妊娠合并肝内胆汁瘀积症(简称ICP)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。表现为妊娠期出现皮肤瘙痒、黄疸,再次妊娠有复发倾向。这种病与种族及遗传有关,故又称妊娠特发性黄疸,或妊娠期复发性黄疸。囯外文献报道发生率为0.5~1%,近年国内发生平为2.3~3%,说明对本病的认识有所提高。
本病病因尚不清楚,大多数学者认为,由于妊娠后半期血雌激素、孕酮含量增多,抑制葡萄糖醛酸转化酶的活性,结合胆红素升高;也可能是由于肝细胞部分微器受累,排泄功能发生障碍,肝内胆汁瘀积,血中非结合型的胆红素积聚而出现黄疸,显著增多的胆盐的刺激引起支肤瘙痒。
肝穿刺活组织检查可见肝小叶中心区毛细管内有胆汁瘀积及胆栓,一般肝细胞无明显炎症。胎盘、绒毛板、羊膜有胆盐沉着,滋养细胞肿胀,数量增多,绒毛基质水肿,绒毛间隙小,因而导致胎盘血流灌注不足,胎盘、胎儿缺氧,围产儿病率及死亡率增加。
本病常见于妊娠晚期发病,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,数日后继之黄疸发生。可见皮肤及巩膜轻度黄染,尿呈茶色,而粪便呈陶土色,上述症状可随孕期增加而加重,往往在产后1~2周内症状渐自行消失。部分孕妇有食欲减退、恶心、呕吐、乏力、便秘等症状。肝功能检查,SGPT可轻度增高,血胆红素增加在5mg%以内,血清胆酸增加,血清胆红素及尿胆素阳性,其他肝功能指标在正常范围内。鉴于ICP上述特点,处理原则为对症处理,用消疸胺、镇静剂、保肝等治疗,以缓解症状,防产后出血。孕期进行严密的胎儿、胎盘功能监护,及时终止妊娠,降低围产儿死亡率。
从ICP的临床征候看,应属中医“黄疸”范畴,根椐辨证属阳黄。妊娠期经血不再外泄,气血聚以养胎,形成阴血偏虚,如素体脾虚肝郁,孕后重虚,脾精不布,反聚以湿;肝失疏泄,气郁蕴积化热,湿热重蒸肝胆,迫使胆液外泄,浸渍肌肤而见黄疸、皮肤瘙痒。更有甚之,热毒内蕴,侵入营血,致皮疹更明显,并伴鼻衄、心烦、舌红绛、苔薄。本病的治疗,古人以“诸黄家,但利其小便,便秘者攻之,溺涩者利之,二便利之,清解之”为大法。故目前本病的中医治疗则以清热、利湿、攻里、利尿为主,临床上取得较满意的疗效。(归绥琪)
1.复方犀角茵陈汤
来源:
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仁济医院陈德甫。
功能:
清热利湿,凉血解毒。
主治:
妊娠肝内胆汁瘀积症。
组成:
水牛角(先煎)30克、茵陈15克、鲜生地12克、丹皮9克、赤芍9克、鲜芦根9克、土茯苓9克、山栀9克、生苡仁15克、车前草9克、防风3克、绿豆30克、黑芝麻(包煎)30克,水煎服。共服7~14剂。
加减:
热毒盛加黄连、银翘各4.5克;腹胀、便秘加生大黄3~4.5克(后下)。
疗效:
治疗34例,按辨证分为两型,即湿热蕴结、气分实热型及阴血亏损、营血热毒型各17例,治疗7天为1疗程。以瘙痒缓解最快,随之睡眠改善;服药8~9天后,瘙痒、皮疹、睡眠不稳等症96%均已缓解,尚有52%黄疸未消退。治疗有效者,血SB1下降较快,SB1/SB接近正常,AKP有一定程度下降。湿热蕴结、气分实热型有效率为100%,阴血亏损、营血热毒型有效率为76.4%。34例总有效率为86%。
按语:
