。用时以净指蘸水粘药粉少许涂患处,每日1至3次,1~3日斑膜退落而愈。
加减:
若用1天无显效者,可加用细辛散醋调外敷脐周治疗。
疗效:
治疗200例,均痊愈。
按语:
本方以五倍子降火解毒;白矾燥湿解毒;冰片清心解毒。全方有清热降火,燥湿解毒之功,适合于心脾积热日久、热毒循经上炎、熏蒸口舌而致的鹅口疮治疗,其中尤以满口生疮溃烂者效佳。
条目信息
1
摘自《中国秘方大全》
2
本条ID:11037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