方中水牛角合鲜生地、赤芍、丹皮、土茯苓等清解营血之热毒;茵陈苦平微寒,乃治黄疸之要药;加山栀、丹皮、大黄、车前草以加强清热利肝胆湿热。清热解毒、利湿、攻里、利尿诸法并举,祛除气、营、血分之病邪,故取得较好临床效果。(归绥琪)
2.当归芍芎散
来源:
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徐志华。
功能:
调和肝脾,清热利湿。
主治:
脾虚肝郁、湿热蕴结之妊娠肝内胆汁瘀积症。
组成:
当归9克、白芍12克、川芎6克、白术9克、茯苓12克、泽泻12克、黄芩15克、茵陈20~30克、黄柏9克、山栀9克、千里光30克,水煎服。共服10~30剂。
疗效:
治疗5例,均显效。服30剂后,皮肤瘙痒、黄疸消失,肝功能正常。
按语:
徐氏认为,本病的病因乃由素体脾虚肝郁,孕后重虚,脾精不布,反聚为湿,肝失疏泄,气郁蕴积化热,湿热熏蒸,以致黄疸及皮肤瘙痒,治宜调和肝脾,清热利湿安胎。本方具有调肝健脾安胎作用,同时加重清热利胆利湿之品,提高治疗效果。
3.保肝宁方
来源:
上海市长宁区妇产科医院马乃环
功能:
(1)方功能疏肝健脾,清热化湿,主治肝郁脾湿型妊娠合并肝内胆汁瘀积症。(2)方功能益气养阴,清热利湿;
主治:
湿热伤络型妊娠合并肝内胆汁瘀积症。
组成:
(1)生山栀9克、生黄芩15克、茵陈15~30克、土茯苓15~30克、白毛藤15~30克、垂盆草15~30克、平地木15~30克、金钱草15~30克、生黄芪15~30克、当归9克、郁金12克、丹参12~15克、苡仁根12~15克、六一散12~15克,水煎服。(2)白茅根15~30克、旱莲草15~30克、生黄芪15~30克、当归9克、丹皮9克、玄参9克、生山栀9克、炒黄芩15克、茵陈15~30克、土茯苓5~30克、垂盆草15~30克、苡仁根15~30克、六一散12~15克,水煎服。
加减:
脾湿偏重、脾气虚,Ⅰ方加苍术、藿香、佩兰、白豆蔻、姜半夏;湿热滞于肌肤,酌加蝉蜕、防风、白藓皮、地肤子。阴液亏损,Ⅱ方加麦冬、女贞子、生地、黄精。
疗效:
应用87例,分为中药治疗组(41例)及西药组(46例)。中药组又按辨证分为肝郁脾湿型23例和湿热伤络型18例。中西药两组治疗前SGPT平均值经统计学处理,±=1.604,P>0.05,无明显差异。治疗后SGPT西药组平均下降值为3.33±49.96,中药组平均下降值为44.87±49.21,两组SGPT下降值经统计学处理,±=3.89,P<0.01,有显著性差异。两组产时出血量(X±SD),西药组198.1±146.31(ml);中药组137.5±84.48(ml),±=2.236,P<0.05,中药组出血量小于西药组。以上表明在SGPT值下降及产后出血量减少方面,中药组明显优于西药组。
按语:
中医认为脾主运化,化饮食为精微,肝主藏血。妊娠后聚血养胎,一旦肝血不足或肝血瘀阻,可致肝木侮土,脾失健运,则不仅不能化饮食为精微,反而留阻湿浊,湿积化热,湿热滞于肌肤,则身黄,全身瘙痒;湿热留于四肢,则倦怠、乏力;湿浊中阻,则纳呆、呕恶,或腹泻;湿热下注,则尿黄赤;湿热伤络,则鼻衄、齿衄。根据辨证施治原则,本方用生黄芪、当归益气养血安胎;生山栀、黄芩、土茯苓、平地木、白毛藤、茵陈等清热利湿。全方共奏有益气养血、清热化湿作用。对湿热伤络者可以旱莲草、白茅根、丹皮凉血止血。
条目信息
1
摘自《中国秘方大全》
2
本条ID:110319